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分享|灾害救助过程中社工介入方法和注意问题

分享|灾害救助过程中社工介入方法和注意问题

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以及身心的创伤是巨大的,有些心灵创伤甚至会比肉体上的伤害影响更大。因此,在灾后重建和社会救助工作中,受灾群众的安抚工作尤为重要。社会工作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受灾群众的物质生活重建,也关注受灾群众的精神生活重建,能使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有精力和信心重新生活。

社工能为灾区做什么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受灾群众救助工作设计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社会工作都有不同的重点。

第一个阶段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头一个月。这个时候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灾区民众的生命安全,开展生命救助、医疗援助、临时安置、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受灾群众的灾害状况和需求评估。在这个阶段,工作量大、任务重,社会工作者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受灾群众提供适当的救助服务,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政府救助进行辅助,使得受灾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更好的救助。

第二个阶段是在灾害发生后的 1 个月到 6 个月之间。这个阶段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做好灾区群众的安置、安抚受灾者的情绪;以及协调各种资源对受灾者进行物质救援等。在这个阶段,受灾群众的应激情绪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社会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积极勇敢地面对挫折。

第三个阶段为灾后半年到 3 年之间。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灾后生活重建、困难群体关怀以及心理安抚等方面。经历过前两个阶段的社会工作之后,受灾群众的情绪会逐渐趋于稳定,这个阶段的社会工作应立足于受灾群众心态的调整和对社会生活的重新适应。

社工介入灾害救助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社会工作是政府部门开展救助工作的有益补充,但是不能越俎代庖。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必然会发生混乱,社会工作者是救助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不能擅自行动,以免危害自己的人身安全,或给受灾群众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要制订持续性的社会工作计划。自然灾害对人造成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所以社会工作应该分阶段、有重点、持续地进行,每个阶段侧重于不同的方面,通过工作重心的不断转移来实现受灾群众的全面恢复。灾后恢复工作中,物质重建较容易做到,但是心理复健以及生活信念的重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工作者精心制订长期的工作计划。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救助对象重新获得生存的希望、信心和勇气,从而使得受助者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切不可忽视或低估受助者的主体性功能,产生主客倒置的现象,而是要致力于通过社会救助协助受助者发掘其自身潜力、提高其自身能力。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7/0626/293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