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将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为社会领域的MBA
将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为社会领域的MBA
原题: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展望
作者:祝西冰,南京农业大学讲师、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
内容摘要:面对资源分配不均、自身能力不足、问题根本在体制三大基本现实,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在拓展社会工作内涵、注重基本社会工作服务、有质量回应政府之所需等原则下进行改革,具体建议有:课程设置上增加MBA课程;生源构成上以在职人员为主;实习安排考虑就近、节约、领域扩展原则;降低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的预期;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最终将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为社会领域的MBA。
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基本现实
社会工作在中国存在很多特殊性,它没有西方宗教文化作为思想基础,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社会力量作为组织基础,更没有相对完善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它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更多是这一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在社会转型中,被赋予了一个极为崇高的使命——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因此而获得国家大力支持与推进,但这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工作已被烙上深深的政治色彩——协助政府为民服务。MSW教育在这一目标的影响下,还面临一些不可规避的基本现实。
(一)资源分配不均
资源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的有限,一旦资源被少部分群体占有时,它的存在价值将远超过它的实际价值。我国特有的制度使得政府掌握大部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具有有权制定、实施和评价规则,也有权向市场或社会回收财富,掌握较大权力并拥有资源。尽管政府也会财政赤字,但是绝对不会像美国政府一样会被关闭或暂停运转,因为我国政府可通过新规则的制定,重新协调资源、分配财富。相较于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权力相对较弱,但他们掌握有足够的财富,这种财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权力,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由于我国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场,社会领域要想获取这些资源,必须付出超过实际价值更多的努力,它们没有等价的资源能与市场交换,它们有时可能需要向政府俯首称臣。以转介资源为重点实务工作的社会工作,必须学会在利益群体之间调配这些价值正飙升的资源。
(二)社工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中国社会工作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成长过快,结果是发展畸形、沦为“四不象”。政府期望社会工作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但是又难以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市场将财富运筹于帷幄之间,但这些财富又很难用于社会服务;社会本应是社会工作最可靠的娘家,但社会培育不完善,导致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持续支持。缺乏民众认同基础,缺乏市场投入,缺乏政府实质性支持,社会工作现阶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又非常不足,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抱怨:如教育发展不平衡、专业本土化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毕业生就业取向不明、职业制度不健全、第三力量发展不足、师资滞后人才匮乏等(王思斌,2014)。
(三)社会问题根本在体制
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单靠社会工作专业性能解决,一是社会工作微观介入只能解决少部分个体的问题;二是中观的社会行政或社会政策只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根本解决问题还有赖于体制或制度变革。比如,住房难、医疗难或就学难等所引发的家庭关系紧张或家庭成员生活困难,只能从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政策完善才能得到根治,结果是具体实务中基层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使得社会工作者产生较大的无力感。鉴于我国目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远超出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解决的能力范畴,所以一般性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大多只能延缓不能根治病症,过多的努力还可能让病根掩藏得更深。有些医学药物是用来治病,但有些药却是用来诱发病根的,有时以毒攻毒,才可置之死地而后生。社会工作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否则过多的专业实践只会增加专业的挫败感,延缓找准病源的时间。
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前提
(一)中国社会工作已到从高速扩张到内涵拓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社会工作年会上阮曾媛琪大会发言时明确表示,我国社会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已有较远发展,尤其是量的扩张,但未来中国应更加注重质的历练(阮曾媛琪,2010)。事实也表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大跃进,招考院校、招生人数、专业层次与日俱增,但专业师资、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等不见好转。社会工作的过快发展,尤其是教育过渡扩招,可能致使教育质量的急速下降(包水梅、顾怀强,2011)。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规律性,社会工作专业不能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反科学的大跃进极其危险,最终只能以牺牲品质和专业性为代价,我们尤其更不应该让年轻学生成为畸形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殉葬品。国家希望社会工作成为维持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现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效用不足,教育又严重“注水”,专业会更不专业,专业声望会丧失殆尽,民众会失望,政府也会灰心,社会工作将失去重要的资源获取渠道。为此中国MSW教育必须明确社会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延缓量的扩张,尝试进入质的攻坚阶段,养精蓄锐、修炼内涵。
(二)中国社会工作处在基本服务代替专业性服务的过渡阶段
过去,不少学者在各种场合呼吁社会工作专业性,有的甚至不惜与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决裂,大力倡导欧美和港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同时耗费大量精力去缔造“专业社会工作”。在此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社会工作本科生常常会质疑为什么会做与街道大妈一样的事情,回答往往是街道大妈工作不够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与心理学教授探讨个案工作时会特别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特殊性;社会工作教师开展服务时也会不可避免向他者介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社会工作还尚处宣传介绍阶段。这种结果可能与社会工作发展过于追求欧美和港澳模式的专业社会工作模式有关(林顺利、兰学莉,2011),数十年来我们艰难地探索着这一专业化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本土路径,但结果不尽人意。为何不换种思维,先做好中国行政社会工作延伸出来的基本服务,建立社会工作的专业信誉;中国MSW教育也在此基础上,学习但不盲目模仿西方,在不过渡追求专业性前提下做好社会工作基本服务教学工作,脚踏实地逐步追求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三)中国社会工作迎来有质量回应政府之所需的攻坚时刻
在超前抢先争先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社会工作虽然早期在中国是被赶鸭子上架,但是几乎所有的高校和老师都为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而欢呼,“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确定更是被学界称呼为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遗憾的是少有人反思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后来,学界如火如荼开展社会工作研究,实务界争先恐后拓展社会工作领域,恨不得将社会工作实务延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很多高校老师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名创办社会工作机构,名为社会分忧,但多则为已寻求额外收益。更有些部分对社会工作不太了解的高校也纷纷创办社会工作机构,这一情况也出现在某些MSW试点高校。然而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现阶段尚未解决大部分社会工作者的温饱,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多是为己寻求饭碗,很难真正承担起为他者分忧的责任;有些学校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需要有教学对象才申办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上每年有大量没有经过任何社会工作理念培养的人士,通过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师来谋求工作。
在这种状况下,很有必要回头总结社会工作看似快速发展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如果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是专业的损害,那不如不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我国本是人口大国,管理好本非易事,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极短时间内赶超英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已经付出代价,社会领域应有所警醒。我国现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凸显,也需要循序渐进去解决。也许当社会工作在极力干预引发这些问题的导火线时,越是带着使命感去努力,很可能是在阻碍广大民众更为长远的福利安排、破坏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中国MSW教育应意识到中国社会工作不是只应政府之所需,而是要有质量地回应政府之所需,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的放矢。
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培养目标:社会领域MBA
与本科的基础教育不同,中国MSW教育应注重专项教育。我国培养MSW的初衷,一是提升社会工作教育层次,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二是缓解就业压力,本科社会工作教育快速扩招,国家和社会没有足够时间为这些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MSW项目不仅可提升个人教育层次,也能为学生找工作争取时间。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人对它缺少认识,很多本科生多是被调剂,他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有些甚至将其作为进校后调换专业的跳板。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很多学生会以“我不懂”为由消极学习,MSW教育非常被动。可见,社会工作专项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
与MSW教育同属专项教育的MBA课程,其所面临的情况相对乐观(宋伟等,2013),究其原因:一是MBA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知识获取后能直接服务于工作;二是MBA课程本身为参与者提供一个高层交流的平台,学习者以同学的身份可相互交流经验和交接资源;三是招收MBA学生的院系能获取足够的教学资金,用于提升教育质量,吸纳更多权贵参与。MBA活跃于市场领域,MSW服务于社会领域,二者在目标和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MBA教育中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为让专项教育达到理想效果,MSW试点高校同样可以运用MBA教学原则来培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尝试用市场原则经营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培养成为社会领域的五百强,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在这一教育理念下,中国MSW教育不应仅仅是本科教学方案的延伸,不应仅仅培养为政府或社会带来有限价值的草根组织的实务工作者、甚至是社区工作者,而应该培养胸怀天下、有着改变中国的雄心、可能活跃于政界与商界的全国各大社会组织的领军人才。MSW 教育方向也应向MBA学习,尝试将MSW培养目标定位为社会领域MBA,不仅让学生学习如何为弱者服务,还让其学会如何与强者的相处之道,不断提升其资源调配和重组能力,最终让学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大基金会组织、政府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如此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所创造的影响力才会不可估量、专业才可能更具发展潜力。
(二)课程设置:增设MBA课程
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多是实践多、理论少,价值教育多、能力培养少,所以很多MSW试点学校增加了《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理论》、《整合社会工作实务》等课程,这是必要且必须的;但是为确保MSW教育的有效性,课程教育在重视理论与实务教育之时,还可尝试突破学科单一性、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内涵,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必须的基础课外,还可增设一些面向市场且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的课程,比如《管理行为科学》、《应用统计学》、《管理控制学》、《营销策划与运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政治分析》、《行业政策及国际竞争》、《企业精神》、《环境资源管理》、《服务管理》、《谈判与分析》等经营管理类课程(刘红,2015)。MSW毕业后可能会到大型基金会组织、政府部门等领域就业,他们需要具备组织、策划和管理各类大型活动以及调配资源的能力,将社会工作核心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储备,提升个人知识素养;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做好基本社会工作服务。
(三)生源构成:在职人员为主
在将MSW培养成为社会领域MBA的目标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招录时,可尝试多招收实务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同时辅以部分应届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这些社会组织负责人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组织管理的潜力与需要,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兴趣较浓且有能力为应届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倘若MSW试点院校对这些在职人员教育投入若干年,他们可能很快抢占全国各大社会组织的制高点,成为全国各大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骨干,其所在的试点院校在社会工作界的影响力也会被放大。此外,这些组织负责人大多有工作、就业压力小,他们更可能会将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服务于既有工作,同时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资源平台,改变MSW教育中被动学习的局面。为此建议MSW试点院校进行招生改革,从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到招受在职人员为主。假设学校有20个招录名额,可采取:应届毕业生不超过10人,在职研究生主要面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且人数不少于10人;在职人员单独考试、单独划线;应届脱产生年学费1万元,在职研究生年学费3万元,如此即可保全学校MSW教育经费,又可保全教育质量,也不用担心社会工作领域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对这些在职人员适当引导,他们会更坚定自己的使命,有质量回应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四)实习安排:就近、节约、领域扩展
MSW是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本质区别。教育部与学校不但没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学校还要从院系收取的学费中“抽头”,实际上MSW教育与社会办学没有本质差别,完全属于计划外的创收型办学性质。但现实是目前各大院校很难从MSW项目中获益,但似乎也不能在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上倒贴很多钱。否则,挤占过多计划内的学术型硕士或博士生培养经费,很难保证整个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质量。所以MSW试点院校除在招录时除考虑生源构成外,招录后也要适当考虑就近、节约的实习安排原则。
以南京某重点高校为例,实习选择应考虑就近与节约原则:一是南京市社会组织众多,很多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各大组织急需实习生;二是学生到南京以外地方实习、花费多且存在安全隐患。虽然学生在南京实习也存在安全问题,但毕竟可动用的资源更多,出事时应急救援更及时;三是学生在南京以外的机构实习,教师鞭长莫及,只能仰仗实习单位肩负起责任。四是每位专任老师压力都较大,任务繁重,社会工作实习不应再给老师们增添新的更大的压力。
另外,专业实习应充分发挥各个导师的作用,建议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实行导师负责制。(吴晓威等,2014)如果导师无力或者不愿意承担自己指导的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实习工作,则由MSW教育中心统一安排。我国很多社会工作研究生指导老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很难指导学生,最终沦落为挂名导师,师生之间的联系少,学生培养质量自然上不去。为此,就近、节约的实习安排原则利于实现多赢。
此外,MSW教育还应拓展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单位去向,改变清一色的去社会组织实习的情况,银行、保险、证劵、信托、企业、公用事业单位、政府、科研机构等都可成为实习的去处。目前,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社会组织是没有能力承担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实习很难得到专业上的进步,有的甚至属于纯粹的浪费时间,实习组织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在各大领域中去发扬社会工作理念、锻炼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
(五)专硕论文:降低预期
有关学位论文的选题,不应仅局限于在纯粹的传统的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或经验研究,还应鼓励学生做基础性理论研究,尝试向与社会工作有内在联系的其他领域拓展。未来社会工作发展需要拓展内涵,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非常必要。缺乏一定理论基础的社会工作者走向社会,也许能做好具体的事情,但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领导人与社会引领者。
有关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普遍反映论文质量差(高妍妍,2011),但是它具有某种合理性:一方面,我们理应对论文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应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论文与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术型硕士论文区别开来。毕竟是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一是选进来的人水平较之学硕型要低,二是时间短,只有两年时间,加上实习又占用较多时间,MSW学生从事研究时间难以保证。为此,应降低对MSW学位论文的预期。科学是化繁为简,而不是化简为繁。MSW教育培养不能过于复杂,要求也不能过高。否则,谁去落实?又如何去监督?现在MSW基本上是非导师自愿带的,也没有任何激励,多为品质高尚的奉献行为,因此需要保护好每一个MSW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老师参与到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勇于担任MSW导师的行列。
(六)毕业考虑:学生为本
现阶段培养的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愿意很低,即便是又继续花两年时间攻读MSW的同学,也不是完全认同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更加努力地兼顾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学生职业选择,减少高级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在传统的MSW培养模式下(金蕾莅等,2011),坚守社会工作理念、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往往与“学生的前途与未来”相背离,因为社会工作并不是一个被很多人都看好的职业选择。但是如果将MSW按社会领域的MBA培养,锻炼他们在强者圈内生存的能力,相信会有更多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领域,未来他们中有部分还有可能从社会领域活跃到市场领域,这样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选择就可能有所兼顾。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与强者打交道,也能跟弱者相处;他们能在与强者互动中学习,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更何况现阶段中国不仅需要社会工作领域的专才,更需要的是能在资源丰富地带来去自如的全才。
四、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望
学界对MSW的培养有不同看法,有主张借鉴美国的通识与专精结合、教学与研究并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结合的办学模式(朱眉华,2013),有建议在本土化教育基础上加强MSW理论知识学习、倡导多样化实务教学和职业化课程体系设置(罗艳,2014),还有高校采取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一是通过举办“以读研为目的”的“夏令营”继续吸纳优秀应届生攻读MSW;二是扩大经费开支鼓励学生到境外甚至国外实习;三是高校积极筹办社会工作机构,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工作实务;四是加强MSW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这些观点及改革举措代表了MSW教育界的活力,但有一点必须要明确,这就是试点院校所招收的MSW学生受到两个门槛限制:一是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比踏入经济或政治领域的门槛要低;二是参加MSW项目的门槛比考取学术型硕士的门槛低。双底门槛所筛选学生的质量可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能完全把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期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不能试图让他们在两年时间内就变化很大。
所以中国MSW教育应该回归理性,不能像快饿死的狼一样,看到食物就疯狂飞扑。我们应该有一定的骨气,应该提高自己的身段,尤其要进行多科学的吸收和借鉴,增加内涵的培养。宣传介绍阶段,首先应先带动一部分社会工作领域的优秀人才,尤其现在仍活跃在社会领域的优秀社会组织者,他们应是MSW培养的主要对象,对他们的投入可实现获益的最大化。其次,还应该紧随时代步伐,为社会工作的未来创建一个好的声誉。现今中国最有可能外包服务或最有能力提供资源的是政府或者市场,高校教师绝不会是最佳资源提供者。高校社会工作老师办社会工作机构,不仅分散精力,而且会剥夺MSW受教育机会,更有可能这些MSW会沦为教师赚钱的工具,久而久之很可能会断送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前程。试办高校与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上,尽可能培养出敢于维护权利、争取各种资源做好资源提供方所需要的基本社会工作服务、明智选择培养对象、做利于社会工作长远发展之事,而非自不量力去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
中国迎来MSW教育发展的契机,更面对的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在MSW教育的方向选择上,务必要头脑清醒,不能再为已私利盲目抉择。社会领域在中国还比较新,有诸多值得摸索之处,我们要让这些盲点变得越来越清晰。MSW将是社会领域的领头人,MSW教育不能断送MSW的前程,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至少现阶段,不能让MSW成为温饱线下的人,而应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领域中值得羡慕的人。为此,MSW教育培养出社会领域的MBA,让这些人才引领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众望所归。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17/0828/297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