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少年不可欺—社工介入青少年欺凌现象的反思

少年不可欺—社工介入青少年欺凌现象的反思

1.引子

初次见到阿义,是因为他与另外一名少年阿全刚发生一起冲突事件,来到中心协调。那时候的他小小个头,总是倔强地沉默不语。后来阿全的“帮派势力”渐渐崛起,阿义开始备受他的欺凌,从言语辱骂,到手机、钱财被拿,再到后来的拳脚相向,势单力薄的阿义无助又无奈。甚至,直到阿义小学毕业后回老家读书,寒暑假回来广州,仍然要面临阿全似乎无处不在的恐吓、欺凌,这是后来阿义找到社工坦言的,他很需要支持与帮助。        

    不止是阿义,社区还有很多青少年正经历着欺凌与被欺凌。“阿吉昨晚被一群人打爆头了!去医院缝了好几针,差点就瞎了!”阿全告知社工。社工后来去了解情况,原来,就在前一天傍晚六点左右,阿吉放学后被一群青少年强行拖到中心附近,协商未成便进行拳脚相加,其中一人拿起边上的凳子砸向了阿吉的头部......

2.项目背景

因为欺凌行为,阿义与阿吉遭受着身体与钱财上的损害,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与无助。而KQ街作为一个城中村,青少年欺凌现象远不止存在于阿义与阿吉两个人身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被卷入了欺凌事件中。

看到城中村这三个字眼,映入眼帘的会是什么?脏乱差、辍学、游荡、边缘青少年、拳头暴力、违法犯罪?等等。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但也并不是那么理想。本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多,且以外来潮汕人为主,职业多以手工、批发为主,基本无双休;本地人虽然比例占少数,但却占据着社区80%多的资源,大多以土地分红与房屋收租为一大收入来源。在这样的社区背景下,家庭与社区对于青少年的陪伴与支持不足,且很多家庭教育问题习惯以暴力解决,孩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容易习得暴力式的问题解决法;且没有形成一种表达与获取情感的适当途径。

另外,很多未成年青少年或因为自身学习动机不强而辍学在家,或因为家人影响选择辍学就业、或因为同龄人影响“混迹”社区等等,据社工了解,关于现有的社区帮派,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小头目到大头目,都各成体系,经常活跃于社区各个角落:如时常约去帮兄弟“出口气打个人”,又或者约在一起打个群架等等。从校园到社区,青少年欺凌行为现象时有发生,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危害性后果:身体受伤、财物受损、抑郁、失眠、逃学等短期性后果,焦虑、缺乏信心或学习障碍等长期性后果,也可能因此而自杀等等。

    在这样的社区背景与需求下,“少年不可欺”的项目应运而生,立足于对欺凌行为的系统与针对性的介入服务,项目旨在提升青少年应对欺凌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增强青少年面对欺凌的自我保护能力。

3.项目介绍

一个欺凌行为的发生,当中会涉及到哪些人?可能我们马上会想到的是欺凌者,以及被欺凌者。的确,这两类青少年是受欺凌行为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也是社工在介入欺凌服务时的聚焦人群。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欺凌行为发生时,还有第三方的存在:旁观者。旁观者所站的立场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两种结果,第一种:旁观者看到被欺凌,当没看到,更有甚者会觉得好玩,去帮助欺凌者进行欺凌,成为帮凶;第二种:旁观者看到欺凌,充满了正义感,找警察、周围居民、老师、社工等寻求帮助。

在欺凌行为中出现的这三类青少年群体,他们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需求,社工有系统的开展以下几类服务:

针对被欺凌者:社工开展增加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应对欺凌的方法和技巧、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巧、果敢训练、自我价值感提升、朋辈支持等类型小组服务;增加社区关注被欺凌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宣传和倡导活动;针对有个别需要的被欺凌者开展个案服务。

针对欺凌者:社工开展情绪管理、爱心建立、同辈群体正向支持等类型小组服务;增加对欺凌行为认识与关注的社区倡导活动;针对有个别需要的欺凌者开展个案服务。

针对旁观者:社工开展了解欺凌行为、学习应对欺凌的方法和技巧、自我保护的知识等社区宣传和倡导活动。

在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基础上,社工采用了趣味而又新颖的服务形式。针对欺凌者,主要以义工和园艺的形式,比如“大手拉小手”,牵手儿童给环卫工人送清凉,引导他们培养爱心,感受助人之乐,以及通过园艺治疗的系列过程,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针对被欺凌者,主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增强他们的朋辈支持,比如通过共同编写排练话剧的形式,在良好的朋辈氛围内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而针对旁观者,更多的是以宣传倡导的形式,比如行为艺术、快闪活动、话剧,引导他们从宣传活动的参与者逐渐发展为宣传活动的倡导者,更好地认识欺凌,提升拒绝欺凌的意识。

4.经验分享

4.1 社工的视角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发生欺凌行为,大家往往看到被欺凌者,如何弱小、如何被欺凌、身心受到怎样的重创,欺凌者如何可恶、暴力、不可理喻。社工如何去看待这几类群体?是只看冰山表面的行为,还是深入冰山模式下去看到,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注定是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这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很多欺凌者往往或是因为亲身经历家庭暴力而习得这种行为模式,他们也是受害者,承受着暴力后果,也学习着用暴力解决问题;或是因为社区环境复杂,父母无暇照顾,他们需要在这些所谓的帮派里面学着去保护自己等等。如何看待欺凌行为与欺凌群体,非标签、个别化、接纳、价值等等信念与视角,社工需要真正内化而运用在这些服务中。     

4.2 社工的“装备”

在视角之外,社工也需挖掘自身的优势,发展自身强大的“装备”。比如说,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对于社工在欺凌者中开展服务是较为有利的,相较而言,男社工相对于女社工更容易打入欺凌者群体,欺凌者群体往往是那些有力量的人,能用拳头说话的人;如果社工比他们更能打,在他们中间能产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则更大。再比如说,社工若有一项青少年所喜欢的特长,如桌游、运动(篮球、羽毛球居多),那么对于开展相关服务也是一种助力,社工玩得比青少年厉害,更能让青少年信服于社工。又或者社工对于历奇或园艺有经验,也可以同他们体验历奇与园艺治疗,运用新鲜好玩的形式吸引他们的眼球。

总而言之,社工如果具备一定的个人优势资源,能对这群青少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或威慑力,方能更好地发挥社工的影响力。

4.3 社工的技巧

社工将视角与装备实践并服务到这群青少年时,并不是说了就容易做到,这其中仍然需要很多的技巧与经验。

4.3.1 如何建立关系?

在与欺凌者群体建立关系的时候,社工要做的无非就是要去标签化、接纳与非批判,但是做起来并非易事。社工应主动去与他们接触,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建立玩伴友谊;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等,因为欺凌者群体往往是一群在家庭得不到充分关爱的孩子,较少感受到他人的关注与关爱;但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他们明白社工的底线所在,在他们群体中树立威信。这个过程对于社工的挑战是很大的,他们不是所谓的“乖乖仔”,他们可能经常言语爆粗,挑战规则,试探底线。在建立关系初期,社工并不需要迫切去改变他们这些“陋习”,这些都只是行为表面,我们社工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有时候也要尝试融入他们的文化环境,才能更好感受与理解他们。

而对于被欺凌者群体,社工需要有较好的洞察力,把握好被欺凌者的特点,适时给予关怀。在建立关系初期,他们往往是沉默寡言、不善表达的,社工可以多主动与其交流,尝试设身处地地表达他们的内容与情感,表达对他们的关注与支持。

4.3.2 新颖的服务形式

除了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新颖的服务形式也是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与开展服务重要的载体。在欺凌服务中,社工将各种青少年喜欢的元素融入了进去。如融入了青少年潮流文化元素——快闪舞蹈,吸引居民眼球;融入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扮演“被欺凌者”,为拒绝欺凌做宣传;再比如自编自导的话剧表演,接触大自然的园艺疗法……这些形式对于青少年来说,既新鲜又具有挑战性,大大地提升了青少年的参与度,进而使得青少年更好地掌握欺凌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4.3.3 注重主体参与性

本项目一系列新颖的服务更加注重青少年的主体参与性,比如,引导青少年群体自主策划有关欺凌的宣传活动,从前期策划到活动执行,再到活动成果展示,青少年全程主导负责。再如,社工积极挖掘开发服务对象的优势,有青少年喜欢写小说,则引导她组织负责活动的话剧部分;有青少年喜欢跳舞,则引导她负责快闪舞蹈那部分等等,鼓励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特长融入到活动中去。青少年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到服务的主动接受者,再到服务的提供者,参与服务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体验收获的也越来越深刻。

4.3.4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周围成长环境的联动改变才更能带来青少年个人的改变。针对欺凌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绝不止于青少年个体,在他们背后有着家庭、学校、社区的关联与支持。如拒绝欺凌的社区倡导活动、提升应对欺凌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学校宣传活动,以及与家庭联动,增强家庭对孩子的关注以及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与预防,联动“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预防与应对青少年欺凌行为。

5.小结   

在面对这群欺凌青少年群体时,社工需要怀着真正接纳与包容的态度,针对“冰山”行为下面的需求,采用多元与新颖的形式,时不时地突破常规与框架的限制,去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专业服务。通过社工的陪伴与引导,协助他们走过生命中的这段能量爆炸期。

(作者单位: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KQ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7/1010/299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