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案例: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

案例: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本文以优势视角分析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通过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到残疾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康复工作中,有利于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反思传统的“问题视角”,从而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优势视角;残疾人;康复

Strength perspective of rehabilitation forthe disable unde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Based onGuang MingOphthalmic Hospital inYangjiang City

Wang Chunli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 for disabled people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methods in practice, such as individual, group, community methods,to intervene the disable people'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habilitation.It benefits to perform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disabled,promote the public to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problem perspective", so as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Keywords: Strength perspectiv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habilitation

一、绪言

(一)相关文献综述

针对残疾人康复的困境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学术界已经从过去的问题视角逐渐转变成了优势视角;当今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社会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优势视角也逐渐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各领域之中。如孙岩《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现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的社区残疾人工作实践,他认为应该尽可能地促进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周沛和曲绍他们认为应该在残疾人的实际生活中引用优势视角,比如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等康复工作当中体现出来。他们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把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残疾人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工作的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残疾人康复的效果。毛新志和李思雯《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认为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要运用优势视角促进社会对于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黄莺莺《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运用及反思 》认为目前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只要在三方面,分别是就业、婚姻家庭、心理三个问题,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从社区、小组、个案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到残疾人所面临的这三个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让残疾人的优势在社会上发挥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质量。原会建指出残疾人应该享受与他人一样的平等权利,要求改变传统的视角从另一个新的视角去评估残疾人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从而协助残疾人的成长,增强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李 静《从生活救助到就业支持—优势视角下残疾人福利的实现路径》认为要实现残疾人由依赖救助向平等、参与、共享的顺利转变。在提升他们的福利,这不仅仅不要求社会转换视角,更多地从优势视角看待残疾人,更要实现残疾人保障方式的转变。

自社会工作引进我国后,对于残疾人康复的研究不再拘泥于问题视角,而是从优势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在现阶段,优势视角在残疾人康复的使用难以进行。据笔者翻查文献得知,目前我们国很多学者都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详细的阐述,但在具体地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研究层面的研究就相对较少。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力量,强调人是有能量和资源的。这就意味着不应只是去关注残疾人的问题和其背后的病理解释,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残疾人本身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优势视角要求发挥人所拥有的能量和潜能去应对目前所面临的不良状况,很多人都认为在发展残疾人的优势,但有时候我们又做得不够。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要求社会不再从一个问题视角去看待残疾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不再把残疾人完全放置一个无能的境地,而是关注残疾人的更多可能性。社会工作发展至今,人家对以优势为本的视角应用在残疾人康复的介入也越来越多,较多在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中针对残疾人康复而开展服务。

2.残疾人

残疾人这一概念在我国残疾人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就目前而言,残疾人指那些因为心理、生理、身体机能某些方面不完整或者功能没有正常发挥的人,残疾人的类型有语言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因为残疾人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难以想正常人那样子生活,所以带有问题视角去看待残疾人,往往容易将残疾人标签为“出了什么问题”的人,将他们视为社会上的弱者,我们中的不少人也会变成为这个不断壮大的“无能者”和“无用者”标签的牺牲品。

3.康复困境

由于残疾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蔽性,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在家而不是活动在社会中,也许这与他们的生活便利与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已经成立很多年了,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残疾人联合会,他们分别从事各地的残疾人的预防和康复工作,但是一方面由于残疾人联合会的人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他们更多的是从行政和宏观层面上去帮助残疾人。笔者认为,残疾人康复存在多方面的困境,但归根到底的困境首先是政府残疾人基金投入不足、没有合适地推动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的康复;其次是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甚至是残疾人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自己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是一个“没能力的人”;再者就是社会上缺少残疾人康复的机构和专业人才,以至于残疾人的社会康复和生理康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4.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传入我国很多年,珠三角发展的速度较快,很多服务领域都已经开设有残障这一块的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从而使残疾人康复多了一套新的方法。传统的残疾人康复更多地注重在生理机能的恢复,多是从医学的角度去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工作的介入多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在残疾人康复中给予支持,残疾人的社会康复在社会工作实际服务中运用,有利于协助残疾人获取更好地资源、了解到最新政策信息、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拓宽自己交际范围,逐步消除传统的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指的是对某一个服务对象的一些特定行为或者问题而进行相应的研究,在研究中分析对象的表现。在这里,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更能深入研究残疾人的个别性,笔者在研究时,采用了数种研究方式去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笔者在实际开展服务过程中寻找研究的对象,在与对象建立关系后,收集其资料,最后整理和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参与观察法,在实务中,作为参与的观察者,参与到残疾人的生活与康复中,通过实际参与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笔者以“名义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院内其他社会工作者针对残疾人而开展的服务。

2.无结构式访谈法

在于服务对象建立了一定的专业关系之后,笔者在收集资料时,与服务自由而非正式访谈,大家就一些感兴趣的主题而进行互动交流。

 

二、残疾人面临的主要困境

阳江市光明社会工作者协会长期驻点服务在阳江光明眼科医院,以医院为依托,向外辐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阳江光明眼科医院始建于2001年,医院设眼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内科、口腔科,是集眼科和康复科为一体的医院。医院的六楼是康复科,目前三楼开设儿童感统训练室和物理康复室,六楼和七楼主要是住院部,住院部较多是院内长期康复的残疾人。截至笔者研究调查结束,院内长期住院康复治疗的残疾人共有35人,其中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约占三分之一,全部皆为阳江本地人。这当中有四分之三人是属于肢体残疾,四分之一人属于智力残疾,以重度残疾为主,常去三楼物理训练室进行康复治疗,智力残疾每天会去三楼的康复科理疗区进行康复治疗。

(一)残疾人困境的具体表现

1.就业困境

职业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残疾人获得参与社会而进行的帮助方式。目前在院内做治疗的大多数残疾人家庭经济条件较低,并且在院内还要家属长期照料,院内的残疾人除平时去物理康复训练两小时外,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家属在院内生活,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能减轻其家庭负担的收入来源。如康复科长期住院康复患者Y,其实阳江市江城区某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一次因为上山去管理果树,不下心从树上跌下来,导致其右腿受伤,医院鉴定其为3级残疾。Y家庭并不宽裕,其有两个儿子,一个正在读大学,一个读完中专后出来工作,妻子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在一个经济本就紧张的家庭遭此变故后,家庭生活更是难以支撑。Y并没有放弃康复,其目前在院内做康复治疗,妻子白天出去外面帮人扫地搞卫生做兼职,赚取两人的生活费。

2.婚姻困境

院内有5位未婚的残疾人,她们年龄介于22—30岁之间,平时都是由父母照料,目前尚没有能短期康复的可能。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都有求偶方面的需求,但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等各种原因,以至于他们在求偶这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Z今年27岁,进来康复科已经一年多了。据其妈妈称其之前有当过兵,退伍回来后在一个工厂上班,生活还算如意。一次与一帮朋友出去玩后,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其脑部受伤,目前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说话,其日常照顾由其妈妈代为照顾。其妈妈说Z看到院内的护士和手机上的女生图片会变得比较激动,也称其也到了适婚年龄,但目前这个状况,很难找到合适的女生与Z在一起,现在只能努力照顾好Z希望其能有一天康复,组建家庭。

3.自我认同困境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喜欢把残疾人标签为是一些无用的人、无能的人,常常带有一种问题视角去看待残疾人,残疾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带有问题视角的环境当中,其自尊感受挫,逐渐远离他人,隐藏自己,自我认同感慢慢降低。据笔者与院内8位做康复的残疾人访谈得知,他们普遍都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常常不敢面对自己目前的样子同时也很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笔者评估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我的认同不高,自我的效能感不高才导致有这样的想法。

(二)残疾人困境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院内的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差、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影响残疾人社会康复的重要原因。残疾人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心理偏差,他们会出现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对社会存在一种依赖心理,面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而无法去适应,没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常常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藏起来,少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沟通交流,再者他们的思想较为传统,很难有与社会的进步思想想融合,对于社会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弱。

2.家庭因素

院内这部分残疾人都是天生或者后天而导致残疾,他们很多一部分人都是农村家庭出身,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耕种田地、出海捕鱼、外出打一些散工为主,家庭劳动力少,且要负担残疾人的日常开支,导致家庭贫困。再者,家庭在经济、精神等方面也没有给予残疾人的康复的足够支持,也会标签残疾人士“无用的人”,对于残疾人没有给到很好的家庭支持。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排斥性,扼杀了残疾人的创造力,社会把残疾人标签,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的歧视和偏见,并会常常忽视残疾人的一些合理需求,以至于残疾人没有享受自己的合法权利。且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救济、疾病预防、医疗技术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残疾人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4.制度因素

国家制度落实难,执行力度低,虽然我国残疾人有明文规定残疾人应享受这部分平等的权利,但是在具体落实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协调,以至于有利于残疾人的政策很难落实到实处。目前我国关于残疾人社会康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种优惠政策没出台,残疾人很难享受人性化的福利,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刀切”的形式,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是针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而制定,难以真正做到以残疾人的需求为导向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三、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优势视角关注人和环境的力量,相信人都是有优势,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使人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优势视角的这种理念下,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站在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个案中,通过鼓励对象主动与社会工作者商定服务的内容、目标,让对象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时也能通过优势视角的运用,发挥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开展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的想法,让对象自决,社会工作者也尽可能鼓励服务对象能参与到个案服务的策划、访谈、制定计划、目标等过程,以增强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拓宽了对象的外在优势。服务中不再是孤立低把残疾人集中在问题视角上,而是把平常看待残疾人的目光投向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小组工作的运用,将残疾人关注点放在整个小组所形成的优势上,并充分发挥残疾人小组中所形成的小组经验以应对残疾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在小组中,残疾人能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收获友谊,他们在小组中收获成功感,增强残疾人的内在优势的同时,也促进他们的交际,形成相互间的支持,以此增强其外在支持。残疾人在社区内成长,积极参与院内的生活,能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发掘更多残疾人服务的资源方,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结合残疾人的优势,并发挥社会资源,促使社会工作者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通过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促进残疾人能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开发,逐渐让服务对象掌握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的意识性,协助服务对象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挫折与不幸,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一)优势视角下个案社会工作的运用

1.个案的基本情况

院内残疾人X,男,今年28岁,性格较为内向,平时在院内除了做康复治疗,其余时间喜欢玩手机和看电视。对象是肢体三级残疾人,由于双脚严重畸形,致使他无法直立行走,因此在需要移动身体的时候,对象都是依靠家属或者用双手按在轮椅上。在院内行动还可以,但在室外,对象不仅要承受身体带来的不便,还要承受周围人的眼光,因此他很少外出。对象在自己出生后不久便被亲生的父母抛弃在河边,其养母这时候刚好路过,就把对象带回家抚养。在对象12岁时,其养母曾经想把对象送福利院,但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便放弃这一行动。2015年,对象的养父去世,对象就更少与人交往,外出时也只是看看,很少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现在服务对象家中,虽养母有微弱的农村养老退休金领取外,无其他收入,养母平时在照顾对象的之余,还会外出打散工,以维持对象在院内的治疗康复和基本生活开支。

2.个案工作的运用

社会工作赞赏对象主动求助,并且有计划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与对象进行了2次面谈,在面谈中获悉对象的基本的信息以及对象即将在个案中的计划,社会工作者澄清个案的计划和目标可由双方制定,社会工作者相信对象有这个能力去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而后社会工作者找到服务对象的养母并与其面谈,收集到对象的家庭基本的情况和明确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在探访时和对象沟通养母的想法,先让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有所认识,开展此次个案的目标,进而与对象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

在接触的同时,也激发服务对象对于自己需求的看法,从对象的需求出发,共同发现其真正需求。在得到对象的信任后,与对象一起协商制定具体地目标,让服务对象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有尊重他。认为对象是有能力的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制定目标的,是有能力改善自身目前的状况的。然后开展专业小组服务,如丝网花制作小组,通过鼓励,让对象慢慢地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为服务对象搭建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拓展外在的优势,同时提升了对象独立解决的能力。最后通过跟踪探访,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了解对象的近期状态,特别是对象最近在与人交流以及对自我的看法。

3.个案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在开展个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对象始终保持中立的专业关系,虽然对象一开始认为社会工作者与对象之间是朋友的关系,但社会工作者通过澄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手法后,对象并不太清楚,但基本都能理解。对象与其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因此社会工作者作为协调者,介入到对象的家庭中,鼓励对象多与其养母沟通,避免对象产生依赖感,同时也能够发挥对象的内在动力,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内心的想法,鼓励对象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象自决。虽然在前期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一直处于一个主动地位置,对象也有意识到这个现象,但经过社会工作者一再鼓励下,对象逐渐有了行动,其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在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过程中,服务对象也开始慢慢地恢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服务对象表达性评估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去面对一些事情的,其自我效能感突显出来。

 

(二)优势视角下小组社会工作的运用

1.小组工作的策划背景

据社会工作者一段时间与院内的残疾人的沟通交流,收集到信息以及日常的观察发现,他们除了早上在三楼康复科做两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外,很少还有其他康娱性的东西,且他们平时在院内也很少有跟其他残疾人一起参与相应的活动,普遍存在无用感,对自我的不认同,自信心较低。院内的残疾人显得在这方面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开展小组显得更加有必要,此次小组注重组内残疾人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支持,更将残疾人关注点放在整个小组所形成的优势上,并充分发挥其对残疾人社会功能回复发挥作用。开设丝网花制作小组,使组员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获得知识技能,享受与同伴交流互动的快乐,收获成功感,增强其自我价值感,从而也将拓宽他们的外在优势,结识到其他同伴,同伴在合作中收获友谊。

2.小组工作的策划及运用

院内的残疾人的存在的一些“无用感”等对自我的不自信等同质性显得越来越强,在院内开展残疾人互助手工小组显得很有必要。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开展之前,评估院内残疾人有需要小组工作服务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与残疾人进行小组前的访谈与沟通,初步设定本次小组的目标为:丰富残疾人的住院生活,培养残疾人的动手能力和兴趣,教会残疾人学会三种丝网花的制作。

在开展服务中,鼓励支持残疾人动手去做,可以让家属提供必要的协助。在小组中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引导残疾人学会表达自己,增强残疾人者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搭建医生与患者、护士与患者沟通以及残疾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平台。服务对象是康复科住院残疾人及家属;人员招募主要是医护人员推荐和患者自愿报名两种方式;小组是支持性兴趣小组,共开展4节,服务20人次;小组的第一节是组员与工作员的相互认识,了解活动目的和意义。第二节是让院内残疾人学会第二种丝网花制作,引导组员交流与表达;第三节是增强小组的向心力,引导组员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组员珍惜目前所拥有的生活;第四节教会组员学习第三种丝网花,对前三次活动内容进行总结与巩固。

3.小组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当面对残疾人,需明白怎样帮助他们找到发现自己潜力、优势和抗逆力和他们所处的特殊本次开展小组服务的成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组员的表现去进行评估,其次是通过组员表达性评估。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服务成效时咨询小组的成员X,其告知工作员,自己从来都不相信可以做出那么漂亮的花,以后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现在觉得自己很有能力;组员李某与工作员交流时,表示出了感受以及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后,其逐渐放开防备心理,与大家有说有笑,在此过程中,其收获了的不仅仅是一份友谊,更多是其在参与小组服务时收获了成功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残疾人的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三)优势视角下社区社会工作的运用

1.社区工作的策划背景

为让残疾人能更好地适应院内生活,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发动残疾人的积极性,结合残疾人的特点而设置开展的服务。残疾人及其家属长期在院内生活,他们离不开日常康复的社区,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医院是残疾人生活的一个小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面,有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医院是残疾人重要的社会依托。因此,在院内开展残疾人的社区工作,应该要以残疾人为主要本体,医院为载体,立足于医院所能提供的资源,包括人力、场地、资金。社会工作者通过联动社会资源,再结合残疾人的优势,努力为残疾人打造一个和谐的康复环境,享受他们应有的权利。院内康复患者多是肢体残障,平时增加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康复。由于院内的残疾人多是肢体残疾,身体较为不便,大部分的残疾人认为除了平时的治疗运动外,他们与“运动”的关系其实很疏远。在优势视角模式思维下,社会工作者特地为院内的康复科患者策划了“我运动,我快乐”趣味运动会,通过改变一些运动形式,使院内的残疾人基本都可以参与,提高了残疾人的信心,在活动中加入趣味元素,使大家在快乐中达到运动的效果。

2.社区工作的策划及介入

活动策划开始之前,社会工作者与残疾人进行活动前期筹备的沟通,澄清社会工作者计划在院内开展一次活动的原因以及想法,咨询他们的意见。通过与康复科负责的医师和残疾人的访谈得知较多的对象和家属都比较担心因为残疾而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参与活动,或对参与社区活动的信心不足。社会工作者向残疾人表达此次社区活动将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而设定,会与大家一同设定活动的开展形式和时间内容等。社会工作者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与他们讨论活动,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评估和获悉院内残疾人的需求额意见后,社会工作者协助大家一同决定,最后商定在院内篮球场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康复科运动会。

确定好开展的形式后,再召集他们起来一起讨论活动的详细细节。大家刚开始的时候,都认为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没有关系,大家可以去玩就可以了,但经过两次的商量讨论后,大家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在活动形式、内容、流程等事情的讨论中,社会工作者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可以积极投入到这个策划当中的,同时在讨论中也会常常邀请他们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增加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在策划社区活动的饿过程中,大家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互动的同时从而增强其互助网络,让大家都能相互沟通交流,拓展了她们的人际交往圈子,提升了她们的外在优势。

3.社区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对院内的残疾人而言,开展此类型的社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在院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提升了他们在院内做康复治疗的认同感。对社会工作者而言,通过整合医院的有效资源,去整合和充分地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在自我认同方面的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残疾人与其家属在此次的社会活动中的合作,让相互间有了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从优势视角理念出发,逐渐增强残疾人个人效能感

优势视角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自信心提升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优势视角要求我们立足于残疾人优势,从优势视角下看待残疾人,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问题视角,从更多的可能性去关注服务对象的潜能和优势。运用优势视角的思维模式去评估服务对象所存在的问题的时候,要求我们不是刻意去忽略他们的不足之处,而是带有一种可能性去看待。

(二)提供深入的个案辅导,提升残疾人的内在优势

在个案服务中,引导服务对象回顾自己或者参与服务以来的具体表现,让服务对面勇敢地面对过往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服务对象的情绪及时疏导,让服务对象的情绪可以得到适当地宣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建立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鼓励服务对象积极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去对待自己的一些情绪和其他事情,运用个案管理的式,强调保密原则,让服务对象感到轻松自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收获成功感,增强服务对象的乐观感。鼓励残疾人要努力发掘自我优势,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努力学习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勇于面对问题,积极发挥自己的内在优势。

(三)开展小组服务和社区活动,建立互助网络,发挥其外在优势

小组服务和社区活动的关注点可以理解为是个案辅导的深化,小组服务是主要面对的群体是有同质性需求的残疾人。残疾人在院内进行康复治疗,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服务对象在小组服务中课增加与其他人的互动,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在参与的小组中获得经验,学会与人相处得方式,在与人交流互动中,逐渐增强其自我认同感。社区活动中也充分发挥残疾人的有效性,让她们以活动主人翁的角色进入到整个社区活动的策划、执行、参与之中,在社区内链接资源,更多的是与外界有接触交流,从而积累经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社会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 周沛.曲绍旭.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人[J].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报,2010:218-219.

[2] 孙岩.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现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1:263-264.

[3] 黄莺莺.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运用及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38-39.

[4] 毛新志.李思雯.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42-43.

[5] 祝 萍.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4:55-56.

[6] 原会建.优势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24-25.

[7] 汤先夺.张传悦.我国大陆地区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80-81.

[8]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2-236.

作者简介: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现工作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领域是儿童及家庭。大四曾在广东省阳江市光明社会工作者协会实习,协会驻点光明眼科医院,以医院为依托,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7/0704/29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