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医疗 医务社工为何难遇见整体收入低或成为主要障碍
医务社工为何难遇见整体收入低或成为主要障碍
医务社工为何难遇见
专业门槛高、整体收入低成为主要障碍
“爷爷,该换另一条腿了!”3月22日早上9点,利农社区谷丰养老中心的大厅里,两名穿着工作服的社工正带着10余位老人做简单的活动,这是15名住在这里的老人每天早饭后的必备项目。
近年来,随着社工队伍的壮大,很多人对这个职业已经不再陌生。不过,在众多社工队伍里,医务社工却很少为人所知。他们活跃在大型医院、养老机构,为老人、病患提供着心理、生活以及经济上的援助。但对不少人而言,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好像从来没有“遇见”医务社工。那么,医务社工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又为何如此难“遇见”?在第12个国际社工日前后,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8年老护士干起医务社工
刘俪曾在医院做了8年护士,怀孕生子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去年3月利农社区谷丰养老中心开业,她到这里做了一名医务社工。
“我们每天都会带老人做操,还安排一些麻将之类的娱乐活动,尽量消解他们的孤独感。”刘俪说,这里的老人多数都能自理,不过他们的家庭状况不尽相同,有些春节也要在这里度过。这种情况下,对老人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抚和疏导,更重于身体上的照料。
与老人们相处,刘俪坦言有压力,老人们难免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但更多的会感受到感情建立以后的温情,“有一位奶奶,她来这里前家里发生了煤气泄漏,儿子没抢救过来,他对我们这里的一位男社工就格外亲切,看到他扣子开了都会帮他扣上,但对其他人就没这么好,不过现在熟悉了也会主动关心我们。”
谷丰养老中心的刘安舒院长说,医务社工在养老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在这里仅有4名,他们承担着用药指导、康复的工作,“一岗多责”。
科班出身社工“边学边做”
山东省立医院义务社会工作办公室的王凤华2012年研究生毕业,来到这个在山东省医院中成立最早的社工部门,虽然是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但选择成为医务社工后,她却觉得踏进了全新的领域,还要“跨界”掌握医护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她的同学们从事一线社工的并不很多,仅占一半左右。
在医院做医务社工,与刘俪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王凤华介绍,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患,为其提供病情之外的多种服务,但有时候也会为医生们减压。
医务社工们提供的服务,很多都与治疗费用有关,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压力分崩离析,而他们可以通过与相关基金会联系为困难病患筹集资金。“有一个1986年出生的姑娘,得了严重的肾病,她的丈夫要跟她离婚,还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终我们不仅找到了治疗经费还帮她拿到了抚养权。还有一个白血病患儿,因为孩子生病家长离了婚,我们找到经费后,听说孩子的父母也复婚了。”王凤华说,这些例子让社工们很有成就感,但她也不无遗憾地表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
社工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社工在很多人眼里还是陌生的,有人误解为“护工”,也有人误解是“社区工作人员”,实际上他们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医务社工,指的就是医务方面的社会工作者。
王凤华说,在她刚开始工作时,甚至医院的其他科室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部门存在、不知道社工可以为他们带来什么,更不会主动合作,提供需要帮助的病人,“病人也有相关需求,但他们想不到要找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来帮助。”她也表示,从2012年到现在,人们对于社工的了解、认识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比当初的状况要好得多。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人员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山东省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共414家,持证社会工作者达15322人,位居全国第6位。而根据以往报道,2016年人数为9079人,已经比2015年增加了30%。
医务社工还是“小群体”
早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医患沟通,认可医务社工的重要作用,但医务社工至今仍是社工行业中的“小群体”。刘俪说,医务社工付出的精力要比其他社工更多,“需要一定的医护、心理、社会知识,面对特殊人群时要有耐心有爱心。”此外,医务社工整体收入不高,也是这个群体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业内人士坦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家民政部门已经成立了相关主管机构,承担全国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责,但医务社会工作具有行业特殊性,专业门槛较高,涉及部门较多,各地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较为薄弱。
这一点,王凤华也深有体会。她说,目前行业内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很多机构或医院,有医务社工这个实际职责存在,但设立专门办公室的医院屈指可数,大多数是把这个岗位划在了其他部门下。“我们在医院工作,但社会工作又属于民政部门,所以一些问题不好解决。”王凤华说。
有业内专家建议,要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逐步推进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医务社会工作拓宽空间,并为医务社工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yl/2018/0328/31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