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司法社工:重拾心情 拥抱生活

【案例分析】司法社工:重拾心情 拥抱生活

一、案例背景

(一)个案基本资料

社区矫正对象:许小姐,女,37岁,

接案时间:2017.10.24。

(二)个案来源及接案原因

个案来源:荔湾区多宝司法所转介

接案原因: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由多宝司法所进行监管,司法所将其转介给友善社会服务中心,并安排司法社工进行介入,协助社矫对象能适应社区服刑生活,接受事实,正常生活。

(三)个案背景资料

1.教育/工作经历:初中毕业。事情发生前社矫对象主要是开文具店,因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刑后就没有再开店了,目前处于失业状态,社矫对象表示也不打算再开店,在家里教养孩子,偶尔去打散工。

2.经济:社矫对象自从事发后就没有固定收入,除了靠丈夫工作来提供经济之外,社矫对象也偶尔会去打散工帮补家里。由于家里有自置物业,因此家里的经济情况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3.休闲/娱乐:事发前社矫对象一直在开店,并没有什么休闲娱乐的时间。现在店关了,就在家里带小孩,接送上学,有空就打散工,对于娱乐的时间并没有多少,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休闲方式。

4.同辈群体:在社矫对象的同辈群体中并没有犯罪行为或者犯罪记录的,都能做到遵纪守法。因此,社矫对象很介意被被人知道是社区服刑人员,怕被人看不起,也害怕影响到孩子被其同学或家长排斥。

5.情绪/精神:在事发后社矫对象在荔湾区看守所呆过,期间社矫对象情绪不稳定,出现失眠、担心、沉默等情况。这种情况维持到社矫对象入矫那日。

二、分析预估

(一)问题分析

1.从评估报告上看,社矫对象的评估分数为7分,属于轻度介入。其中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和休闲娱乐。由于社矫对象文化程度较低,自身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在意自己在店里所卖的假冒商标的商品属于犯罪行为,从而导致现在的违法犯罪。在休闲娱乐上,社矫对象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事发前就是每天看店,如今店不能开了,从工作者和无业者的角色转变,社矫对象还没有适应过来。现在每天就是接送小孩上学,当家庭主妇,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聊天,聚会之类,导致生活单一,朋辈支持不足。

2.从社工观察并初步接触社矫对象上看,社矫对象在入矫仪式上情绪不太稳定,神情惶恐,眼眶泛红。在与社矫对象的交谈中,社工得知社矫对象在看守所待过一段时间,社矫对象表示那个地方是个噩梦,每天都睡不着,会失眠,因而对社矫对象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此外,社矫对象还表示自己现在是社区服刑期间,是一个罪犯的身份,定期还要完成社矫的规定任务,很害怕被人知道,特别是被小孩子的同学或者父母知道自己是社区服刑人员,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影响。因此社矫对象的情绪不稳定,导致了很多不合理的信念产生,从而影响到了其生活。

(二)需求分析

1.社矫对象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需进一步提升;

2.对于社区服刑生活,社矫对象还不适应,需协助其适应社区服刑生活;

3.社矫对象生活单一,缺乏朋辈群体支持,需丰富其正向的休闲娱乐活动,并增加朋辈支持。

4.社矫对象的情绪不稳定,影响其生活,需疏导其情绪,恢复正常生活。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埃利斯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因事件产生了不合理的信念才使得自己产生情绪的困扰,如果不合理信念持久不散,则会影响自身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在ABC理论中,社矫对象因为犯罪被判了缓刑,需要进行社区矫正(A代表诱发事件);在社区服刑期间,社矫对象都是一个罪犯的身份,并且害怕被左邻右里和孩子同学或家长知道后,嘲笑自己和孩子,不与其来往,影响孩子的学习交往(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因此社矫对象并不想参加社区矫正规定需要完成的任务,平时接送完孩子就回家,也不与人接触,一直担心会被发现其身份,导致其情绪焦虑紧张失眠,精神萎靡,不能适应社区服刑生活(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社工需要一方面疏导社矫对象的紧张焦虑的心情,一方面需要让社矫对象意识到自身负面情绪,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影响,帮助社矫对象改变其不合理信念,恢复正常生活。

(二)服务目标

1.服务总目标

协助社矫对象解决其情绪问题,丰富其休闲娱乐生活,提高社交能力,并适应社区矫正生活,安心接受社区矫正,顺利度过矫正期。

2.服务具体目标

A.向社矫对象澄清社区服刑相关规定,协助其在社区服刑任务上能按时完成,顺利度过矫正期。

B.对社矫对象进行心理辅导,改变其不合理信念,使社矫对象树立正向信念,适应其身份,积极面对社区矫正。

C.鼓励社矫对象参加小组或者社区公益服务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发掘自身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之余,增加朋辈群体支持。

D.让社矫对象通过参加法制教育活动,提升自身法制意识,以防不再重新犯罪。

(三)服务策略

1.了解社矫对象基本情况,向其澄清社工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区别及在社区服刑期间按时需要完成的任务,并处理社矫对象的抵触心理,使社矫对象放下戒心,与社工交谈,建立良好专业服务关系。

2.通过与社矫对象定期的面谈,观察社矫对象的情绪问题,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其不良的认知,建立良好正向的认知,并减轻其紧张焦虑及失眠情况,能够积极看待社区矫正生活,重拾心情,去面对生活。

3.邀请社矫对象参加中心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法律意识;参加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人际交往小组、情绪管理小组等)或者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提升自我效能和交际能力,发掘兴趣爱好,丰富其休闲娱乐,获得朋辈的支持。

4.社矫对象顺利度过矫正期,进行结案,跟进后续情况。

四、服务实施过程

了解基本情况,建立专业关系,发现存在问题

社工与社矫对象的初步接触是司法所的入矫仪式上,在入矫仪式开始前,社工通过社矫对象基本信息表对其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当入矫仪式开始,社矫对象低着头,一脸颓靡,在面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司法警察时神情紧张,眼眶泛红,精神有些恍惚。入矫仪式结束后,社工与社矫对象进行面谈,社工首先澄清了自身的身份,表明社工在社区矫正期间的角色以及社矫对象在服刑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让社矫对象对社区矫正有个清晰的认识。随后,社工在对社矫对象做初始评估问卷以及心理评估问卷时,社矫对象询问社工问卷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做,对其有没有什么影响等等,社矫对象很担心慌张,不太愿意回答社工的问题。对此社工向社矫对象进行澄清和解释,保证对其没有伤害和影响,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和需求,为其制定更好的服务方案奠基。

社工与社矫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后,在社工与社矫接下来的面谈中,社矫对象提到自己在看守所待过,很害怕,每天都睡不好失眠,很焦虑,同时也很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小孩的同学和家长,害怕自己会影响到孩子被同学排斥和嘲笑。平时除了接送孩子上学都不敢与其他家长接触,总感觉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好像被发现了身份一样,搞得自己精神紧张,晚上也失眠,也不想出去和参加中心活动。

对于社矫对象的讲述,社工专注倾听,鼓励社矫对象可以倾诉更多,并运用同理心、接纳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社矫对象表达了很多信息的时,社工对其进行澄清和摘要,找准社矫对象想要表达的重点,发现其存在的需求和问题,并且鼓励赞扬社矫对象更多的表达,也感谢社矫对象对社工的信任,愿意与社工表露自己。

定期面谈,缓解情绪,改变不良认知,适应社矫生活

发现社矫对象的存在问题后,在接下来的面谈中,社工与社矫对象首先是缓解其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社工每次先用十五分钟时间采用肌肉放松法搭配播放轻音乐的方式,让社矫对象在与社工面谈中是有一段时间是可以放松下来,使其精神不要紧绷。此外也推荐一些适合促进睡眠的音乐给社矫对象,让其可以在睡前适试试。

接着与社矫对象讨论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告知社矫对象导致不良认知的根本不是发生事件本身,而是源于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解析导致情绪困扰的出现。社工引导社矫对象发现自身非理性信念并非是自己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而是自身对于这身份产生一切不良认知,并带领社矫对象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社工也建议社矫对象尝试用好的角度去看待某件事情的发生,比如当再接送小孩过程中,感受到他人的目光时,不妨尝试认为对方是在向你问好或示意想与你打招呼,同时也留意自己的当时感受如何。到了再次与社工面谈时,可以与社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邀请参加活动,鼓励勇于去尝试、接触、交往

当社工告知社矫对象在社区服刑期间需要完成“两个八小时”活动,社矫对象表示能不能不参加,万一被人看见或者发现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此外,社矫对象还跟社工表示能不能对其身份保密,不要告知其邻居或者其他人。社工让社矫对象放心,会尊重社矫对象的意愿,并向其澄清矫正期间的任务完成不能缺,但是社工会为其保密,对外宣称是作为“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活动,奉献社会。

社工除了让社矫对象参加法制活动之外,根据社矫对象的情况,鼓励邀请其参加社工开展的特定小组活动,如兴趣类小组、人际交往小组、情绪管理小组等或者社区公益服务活动。起初社矫对象有些抗拒,在社工的引导下,社矫对象尝试去参加活动。每当面谈时,社工会引导社矫对象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当社矫对象从一开始的分享“很好”、“还不错,挺有意思的”或者“我没参加过这种活动,不知道怎么说”等,再到分享“我觉得自己满喜欢手工小组的,社工会拿我的作品来做示范”、“在人际交往小组里,我认识到了朋友,上次我们还约了一起出去呢”、“我现在的情绪好多了,不会再乱想一通,睡眠也有所提高,不会常失眠…”“很开心可以参加公益活动,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同时觉得自己也并非一无是处”等,可以看出社矫对象的变化在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之余,又能很好得完成服刑任务,适应社区服刑生活。社工对社矫对象的改变进行赞扬并鼓励其要保持下去。

重拾心情,拥抱生活

在社区矫正期间,社矫对象除了自身发生了改变,非理性情绪得到了解决,并加强了对自身对情绪的管理,也能积极按时服刑任务,适应社区服刑生活,直到解矫。社矫对象顺利地度过了矫正期后,社工对其进行结案。之后,社工通过电话跟进社矫对象后续情况,得知社矫对象现在与邻居都有走动,也会与孩子相熟的同学家长相约一起去出游等。社矫对象现在能重拾心情出发,拥抱生活。

五、总结评估

(一)评估方法

结案评估报告:从社矫对象的结案评估上看,社矫对象各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并趋于正向发展。 观察法:社工从介入前后观察社矫对象的变化,包括观察面谈中情绪的变化,观察其参加活动情况和表现。 社矫对象评估:通过感受自身的变化,反馈给社工来评估其服务目标的完成度。

(二)介入成效

在社工的介入下,通过个案辅导,社矫对象的情绪逐渐缓解,并且改变了非理性信念,能正确看待事情的发生,积极对待社区矫正生活;通过小组辅导,社矫对象提升了社交能力,发掘出自身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之余,又增加朋辈群体支持;通过社区活动,社矫对象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提高了自我满足感,增加了自我效能感。

六、专业反思

社矫对象作为特殊群体,社工对其进行服务应同理而不是同情或者愤懑,秉着接纳、尊重、去标签的态度面对社矫对象。在服务中也不能指望仅仅通过面聊天就能达成目标或者解决社矫对象的问题,应从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来进行介入,逐一击破。同时服务中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社矫对象在介入后的变化。

无论社矫对象是在服刑期间还是解矫后,社工可以促进社矫对象与志愿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可以根据其优势和能力,发展成为专才义工,延续自我效能感,贡献社会。本案例的社工则忽略了这一点。

作者:魏惠瑶

工作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8/0522/314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