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以东莞市社区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的需求—以东莞市社区为例

一、概述

“失能老人”,即是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或者丧失的老人,是一个需要通过外界长期照顾和具有严重依赖性的群体。他们由于生理上功能的衰退如年迈、疾病、伤残等原因,在洗澡、吃饭、穿衣、上厕所、控制大小便、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活动必须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我国半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剧增。因此,失能老人的照护资源显得极具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失能老人照顾资源上,家庭、社区和居家养老机构等是失能老人提供照护资源的主要场所,也是失能老人照顾者的来源之地。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顾责任是由家庭成员承担。

然而,长期的繁重的悉心照顾,不管是对家庭成员,还是社区人员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都不同程度的带来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存在导致照顾者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身心健康受损害的隐患。照顾者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也会直接影响照护质量,甚至可能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失能老人照顾者的需求,有效缓解他们的压力,提升照顾技能和水平,已然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东莞市莞城北隅为例,结合社区居家养老项目进行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社工实务研究的方法,经过社工的多次社区入户探访形成的探索性建议,力图通过具体社区分析与探讨失能老人照顾者的需求,发现社会工作在失能老人照顾者方面上服务的缺失和介入空间。根据失能老人照顾者的需求,从个体、家庭、社区和政府四个层面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策略。

  二、失能老人照顾者的介绍及困境 (一)失能老人照顾者介绍

1、失能照顾者的概念

本论文的探讨对象是照顾失能老人的起居饮食、医疗事项,并且开解老人情绪问题的这一群体。他们往往以亲属关系为主,可能和老人同住也可能不同住,但彼此维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照顾失能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是显得沉重而漫长的工作,在经济、心理和情感各方面给予失能老人支持,直接负责满足老人的照顾需要。[1]

2、失能照顾者的现状

失能老人照顾者以家庭成员为主,以社区人员与养老机构人员照顾为辅,大体上分为三类:首先是家庭照顾者。照顾失能老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一般有配偶的失能老人,主要由配偶照料。没有配偶或配偶没有能力照料的,则由子女承担照料责任,如果子女不在身边的可能会寻求社区或其他养老机构的庇护。老年配偶多数体弱多病,在照顾失能老人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负荷。而子女则难以兼顾照料老人与工作,往往承受着经济与生活的压力。其次是社区照顾者。失能老人社区照顾模式是由社区人员,如社区居委会、社区社工、社区医护人员等上门提供居家照护服务,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然而,社区照顾者的人数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社会对社区照顾的认识不够,居民对社区照顾的信任不足,并且服务的资金补贴缺失,导致难以服务开展缓慢。还有的是养老机构照顾者。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机构的医护人员是照料他们的主军力量。但是医护人员与失能老人人数比例失调,服务供给紧张,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工资偏低等因素造成机构照顾者人员流失严重。另外,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均不高,因此护理能力和技能方面有待改进,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

此外,调查显示,失能老人照顾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身健康等方面上都很大区别。在性别上,失能老人照顾者以女性居多,调查发现男性一般不情愿从事照护之类的工作。男性由于性格相对女性更急躁,因而在照顾中更容易产生抱怨、焦虑、不安的情绪,而女性则更容易产生忧郁情绪。在年龄方面上,主要的照顾力量是中老年人,年龄接近在45-60岁照顾者的年龄越大,其身体负担也越严重。在文化程度上,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当然,这与护理知识的运用也密不可分。在身体健康方面,照顾者的健康状况普遍受到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越糟糕,则体力也越差,照顾老人的水平也就越低。

(二)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困境

1、体力压力大,机能下降

由于照顾失能老人的工作繁重,不仅要照料日常生活饮食,还有卫生清洁服务和医疗护理等,对完全失能的老人更是24小时要陪在身边。因为工作负荷过重,照顾者常常存在疲劳、睡眠障碍、神经衰弱、食欲减退等症状。因而,大多数的照顾者体力不堪重负,出现腰酸、体重下降、头痛、胸闷等身体问题。照顾的任务越多,照顾时间越长,照顾者的身体健康就越差。

2、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对于家庭照顾者来说,由于过分担心患者,加上缺乏专业护理知识与技巧,因而产生抑郁、焦虑和内疚等心理感受。另外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照顾者由于没有协助,整体守着卧床老人不能出门,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心理。对于社区和养老机构照顾者来说,一方面承受着工作的压力,要面对不同的失能老人,重复干相同的琐碎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甚至受到质疑,因而容易泄气,产生消极情绪。

3、容易对生命无常和死亡感到恐惧

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带来的丧失感,照顾者容易产生消极认知。因为长期的琐碎照顾工作,加上身体状况欠佳,陷于长期疲惫状态,而且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照顾者面对死亡常感到恐慌、愤怒、埋怨等。

4、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舆论压力、护理知识和技能缺乏等困境

失能老人的日常花销大,包括生活费用、医疗护理费用及其他费用。这无可避免的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照顾者难以兼顾照料老人和工作,因而容易与失能老人产生冲突。同时在照顾失能老人的过程中,照顾者面临着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紧张的困扰,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而面临舆论压力。另外,护理知识与照顾技能缺乏、人手不足、医患关系紧张也都是照顾者所处的困境。[2]

  三、失能老人照顾者的需求分析

需求具有主观性,是个体自身对于某一需要满足的取向,是个体“感觉需要什么”和“希望获得什么”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个人的年龄及生活情境,夏洛特把人类的共同需求分为四种:身体福利、发展情感和技能的机会、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精神需求。失能老人照顾者因为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同,所处的困境不同,所以需求也各有不同。而他们主要的迫切的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健康需求

大部分失能老人照顾者表示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欠佳,在照顾上感到力不从心。也有照顾者表示,在照顾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而健康状况下降。他们希望,在照顾失能老人的同时,自己的健康也能得到呵护。要提升失能老人的照顾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障照顾者的身体健康。失能老人照顾者的任务沉重,需要照顾者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应付,前提是照顾者需要有相对健康的体魄。

事例一:探访中发现,L婆婆,66岁。“我有高血压,每天需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又得经常往医院跑,子女也有请假陪我们去医院做检查,但医院看病的人多、等的时间也长,这样不仅费体力也费精力。如果有专门的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来量量血压、给我们测测血糖就好了。”(配偶型失能老人照顾者)

(二)心理需求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照顾失能老人是一件体力和精神并重的工作。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普遍不乐观,照顾者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会有无助、自责不安、厌烦、愤怒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因而,缓解照顾者心理压力是照顾者的迫切需求之一,他们真切希望获得宣泄压力的渠道以及社会和情感上的支持。

事例二:居家养老的C护工,45岁。“我每天都要照顾六位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给他们打水、喂食、穿衣脱衣、洗澡,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老人的抱怨和老人家属的不理解,一天下来总觉得身心疲惫。繁重的工作让我感到厌烦,别人的不理解让我感到好委屈,各种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我自己家里也有很多烦心的事情,很想找个人可以倾诉的”(来自居家养老护工人员烦恼)

事例三:探访中了解到,W婆婆,67岁。“我老伴不能动了,以前家里什么事都是他包办,自从得了中风之后,现在我很多家务活都不会做,有时候无聊的时候我常常来社区,只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能够理解我处境的人。”

事例四:经常来社区的看报喝茶的Q先生,自从父亲S叔得了脆骨病之后,他成为照顾他起居生活的照顾者。“他(父亲)经常发生骨折,出门或者做一些事情必须有个人陪同,现在我提前退休照顾父亲,有病谁也不想,我也希望他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三)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动力和能量源泉,对于失能老人照顾者来说也不例外。精神慰藉也是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迫切需求之一,在关注照顾者的心理状况的同时,也要关心照顾者的精神生活。照顾者表示常常感到精神空虚,对生活失去期待。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他们无法控制情绪,出现睡眠障碍和饮食问题,导致精神颓靡。

事例五:失独老人,Y阿姨,50岁。“我一天二十四小时要守着他,不能走远也不能离开得久,想到外面走走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朋友也越来越少联系了,人家约你,你总是没空,自然也就忘了你,我总盼着有人来串门,这样起码有人说说话也好。但有时候有不希望有朋友串门,怕他们知道我现在的生活窘境。”

事例六:G敬老院服务中的Z护理人员,31岁,女。“前些天,刘大妈走了。我照顾她挺长时间的了,一个人说走就走了。我现在常常失眠,白天总是没精神工作,而且面对一个个失能老人,感到生命有时挺无常,不知道当那一天真的到来,自己会不会有人照顾……”

(四)其他需求

失能老人照顾者除了有健康、心理和精神需求外,还希望获得经济与物质支持,被尊重、被认可,掌握护理知识与技巧以及医疗资源的需求等。

1、经济与物质支持的需求

经济与物质支持需求主要是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需求。对于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来说,要照顾老人照顾家庭,需要很大的花销,赚钱和照顾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么无法兼顾工作,要么缺少经济来源,通常失能老人照顾者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2、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

社区照顾者和养老机构照顾者由于与失能老人是非亲属关系,往往在照顾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冲突,主要原因就是照顾者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

3、掌握护理知识与技巧以及医疗资源的需求

一般来说,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没有经历过专门培训,因而缺少照顾失能老人的知识与技能,这会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照顾水平。家庭照顾者需要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以及了解一般性护理技巧和特殊疾病的护理技巧,一方面可以提高照顾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而社区照顾者与机构照顾者需要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护理知识与技巧,并且需要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效率。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依据

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失能老人照顾者在照顾的过程中承受着各种压力。尽管照顾者身边可能有些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来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但却因为照顾者的不正确认知和归因,以及缺乏自身资源整合的能力而不能走出困境。而且问题视角的思维模式固化,使得照顾者在照顾失能老人的过程中只看到问题而没有发掘出潜在的能量和希望。照顾者的困境和需求是社会工作介入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照顾者重要的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提出,而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界定尚未实现统一。李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从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内容方面。陈成文指出,“社会支持是某一社会网络对社会的弱势群体以物质和精神的方式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4]

通常来说,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他人、团体和社会中获得的各种物质或精神的帮助。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的社会工作服务,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直接的服务来帮助服务对象化解当前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协助服务对象,使他们发掘自身的其他社会资源来建立支持网络,间接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迫切需求。[5]因此,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帮助失能老人照顾者解决在照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2、增能理论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甚至社区工作的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6]因此,在增能理论指导下,通过增强失能照顾者的技能和服务水平,有利于照顾者更好地应付面临的困境。

(二)现实依据

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照顾者是在专业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首先,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照顾者在不同的层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照顾者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其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将照顾者身边零散的资源链接、整合,为照顾者提供服务。如社会工作者可以把家庭照顾者、社区照顾者和养老机构照顾者联系起来,形成互动性支持小组、把他们组合起来进行经验分享提高服务技能。或者有针对的链接基金会、医疗机构、志愿者等资源,应对照顾者的需求。还有,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促进实现增能赋权。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扩展照顾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他们对于生活的控制能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另外,通过提升照顾者的护理知识与缓解释放自己压力的技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管理生活的技巧,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五、失能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根据失能老人照顾者需求的分析,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体、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四个方面介入,达到解决和满足失能老人照顾者面临的困境和需求的服务目标。

(一)失能老人照顾者个体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在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的个体层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首先是协助建立正确认知,提高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通过优势视角理论来帮助照顾者改善心理和精神状况,协助照顾者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周围系统中存在着有利资源,从而提升自信心,对生活心怀希望。并且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照顾者,发挥社会工作者使能者的角色。协助照顾者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困境、解决问题,认可他们每一天的付出,鼓励他们正视问题,并积极去解决。

其次是赋权增能,提升失能老人照顾者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协助照顾者获取信息,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行政信息、基金会和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使照顾者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去处理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训练,为照顾者提供训练指导,使他们了解基本护理知识和自身健康注意事项,掌握护理技巧、心理疏导和减压的方法,以及照顾者与失能老人之间相处的技巧等等。

(二)失能老人照顾者家庭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而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途径。协助构建家庭支持网络,成立家庭成员互助小组。建立家庭成员的良好互动互助关系,可以让家庭成为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坚实后盾。一方面,对于家庭照顾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家庭照顾者整合和调动家庭内部资源和力量,采取家庭疗法,提高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以减轻主要照顾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和机构照顾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建立家庭情感支持小组,使得照顾者在工作中的压力能在家庭的支持中得到释放。

(三)失能老人照顾者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建立社区互助组织,并且呼吁,社区内的居民提高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关注度,提升照顾者的社会价值,帮助他们在社区的生活、健康、人际等方面实现互帮互助。其次,应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桥梁作用,协调社区各方面资源,为照顾者提供服务。第一,成为社区与照顾者的桥梁,使照顾者不脱离社区,更好地融入社区,促进社区互助。第二,成为照顾者与照顾者之间的桥梁,把社区中的失能老人照顾者联系起来,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第三,成为社区机构与照顾者之间的桥梁,社区机构包括社区照顾、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等,调动多方资源,综合社区照顾服务机制。如针对照顾者的健康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社区医疗机构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以满足照顾者需求。

(四)失能老人照顾者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失能老人照顾者这一群体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社会支持政策尚处于空白。在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的影响者,可以通过宣传的途径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7]促进社会工作机构间的联合,集中资源,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借助媒体力量加以实施,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应呼吁:提供立法保障,提高照顾者的社会地位;建立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补贴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加大对社区照顾和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完善失能老人照顾服务体系制度等等。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知识,积极想相关部门献言献策,填补政策缺失,保障失能老人及其照顾者的权益。

六、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通过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现状和困境的探讨以及各个层面需求的分析,以莞城北隅社区为例,通过文献和实地探访的方式,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论述失能老人照顾者的需要,及提供给失能老人照顾者的方法。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体、家庭、社区和政策四个层面介入,介入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实施和跟进。失能老人照顾者是一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工作者用心用爱去理解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面临的需求,促进照顾者更好地接纳和照顾失能老人,提升照顾水平,实现失能老人及其照顾者互助互爱。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7/0424/28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