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二级机构动态社会与公益公益论坛 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学者一席谈
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学者一席谈
马中,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严登华,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兼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苏宗海,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工作,历任处长、总工程师等职务。长期致力于林业财务管理、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和标准建设的研究与管理。
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研究、气候诊断分析。长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政府评审和谈判。承担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工作。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更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等问题,更严重影响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命安全。为应对挑战,2013年10月11日,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新闻学院和统计学院联合主办、乐施会协办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中文专场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开幕。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成立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会集了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14名专家。在当天的会议上,众多专家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巢清尘:数据证实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巢清尘指出我们现在讲的全球变暖不是一个简单温度的概念,它是一个气候系统的概念,所谓气候系统的概念是利用了几张图。比如说北半球春季的积雪面积,海洋0-700米海洋表层的热能量的变化,北极夏季海冰变化,全球海平面变化,这些要素的变化都是支持了全球变暖的概念。
但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多,到底是自然变化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数据显示,1951年到2012年60年以来,温度增加范围在0.6-1.3度之间。其中,气候自然变化造成了负0.6到正0.1温度贡献率,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还有负0.1到正0.1。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增温,增值在0.7度中值范围。通过这样一个比较看到这60年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引起的。
另外,最近15年,全球温升的温度是在趋缓的过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巢清尘认为,这更多的是由于自然变率,内部变率造成的,比如说海洋在里面起的作用,特别是海洋深层热量分布不均匀。因此如果说要达到两度温升的目标,在50%的概率下,基本上需要限制排放1.2万亿吨左右的碳,如果概率提高到66%的话,这个排放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只能是未来累计排放一万亿吨左右。要进一步的减缓气候的变化,就需要大幅度的和持续的来减少这个温室气体的排放。
严登华:气候异常和三峡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紧缺,从气候变化来说,我们感受最为直接的除了气温以外,很多很重要的是我们降雨的过程。但对于水资源开发过程中间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众说纷纭,有一些结论有一些荒唐甚至可笑。比如围绕着三峡工程来说,南方的冰冻灾害赖三峡,南方的干旱赖三峡,重庆的大旱赖三峡,重庆的洪水赖三峡,现在甚至连余姚的洪水也赖三峡,这就要命了。
对于怎么样应对水资源的总体思路来说,首先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检测,不能就水论水,我们要考虑整个系统,要考虑到评价评估的问题。过去水资源看到河流一点水,地下有多少水,对现在水资源要考虑上天上有多少水,土里有多少水等等这些问题。旱捞问题,跟过日子一样,比如说银行存钱有收入,支出不算高,你的生活肯定很滋润。水库河里面没有水,像银行没有存款,老天爷不下雨,相当于没有收入了,越是干旱的时候越会导致你的需水量增加,你的支出更大,这样就更难受了。
严登华认为,我们对于水资源的管理,要像采取一些经济学或者说一些理财方法,有水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应对极端事件,采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式来综合应对我们水资源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考虑到过好日子要想过苦日子。
苏宗海:保护林业生态、增加林业碳汇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一立方米的木材生长量能吸收1.8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因此有些国家碳排放就是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抵扣。从1992年的时候提出限制发达国家碳排放,到1997年森林碳汇作为减排内容,到2007年巴黎路线图减少毁林增加碳汇,再到哥本哈根减少森林的碳排放,整个过程能在国际上够达到共识的就是森林的问题。大家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减少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国际共识。
森林提供生态服务,即是生态产品,十八大提出来,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美丽中国,这里面生态是我们大家都离不开的一个生活品。我们倡导的碳汇林业有五条,因为定义上我们都说得很清楚,通过太阳光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除了积累碳汇还要提高森林稳定性,覆盖性,注重保护促进林区发展,体现生态的森林的多重效应。同时要建立和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支持体系,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的提高,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发育。
马中:走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以来,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35年保持了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是举世瞩目划时代的成就,现在要赶超美国了。但2010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宣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世界第一,这个第一是第一位,超过美国的,经济没有美国大,但是排放超过美国了。
倒推一下中国已经有很多第一了,上个世纪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钢铁产量也在上个世纪达到世界第一,我们化学蓄样量和水污染达到世界第一,我们氮氧化物前几年也达到世界第一,能源消费2009年达到世界第一,2010年碳排放世界第一。
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低碳发展道路,主题是四个字“独立自主”,因为我们的潜力非常大,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效率,来实现可持续的,在环境、能源、社会和经济多方面共赢的一套发展道路。
气候变化是关系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为国家发展“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目标。可见,研究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既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的需要。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表示,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让大家交流研究心得,分享研究成果,并借此机会汇聚全国气候传播领域的学术队伍,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组成有一定规模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与工作团队,“让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在中国能够真正形成气候”,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
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研究、气候诊断分析。长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政府评审和谈判。承担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工作。
马中,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严登华,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兼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苏宗海,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工作,历任处长、总工程师等职务。长期致力于林业财务管理、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和标准建设的研究与管理。
责任编辑:彭迪
文章来源:http://cncasw.swchina.org/shygy/gylt/2013/1224/3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