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张中堂:北平协和医院杰出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

张中堂:北平协和医院杰出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

QQ截图20180413085403_副本

原文刊发于《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4月(上) 作者 彭秀良

北平协和医院旧址

张中堂曾经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过,见证了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繁盛、衰落和撤销的过程。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务案例和历史记忆。

张中堂的早年工作经历

张中堂是山东泰安人,出生于1910年。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获文学士学位。1932—19 42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初级社会工作服务人员、高级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监督员、职工社会服务部主任。1948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代理主任;1949—1952年,任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可以这样说,张中堂的前半生基本上都是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度过的,但他离开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以后的经历尚不清楚,也不清楚他去世的时间,盼知情者给予补充。

张中堂自述他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起因,是他曾在那里实习过,而且成绩优异,因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推荐他去那里工作,他自己也愿意为贫苦病人服务。正式参加工作之前,社会服务部主任浦爱德对他进行了英文口试,副主任于汝麒口试他的北京话水平。口试通过后,张中堂就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上班了,每月的工资是75元。75元的月工资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北京的米价是每百斤平均7.94元,1924年鲁迅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花了不到1000元。由此可见,张中堂的工资水平还是蛮高的。

1938年,张中堂转任协和医院职工社会服务部主任。职工社会服务部成立于1925年,是专门为协和医院职工服务的机构,具体工作包括安排有病职工的疗养事项,安排因病退休的职工领取退职金,帮助职工家属找工作,借款给职工补助生活或让家属做小生意,等等。张中堂在职工社会服务部作了很多具体工作,并向上级反映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成立职工肺病疗养所,解决了患肺病的职工或家属的疗养问题;二是提高职工工资,他选取了工资15元和20元的职工家庭共30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每个家庭的生活费用缺多少,然后提出建议,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张中堂对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介绍

初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张中堂被分配到外科工作,由监督员陶玲负责指导。经过几年的一线实践,张中堂对社会服务部的职能作出了精细的概括。他认为,社会服务部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病人因生活贫困,无力支付医疗、住院费用,医生就把病人介绍给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去同病人谈话,用英文书写病人的社会历史,并作家庭访问,通过调查作出给予患者以医药社会福利的决定。社会福利的具体项目包括减免费或分期付款,资助衣物,给予营养费、路费和殡葬救济(救济的形式有临时和常年定期两种)。

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工作还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很有帮助,张中堂回忆说:“社工人员写的病人社会历史记录对医生下诊断很有参考作用,特别是神经精神科的大夫,能从中了解到病人得病的原因及他所处的环境等情况,对下诊断和开医嘱很有帮助。”张中堂并且对“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所包含的项目作了记录,具体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单身或已婚)、原籍(省)、日期、北京住址、老家(县、村镇)、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亲戚(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朋友(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住房、经济状况、履历、现在情况、问题、社工人员处理意见、采取行动(措施)等等。这个表格全部用英文填写,写完后交病案室装订在患者的病案后面。

关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组织结构,张中堂也有清晰的回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主任:管理全部的工作及编制任务。

副主任:协助主任办理行政事务,并帮助解决处理病人的问题。

监督员:辅导初级社工人员的工作。

高级社工人员:可以在一科及病房独立工作。

初级社工人员:在工作有问题时请示监督员。

学员:在监督员指导下学习。

另外,还有英文秘书1人,打字员2人,中文书写员1人,办事员2人,工友1人,洋车夫2人,俄语翻译1人(俄国人)。

张中堂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实习时,是学员;正式参加工作时是初级社工人员,两年后升为高级社工人员,又过两年升为监督员。1949年1月,又担任了社会服务部的主任,是该部的最后一位主任。1952年,随着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社会学专业被取消,附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亦不复存在,同时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也被撤销。

张中堂提供的两个实务案例

张中堂在几十年后凭记忆写出了印象最深的两个案例,透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感知他们那一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情怀。第一个案例是为一外科病人办理免费住院,这个案例旨在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以使其能够完成治疗过程,并且在病愈出院后能够继续自食其力,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张中堂回忆说:

我去外科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情况。大夫把一个疝病患者领到我这里来,说病人应该住院,但是无钱付住院费,让我帮助解决。这个病人的住院证上注明是“一般病情”(住院证上印有“一般的”、“有兴趣的”、“严重的”或“急性的”几种。除了“一般的”病情外,“严重的”、“有兴趣的”[多半为教学用],都要及时办理住院)。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一个杂货小铺刚学徒两个月。他父亲是拉洋车的,收入不多,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实在无钱付住院费。我问他能否请他主人付点住院费,他说不敢去说,恐怕主人知道他有病就不要他了。当天病房也无空床。第二天我去病人的工作地点,把情况向其主人李某说了,李某说没有钱给他付住院费。经我说情只答应他出院后接受他为学徒。我又去他家,见到他的母亲。他家住一间小平房,只有简单的家具。看到他家实在贫苦,我就告诉他母亲我们一定想法帮助他住院。

回来后我向陶玲女士报告了调查情况,认为可以办理免费住院。因为没有空床,就去找主治医师,得知有一病人可以出院,但是家中无人来看他(因不是探视时间)。我就去看那病人,然后又去他家让他太太来接他出院。下午病人就被接出院了。这样,那学徒病人就住进了医院。后来病人出院后还来复诊,并说他已回去工作了,感谢和协医院给他免费治疗。

第二个案例是安排一个骨科病人在家疗养,张中堂回忆说:

我调到骨科工作后,遇到一个腿骨折的病人,需要上石膏治疗,但付不出钱。这是一个当临时工的18岁青年,在工作时将腿摔伤。家中有父母,父亲是洋车夫,挣的钱只能维持生活。他本人因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就到各处找临时工作,每天挣的钱只够他自己用。我去他家访问,他家也只是一间平房,屋中很黑很脏。我看到墙上还有臭虫的血迹,心想这病人上了石膏就不能动了,若臭虫爬进石膏里去,他也不能伸手去拿臭虫。于是我拿来我的旧报纸,把屋中的墙壁都给糊洁净了。我还找了一块长木板,中间挖了一个洞,并借了两条板凳支起木板,以便他大小便之用。我又找来四个“三炮台”的香烟铁筒,里边放上药水,放在板凳腿处,防止臭虫往上爬。这样他就上了石膏,卧床静养,三个月复查一次,病情逐渐好转,六个月后就痊愈了,大夫也很满意。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价值观的追求,把帮助患者以实现个人的康复与自理放在了特别突出的地位,既帮助了病人也帮助了施以治疗的医生,使治病救人由单纯的医学过程延伸到了社会领域。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8/0413/31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