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名校社工专业被撤谁之过

百家争鸣|名校社工专业被撤谁之过

5月5日,中山大学(下称中大)社工系传出消息,有16年历史的社会工作专业,被校方撤销。这个消息,在中大圈子和社工行业分别产生相当不同的影响。对中大圈的人而言,新校长上任两年多以来与师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摩擦,终于是在这件事上走出校园,成为校外社会也看得见的公众事件。而此次中大撤销社工本科(参见财新网报道“中山大学撤销社工本科专业 被指释放负面信号)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带来的震撼,则完全出乎校方管理层事前所能预估的层次:事件震动了整个华南的社工界。

全国有接近一半的社工在广东,中大是整个广东唯一一家开设了社工本科的985高校。社工作为一份职业在中国出现,曾被寄予厚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医生和律师那样的专业群体。伴随这种寄望而来的,是各种提高待遇、甚至以公务员编制招聘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名校科班出身的这个群体入行,推动其专业化进程。然而,中大在保留医学和法律专业的同时,撤销社工专业,相当于宣告高素质人才与社会工作的分道扬镳,这将是其专业化进程的一大挫败。

在有关师生眼中,校方管理层以独断的方式作出决定,似乎无法摆脱道德上的“原罪”。然而,高层次人才与社工行业的渐行渐远,倒不见得是一两个校长所能决定的事。究竟是谁“扼杀”了名校的社工专业,需要一些冷静的分析。

在中国当社工,主要靠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聘任。中国的地方政府大规模购买社会工作,其实只有不足十年的历史。在广东,以广州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2008年起步,到了2012年之后才逐步全面铺开。尽管广东有好几家一本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由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出的工资水平过低,很多项目都无法招来这些学校的毕业生。2012年之后,一批二本和大专院校争相开设社工专业,甚至一些电大和中专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之中,一本校院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入行率,进一步下跌。中大撤销这个本科专业之前,整个劳动市场的形势就是这种格局。

不妨回顾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大社工专业在开办的初年,的确有部分毕业生入行当社工,但这批人和后来入行的毕业生,现在不是正在做机构管理层或政府公务员,就是在高校的相关专业中任教,真正仍在一线做实务的屈指可数。现在部分功成名就的中大社工校友正在筹款要捐给仍在读的师弟师妹,希望把梦想延续下去,另一批校友则发公开信,要求校长保留这个专业。但是,一个可能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是,即使把钱捐出来,还保留了这个专业,未来的中大社工本科毕业生仍会像过去几年一样,没有谁愿意入行做实务。这一点,校方当然也是心中有数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愿意直面劳动力市场分层的现实,不难观察到当下的社工行业出现了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门槛放得太低,待遇给得也太差,无法吸引到名校毕业生加入。据广东的媒体多次报道过,在广州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当一线社工的群体,只有三千元左右的月薪。而中大的毕业生,拿着名校学历在广州随便找一份工作,工资都比这个水平高得多。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不入行的决定无可厚非。社会工作的行家很喜欢用“价值追求”和“情怀”这些字眼,在劳动力市场中,这些追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始终是无力的,毕竟它们不能当饭吃。

不得不承认,尤其在中大刚开办这个专业的初年,整个行业还没有发育出来,反而仍有人愿意入行。那么,最近几年究竟是什么彻底摧毁了这种追求?一个人找工作,除了经济诱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满足感,尤其是一份职业带来的社会地位。从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社会地位的建立,往往与一个专业的门槛有莫大的关系。门槛越高,不但经济收入越有保障(排除了人力资源的恶性竞争),还便于建立社会公众的尊重(精英主义)。医生,律师乃至于高校教师,莫不如此。但是广东的社工行业过去几年发生的事,却完全是在摧毁这个初生专业必要的门槛:从不论专业,近乎零审查的资格考试,到各级院校的滥开专业。

在英国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拥有社会工作学位,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并且在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人才可以自称社工,否则就是非法行为。但在中国,由于工资压得太低,根本招不到科班出身的人来当社工,于是任何背景的人,不论学历层次,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当社工。广东至今有近五十家大学开设了社工专业,但全广东有社会工作或社会福利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不足20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大社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最低的几家大专学校的分数线高一倍以上。

纵观全世界,恐怕难以找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为社工行业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专业群体,其主要的人力供应,可以在高考入学分数线上有差距这样大的招生区间。反过来,当一个专业群体不能对其新加入成员的资质有鉴别能力时,其原有群体将必然出现重组,当中的精英会找另一个方式把自己区别出来。如此一来,原有专业群体的瓦解将只是时间问题。

中大撤销社工本科,正是发生在中国社工行业门槛被踩烂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大仍然保留了这个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教育,因为相关的管理与教研人员仍然需要精英。但本科不再开设,是因为本科就入行的这个群体,本身已经无法把持住本专业必要的门槛。社工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购买,社工的人力供应在教育系统。社工在中国的溃败,以及在名校的被“扼杀”,说到底究竟是名校管理层的专横,还是购买方和教育管理方的放任所致,是一个值得各界长久思考的问题。(作者为社会工作研究者)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17/0515/290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