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为您推荐|北京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成果

为您推荐|北京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成果

 

十年来,在民政部的亲切关怀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民政局始终紧紧围绕首都战略功能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不断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北京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为先导,服务民生发展为引领,突出“扶贫济困”这一主题,推动社会工作融入民政事业改革和社会治理大局。大胆实践创新,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取得了新的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有了新突破、政策制定有了新举措、专业服务有了新特色、机构发展有了新亮点。

一、健全体制机制,科学谋划,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发展。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站在全市社会治理全局部署社会工作,统筹规划,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工作体系,确保了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方向。每年划拨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社会工作,利用福彩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民生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市委设立专门机构,北京市民政局成立了独立的社会工作业务部门,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全市民政系统各区、直属二级单位明确了主管领导、责任科室,专门配备了人员,建立了完整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体系。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成立了社会工作部并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每年坚持召开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政策制度。建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局、人保局等相关委办局协同配合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协调推动工作。每年组织召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思路、总结部署工作。

二、突出创制重点,创新驱动,建立社会工作政策体系

一是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政策理论研究。发挥首都高校多、专家多的优势,建立了北京社会工作发展专家人才智库,组织开展了《北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社会治理创新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者立法问题与需求研究》等课题研究,为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政策、保障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岗位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完成《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机构质量评估政策研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监控体系研究》等多项民政部招标课题。编印出版了《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手册》、《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手册》、《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与实践》和《专业治理—“三社联动”北京实践与模式》等一系列理论丛书,形成了首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成果。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工作政策创制力度,构建社会工作政策体系。2007年,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京发〔2007〕27号),2009年制定了社会工作者登记、继续教育等文件,启动了全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和登记工作,2011年出台了《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4年,修订了社会工作者登记实施办法、继续教育办法,陆续出台了岗位设置实施办法、社会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发展等十余项政策。2015年,制定出台了《加快三社联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社会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研究制定了关于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救助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是规范专业服务,推进标准化建设。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行业标准的设立和编制工作,成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设立标准与信息化处,完善了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市民政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民政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北京民政标准化建设规划纲要,完善了标准化建设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发布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指导标准、三社联动服务标准指引,以行业标准形式出台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并将社会工作标准纳入日常工作范畴,指导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服务。

三、专业引领推进,聚智聚力,壮大社工人才队伍

一是组织大规模普及性教育培训。2008年以来,组织实施大规模教育培训计划,先后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局、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理论学习班十余期。每年组织以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的方式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局处级干部专题学习社会工作,累计14000多人次参加。将社会工作纳入全市民政系统大规模轮训内容,组织处级领导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初任民政干部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和科级骨干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等,累计培训12915人次。

二是开展多领域多层次能力提升培训。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者实践和学习需求,组织开展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督导等多个主题的培训,为一线社工提供急需的技术与知识培训,累计培训18500人。依托首都高校开办社会工作督导班、社会工作骨干培训班、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提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先后选拔860余名优秀社会工作者骨干进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修,鼓励社会工作人才考取专业学位。动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水平考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人数达25082人,位居全国第三。

三是实施跨领域立体式高端人才培训。2011年以来,连续举办社会工作高级研修班,专题研讨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前沿议题。选派优秀基层社会工作者赴首都高校进修社会工作硕士课程,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累计3600余人次。多次选派人员组团赴美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地专题学习社区建设与服务、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等内容,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累计组织各类培训300余期,培训1000余人次,共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四、扶持专业机构,激发活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快速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社会工作融入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制定出台北京市《关于加强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进全市民政事业单位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并全部落实了职级和薪酬待遇。大力促进社会工作与各项民政业务的融合发展,以政府购买岗位、购买服务项目等形式开展社会工作融入低保家庭、老年人、信访、军休、减灾救灾、困境儿童等服务,形成了民政特色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专业服务促进了民政事业改革创新。

二是着力推进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积极促进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与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合作,以社会工作师为主的“三师一团”工作方式,助力家事审判工作方式改革;与市卫计委合作,以北京安贞医院为试点,探索“医护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三位一体”全方位服务模式,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与市公安局缉毒大队合作,促进社会工作在禁毒方面开展工作;与市司法局合作,开展司法矫正社会工作,探索了社会工作在各领域的工作发展;支持团市委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市社区青年汇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职专岗662个;支持市残联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温馨家园”开展社会工作助残服务,打造了专业服务的新载体。同时,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市民政局结合街道社区服务体制改革,通过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和社区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区减负。

三是着力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指导成立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各区社会工作者协会、联合会,全市成立市、区级社会工作行业组织17家。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培育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市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83家,打造了社会工作服务载体。加强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发布全国首个《北京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建立社会工作诚信联盟,根据服务领域分别组建了专业服务委员会,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党建工作,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进步。

四是以政府购买方式提供专业化民生服务。从2010年起,全市累计投入7055万元,购买1885个社会工作岗位,支持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用于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投入金额累计约6亿元。组织动员全市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累计150多个专业项目申报获得中央财政资金、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感恩基金会等多种渠道支持,并带动配套资金投入共计8200万元,形成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的局面。

五、发挥专业作用,主动有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是创新治理理念,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北京市高度重视“三社联动”服务机制创新,市政府连年将“三社联动”列为折子工程和局领导牵头的重点工作。自2013年起,全面组织“三社联动”机制建设,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市民政局专门成立了“三社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在社会工作处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各区和街道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联动服务平台。构建了“三社联动”的工作联席会议、服务联办、需求反馈等制度体系,推动了服务机制创新发展。促进了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相互协作机制建立,形成社区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有机结合的联动服务机制。

二是开展专业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运用专业理念、方法和技能提供人才培训、孵化培育、服务指导等,保障了服务的专业性,促进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三社联动”界定了社区的服务功能,明确了承担服务的主体,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服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效地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技巧植入社区服务,促进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的落实,弥补了政策实施的末端问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仅2015年,共培训社区工作者1366名,动员组织了3461名志愿者参与了服务,孵化注册登记40家社会组织,培育备案178家社区社会组织,提升原有社区社会组织229家,累计服务120,200人次,间接服务260,356人次。

三是深化联动成果,实施专业治理。通过实践探索证明,“三社联动”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加强了基层民政力量,延伸了民政臂力,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三社联动”突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了基层民生服务保障与专业理念、方法的融合创新,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获得了广阔的舞台,使社区服务内容更广泛,社区服务手段更专业,充实了社区服务内容。

六、多种措施并举,深入合作交流,营造社会工作的舆论环境

一是全媒体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充分利用首都媒体资源,打造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宣传载体相结合的综合宣传阵地。2009年,建立了“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登记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网站”搭建了社工交流平台,累计点击率达60余万人次。围绕我局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以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北京社区报等刊物为主阵地,策划专题报道、发布政策解读、开展文件宣讲培训,扩大社会工作政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开通了“北京社工”微信公众号,建立了信息报送联通制度,广泛宣传社会工作对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开发了“三社联动”服务项目APP,正在探索运用手机智能软件传输服务动态、发布活动信息、反馈服务需求的服务项目管理模式。

二是全方位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发动全市积极开展“国际社工日”系列宣传活动,组织了首届“北京社工宣传周”活动。近年来,全市围绕“发展社会工作助力扶贫济困”等主题同步开展宣传活动600余场次,发放宣传海报14000张,宣传折页2万份。开展“首都社工”徽章佩戴发放活动,制定出台了《徽章标识管理办法》,规范了首都社工标识使用。挖掘优秀社工的人物事迹,组建宣讲团开展全局巡回宣讲,围绕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优秀社工机构、优秀服务项目和案例进行专题报道130余次,塑造典型人物和事迹。2015年以来,启动了全市“社工知识进万家”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刊知识竞答活动,共收到3759份竞答回执,组建专家巡回宣讲团开展全市巡回演讲100余场次,组织全市社工知识大型竞赛,促进了社会工作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

三是跨区域开展社会工作合作交流。加强京津冀一体化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成立了三地会工作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签订了《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协调三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同步推进河北、天津社会工作发展。支持新疆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连续多年为新疆和田地区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轮训,组织选派了20名社会工作者赴新疆参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培训当地社会工作者4600多人次,开展小组活动、主题活动等110次。遴选了1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成“北京社工服务队”赴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动员全市力量筹集了520万元资金,开展了100余次主题活动、80余次专业小组,服务师生万余人次。援派专业社会工作者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民政局挂职锻炼,通过组织京藏两地交流,培训430名西藏民政干部学习社会工作实务和理论知识。与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协作开展京蒙区域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培养270名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干部,推动了京蒙两地社会工作事业发展。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7/0414/287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