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何去何从?入门十年,也谈社工的春天与寒冬

何去何从?入门十年,也谈社工的春天与寒冬

《何去何从?十年,中国社工迎来的是春天,还是寒冬?》一文提到了深圳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转型的事。碰巧,小编礼拜二正是经历过那次转型的社工,因此印象深刻。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转型的设计应该不是突发奇想的,而“占中”事件可能是加速转型的导火索。当看到社区服务中心换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牌匾和LOGO时,多数社工内心是崩溃的。

1

有人认为“这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有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场所被霸占、劳动果实被剥夺”

有人甚至认为“社会工作即将沦为执政党的小二、不会有明天了”

……

冷静下来后,又意识到以下几点:

1、社区服务中心是一个载体,并非归属于任何服务机构或个人,无论是谁领导、谁组织,其目的都是提供福利服务。

2、社会组织与政党并非割裂对立的关系,针对转型后的影响不要做非理性的预判。

3、社会工作者应该考虑到社会稳定的因素,尝试去建立更宏观的视角。

接下来,礼拜二就结合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行业现状的理解与看法.

二元结构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子体系,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结构社会工作,且应该是一个非对立的二元结构。

其中,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由来已久,有些学者称之为传统社会工作,它在我国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创新型社会管理的需求日益明显,传统社会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社会工作的出现,正是回应社会转型和创新型社会管理的需求。现代社会工作包括六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其中最早被认可的是个案工作方法,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是社区工作方法。

通常情况下,政府机构(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等)、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如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社区居委等)中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被视为传统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工作教育、获取社会工作等级证书、在社会组织或企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被视为现代社会工作者。

现代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往往需要传统社会工作的扶持、鼓励与配合。这样一来,现代与传统接触、合作就更加白热化了。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社会工作者与现代社会工作者并未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目标和使命上没有通过充分的沟通达成共识,很容易站在“对立面”思考问题。

一方面,传统社会工作者对现代社会工作者容易秉持“怀疑”态度,进而采取过分监控、拒绝、甚至打压的行为。

传统社会工作者的典型想法:

“你们不要添乱,热闹一下就好”

“十几年来我都是这么开展工作的,干嘛要相信你那套有效”

“你们想干嘛,是要搞事情吗”

“你们只管埋头干活,大政方针少插嘴”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工作者对传统社会工作者容易秉持“否定”态度,进而采取排斥、欺瞒、甚至对抗的行为。

现代社会工作者的典型想法:

“你们什么也不懂”

“一点也不专业,还老是喜欢指手画脚”

“不愿做的活都丢给我们干,真当我们是伙计”

“我们是不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

其实,双方的这些想法都是建立在不够了解上的非理性信念。

只有双方认识到和而不同,带着互相接纳、尊重、开放、共享的态度,才可能达成共识,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才可能为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盲目增量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盲目增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增量”主要包括3个方面:购买量、持证人数、服务机构。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就是政府“太操心”社会工作的发展。正所谓物极必反。

A.政府购买量有所增加

近些年来,政府购买服务逐渐得到推广,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加量的趋势。不光民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也加入到了购买服务的行列。在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热钱”,从而滋生了大量投机者,甚至包括政府部门中的投机者。他们快速获取资质,响应各种购买。甚至出现了“占地为王”的霸道行径,好似再宣称“我占领了这块区域或领域,范围内的购买服务都该给我”。

投机者逐渐膨胀,社工如同流水线工人一样开展服务,简单重复的、低价值的工作每天都在持续;生存与发展风险降低,只要政府购买不停就不会饿死,安逸的环境让很多人放弃了创新与进步,也放弃了改良与尝试。这些现象无不在削弱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B.持证社会工作者数量猛增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缺口相当大,为了实现总量目标,各地大力鼓励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有的地区或单位甚至利用奖金激励的方式鼓励报考。一时间出现大量社会工作速成培训班,冒出一大批初、中级社会工作师。

持证量上去了,含金量却下降了。

如今又将迎来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办法制定,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也许大家都没搞清楚两件事:

1、缺廉价劳动力不等于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等于缺速成持证者。

C.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迅速增长

“僧多粥少”一词常常用来形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生存现状。

这里的“粥”多指政府购买量。上面已经提到,政府购买量在增长,为什么“粥”还少呢?

原因就是这个“僧”实在太多了。

服务机构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政府购买的速度。可悲的是,现阶段政府购买依然是最重要的供给方式,且购买量朝向老机构、大机构倾斜,初创型机构生存发展困难,行业内部出现恶性竞争。各机构之间势必要经历残酷的角逐才能获得那一口粥,甚至行业性协会也下海觅食,加入混战。

间接导致各地区、各机构各自为政,合作仅限于浅表层次,难成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行业性协会自我意识模糊、号召力弱,从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的工作方法不能充分施展。

数量增加了,力量却没有明显增强,最后仍然难以形成行业合力提供自下而上的积极影响。

低门槛导致高流失

社会工作行业的低门槛是导致高流失的原因之一。

流失主要包括组织的流失和人的流失。查阅各地的社会组织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其数量之庞大。这些数据之中包括大量的“僵尸”机构,有些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而注册之后一直“等不到粥吃”;有些是“干完这一票就撤”的一次性机构。

无论是这些“僵尸”机构,还是快进快出的“试水”机构,抑或是遍地开花的“品牌连锁店”,都因为组织成立条件低,运营成本低,消亡或退出代价低,这三低门槛造成的。

礼拜二在此重点谈谈“低门槛如何导致人的流失”

几乎每年都在讲社会工作者的流失率,每年都在问“为什么”?

社工的工资一直都不高,这是公开的秘密。进入社工行业的每个人一开始应该都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但是为什么进来了之后又选择离开呢?

A.入学入职门槛低,只将社工当跳板

有些学生可能是从理想专业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在心理上觉得社会工作专业的入学难度低于理想专业,于是抱着“退而求其次”的态度终于磨到毕业,一时半伙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干脆来做社工,虽然工资低,但是好歹有3000左右(参考行业均价)。

这个阶段是3000元大于0元的阶段。

所以愿意选择进入行业。但是,他们的心思一直不在社工上,离开是迟早的事,社工这份职业只是个跳板。一旦有其他机会,就会离开。

也就是说当3001元的工作出现后,就会立马放弃3000元。

这一部分人是一开始就注定流失的。

B.获得收入门槛低,获得增长难度大

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有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地域不同会有所差异,但同一地区相似岗位的收入基本相同,有些地区也出台了薪酬指导文件。

“按劳分配”并不容易,当你进入到社工行业要获得一份收入很简单,但要按照你的付出获得报酬上的增长却非常难。

进入社工行业是个理性的选择,这个理性选择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也是个理性的选择,之所以前后发生变化,是因为情境变了。

例如,刚毕业的“我”获得3000月薪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三年之后发现超过3000月薪非常难,那就只能选择离开了。因为此时的“我”已经不是三年前的“我”了。不是因为“我”怀疑和否定最初从事社工的选择,而是“我”的需求增长了。以前“我”吃1个馒头就饱了,现在“我”要吃3个才饱,而工作还是只给“我”1个。所以“我”要离开。

C.合作门槛低,难获职业尊严

当你觉得你的相亲对象配不上你的时候,你就不会认真对待与他的约会。

同样的道理,当大家发现与社工合作的门槛低时,也不会重视与之的合作。

无论是正式的合作(政府与社工机构或个人、基金会等组织与社工机构或个人的合作、企业与社工机构或个人、服务对象与社工机构或个人等),还是非正式的合作,如果社工机构或个人始终表现出“万精油”、“老好人”、“背锅侠”的形象,让渡权利甚至放弃原则,无论对方阴晴冷暖,都以“笑脸”相迎,事事忍让,甚至从来都是卑躬屈膝主动上门寻求合作,那么,对方就很难相信“你配得上我”。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7/0523/290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