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社工马晓薇:希望有一天,街上不再有流浪者

社工马晓薇:希望有一天,街上不再有流浪者

“我想办个身份证,找个工作。”三年了,社工马晓薇终于等来了这句话。

记得那是2015年的一个冬日,气温偏低,杨平背着拾荒的物品走在步行街上。马晓薇清晰地记得,当时她主动走上前与之交流,希望了解杨平流浪的原因,但被拒绝了。

“转眼到了春节前夕,我和志愿者一起上街为流浪人员送煮好的饺子和一些过年物资。”马晓薇说,正巧路过她第一次和杨平见面的地方。抱着一丝希望,马晓薇在附近找起来。

“居然找到杨平了。”带着欣喜,马晓薇递上热乎的饺子。让她有些意外的是,相比第一次冷漠拒绝,杨平感动了。

“他接过饺子,眼睛湿润,连声说感谢。我以为这次可以听到他的故事,但是仍然没有。”马晓薇内心有些失落,“当时安慰自己,这次不行,那就下次,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告诉我。”

接下来近3年的时间里,马晓薇和杨平像朋友一般天南地北地聊,“但他从来不说自己的故事。”

2017年12月5日,受身边流浪者与家人团聚的触动,杨平有了回家的念头。当天,马晓薇也终于听到了她等了3年的故事——杨平因父母双亡、姐弟不和,走上漫漫流浪路。

流浪10年的杨平,想回家却遇上了难题。马晓薇联系北京东城救助站希望为杨平弄一张回家的车票,但被告知户口已被注销。不忍放弃的马晓薇辗转联系杨平老家的居委会、民政局、派出所,希望可以联系杨平的姐姐。而杨平姐姐早已搬家,也未如愿联系上。

担心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再次丧失,马晓薇尝试其他方式继续寻找,最终找到了杨平的姐夫。2018年1月,马晓薇见证了杨平和家人团聚的瞬间。“每当看到他们和家人团聚,抱头疼哭的场面,除了跟着感动,更加坚定的是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马晓薇很开心,回到老家的杨平不仅找到了工作,也办上了低保。“现在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3年来,马晓薇帮助的流浪者达2000多人次。不管是在北京找到工作还是回到家乡,只要是曾经帮助过的对象,马晓薇都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我感激且珍惜每一位流浪者对她的信任。”谈起关注这一群体的缘由,马晓薇说,“因为好奇,好奇他们的故事。”

“冷吗?”“吃饭了吗?”马晓薇尝试通过关心式的开场白降低流浪者内心防线。

“记得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心里也有抵触。”马晓薇给自己做心里建设,“差不多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情况开始好转。”

马晓薇开始以为流浪者只是暂时不想回家,接触后发现,不少人流浪长达几十年。“他们身上容易集聚负能量,我希望可以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给他们传递正能量。”

在马晓薇心里,她更多地是想倾听每一个流浪者的故事,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帮他们打开心结,最终结束流浪的生活。

“中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流浪人群中占比较大。”马晓薇说,最容易改变的是二三十岁的年轻流浪者。他们多数是因为来京打工,或因工作不顺,没有勇气回老家,或是因为身份证丢失而没有办法回去,于是开始拾荒过起了流浪生活。

由于形成的惯性不易改变,马晓薇也经常遇见不配合的流浪者。对于这样的流浪者,马晓薇选择一次次的去沟通,“至少5次以上,帮他们设立目标,一点一滴的去影响他们。”

帮他们补办身份证,买回家车票,培训工作技能。马晓薇说,通过聊天,获悉每一个流浪者的需求,然后按需去帮助他们。

“每当看到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特别欣慰。”大学毕业之后,马晓薇选择了北京市第一家关注流浪人员这一群体的社工机构——北京市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

进入七彩昀工作的马晓薇负责起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常态化的街头外展救助服务,已经在朝阳、东城等区县连续开展了6年,我参与了3年。”

“现在每到冬天寒潮降温的夜里,我都特别担心,害怕他们在外面出现意外。”马晓薇说,冬天的夜里他们常常出去“扫街”,而且社工和志愿者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出去巡逻时随时上传流浪者信息。

“希望有一天,街面上一个流浪者都没有。”这是24岁的马晓薇最大的梦想。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新生、北京大爷成功入住养老院……一个个救助个案的成功给了马晓薇坚定走下去的勇气。(文中杨平为化名)(记者  查甜甜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8/0404/311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