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长春市社会工作发展十年报告

长春市社会工作发展十年报告

适逢盛世新潮起  点星火助燎原

——长春市社会工作发展十年报告(2006——2016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发展社会工作,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吉林省长春市的社会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的重视领导下,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业界同仁的开拓努力下,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引为自豪的可喜成绩,较好发挥了后发城市的社会工作在服务民生和创新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十年,长春市社会工作从无到有,呈现蓬勃之势。  

长春市作为社会工作的后发城市,十年前全市持证社工和民办社工机构数量为零;社工实务几乎是一张白纸;专业社会工作在各级领导头脑中是一项“遥远的事情”。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科教、文化城市,长春当时已有1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课,每年培养的约500名毕业生近90%用非所学,少数有志投身专业者则绝大多数成为“南飞一族”。2007年,长春市朝阳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验区,使得长春市委市政府意识到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并开展探索性工作。此后,长春市民政局和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身先试水,围绕着后发城市专业社会工作的定位、方向、路径、目标、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开始了艰难而又富于挑战性的积极跋涉。2008年长春市组织开展了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统一考试,当年有46人考取职业资格,从此社会工作在社区有了燎原火种。   

2009年,长春市在朝阳区北安社区和普庆社区组建了全省首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此后,长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长春市民政局在系统内制定了《全市社会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及激励机制》,一批福利事业单位纷纷挂牌设立了社会工作部门。为了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在长春社协的倡导下,在长春市民政局的强有力推进下,长春市制定并实施了名为“百站千才”的社会工作三年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是:从2012年到2014年,全市培养出1500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建立300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城区每社区原则上拥有一个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其间在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朝阳区先行试水,取得了“社区建服务站、街道建服务社、区建指导中心”的经验,为其他城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截止2016年底,长春市持证社工总数2410名(其中多数为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全市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到312家,其中市级及区县正式注册122家,其中由高校专家领办的社工服务机构有12家。可喜的是,长春市城区已有约26%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约60%的社区居委会成员中拥有1名以上持证社工。长春市有了一大批有资质的“永久牌”的社会工作者。

二、十年,长春市社会工作从小到大,凸显专业之功。

在“百站千才计划”的有力推动下,长春市社会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星火燎原之势。更为可喜的是,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起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长春市有3人荣耀上榜,4人获评“年度社工人物”,7人获评“年度中国最美社工”,1个机构被评为全国先进民办社工服务机构,6个社区和2各单位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单位)。

在长春市,社会工作已经由民政单一领域推及到诸多条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率先成立社会工作部,擎起了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医务社工领军者旗帜。团市委卓有成效地开启了青少年社会工作岗位创新平台,与全市20个社区建立服务机制,并与3个社工服务机构成功合作。长春市司法局与民政局联合探索开展了以社区矫治为主要内容的司法社会工作。长春市就一个项目进行跨领域合作也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一个以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为主题的“晨光呵护”项目,就是一个多部门、各条线共同参与专业服务的典型实例。2015年7月,民政部在长春市召开了包括社会工作实践为内容的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现场会。截止2016年12月,由长春社协牵头或指导、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基金会支持及企业赞助的社工服务机构达50余家,总额近2000万元。

三、十年,长春市社会工作从学到创,走出特色之路。

在社会工作开展较晚的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机构总量严重不足,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极低是不争的事实。要开启大门迎进社会工作的春风,长春不仅需要开拓者以超常的激情和热度投身其间,更需要深谙本地实际与“比较”之道,找到合适可行的发展路径。长春的实践者回溯2000年以来,长春市的社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2006年,民政部追认本土在社区工作近50年的灵魂式人物谭竹青为全国“社区工作者楷模”,使得长春市的社区工作者群体有了集体意识和榜样追求。在分析相关市情的时候,长春社协提出,囿于所处历史阶段的原因,谭竹青的事迹中虽没有社会工作的明确提法,但所作所为不乏蕴含社会工作思想的“经典之笔”和“生动范式”;一座城市的社会工作应该与本地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联系和一脉相传,并着力挖掘与持续弘扬。基于这样的思考,依托长春的“社区优势”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的总体构想逐步明晰。

2011年,由广大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倡议,经市委组织部和市民政局同意,长春市将3月28日(“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的命名日)确定为“长春社工日”,寓意长春社工的时空及内涵定位。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点燃了长春市社会工作的燎原星火。据统计,连续6届参与“长春社工日”活动的总人数达28000多人,期间社工服务群众超过2.5万人次。每届活动无一不诠释和弘扬了竹青精神和社工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认同和积极参与,且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首肯与赞许,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特别是2016年第六届长春社工日,长春市隆重召开“纪念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命名十周年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和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在会上分别就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深化全市社会工作指引了方向。

“长春社工日”确立了把社会工作的依托重心放在了社区;先从体制内行动,从基层做起,然后逐步拓展做大,应该是后发城市迅速起步并能较快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长春市依托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机构,主要采取的做法是:社工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进行,提倡由取得社工师资格的社区领导担任机构法人;社区拥有两个以上持证社工即可建站,机构条件成熟即可申报注册登记;政府为社区工作人员中的持证社工发专业津贴;通过换届选举要求居委会班子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有社工师职称者,该人成为居委班子成员即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和职称津贴。长春市依托社区发展社工机构的好处是,符合《居委会组织法》的精神,防止了社工独立建立机构、自行开展工作、游离于体制之外、易于与社区组织发生“冲突”的问题,有利于防止社工专业服务与居委会传统服务相互制约和掣肘。与充分利用体制优势、推进迅速、且短时间内效果明显等好处相对,上述做法也有其弱点,主要是社工机构在社区体制内、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一道开展,社工的专业化容易被淹没。这种行政色彩较浓、管理痕迹较重的服务虽然难免影响到社会工作本质属性的体现,使专业性易打折扣,但确是一种权衡利弊的应有选择。

实践中长春社协感到,在后发城市开展社会工作,还是应该紧紧依靠体制内的优势,先点燃社区的热情,做起来再说,把数量搞上去,同时实施积极的政策倡导,再不断整合重组,最终打造社工服务机构的升级版。事实上,长春市从2013年开始,已经有了这种民办社工机构升级版的样式,他们能够承接较大的政府购买项目,他们与社区是合作关系,独立组织开展专业服务,辐射一个或多个社区。在这方面,宽城区和二道区走在了前面,2015年更是发展到社区社工服务机构能够独立担当中央财政示范项目以及民政部重大基金项目的规模。南关区2016年也呈现后发优势。事实证明,后发城市基层社会工作进展与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和所在社区的重视和融合程度成正比。随着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和服务专业性效果的不断显现,必然形成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有效契合与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机构也会在总量的放大中实现质量的嬗变,进而达到整体全面跃升。南关区近两年的实践就充分印证了上述观点。他们积极培育社工机构,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引入公益创投项目,短时间就实现了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越,社会工作一举走到了全市前列。

四、十年,长春市社会工作倚重高校,放大优势之光。

既然依托社区发展社会工作在彰显专业方面存在相对不足,那就应该寻求弥补这一短板的可行之法。正是基于此,长春市把目光投向了学科林立、人才济济的驻长高校。长春市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课的高校已有12所,其中5所还开设了社工硕士(MSW)班,全市每个毕业季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480至520人之间。这无疑是长春市开展社会工作、特别是提升专业机构、人才素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早在2009年,长春市社会工作者们就看到这一巨大优势,长春社协也把推进社会工作的倚重点放到了驻长各高校,并倾力在高校与社会间架起桥梁。目前,长春市已初步形成高校牵引,校区联合,立足民政,推及条线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长春市倚重高校彰显专业的突出特点是校区联合。2012年3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与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一道,向全市所有社区和开设社社工专业的高校发出倡议,扬起了“校区社工携手,服务幸福长春”的旗帜。此后,各高校社工专业院系纷纷走进社区“结对”,许多社区周边区域内没有高校的社区也主动登门与高校“联合”。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带领的社会学博士生团队与汽车产业开发区锦程社区结对,帮助红旗锦程社工站创造了“阳光系列社工服务”品牌;吉林大学社工系张仕平教授带领的社工硕士团队,指导长春市首个社区民办机构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市可借鉴的样板,该机构获评全国首批先进民办社工服务机构;长春工业大学社工系张朝林教授率领的师生团队,派遣社工硕士到朝阳区社区挂职委主任助理,在长春市城区28个社区指导开展专业服务,为15个社区的社工机构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并担任督导,培养了一大批会做实务、能做项目的“社工之星”;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大一院社会工作部牵头的医务社工已经创造了包括宁养、白血病患儿家庭支持等项目的专业服务,开长春市医务社工之先河;长春理工大学由青年教师带领的社会工作专业团队,与社区社工服务机构一道开展的《自闭症患儿家庭支持系统》项目获评民政部二等奖。如此事例,不胜枚举。长春市社会工作校区合作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接上了地气,使社区结交了高人;高校开阔了教学和实习通道,解决了社区亟需;社区社会工作有人点化,专业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这无疑为长春市社会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有力动力。

长春市倚重高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另一个探索是,建立社区突发事件社工介入机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社区是矛盾突发、问题凸显的前沿地带,社区中突遇重大灾害、事故及特殊困难等事件的概率很高,非常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此,长春社协于2012年开始,酝酿与驻长各高校会员单位协商建立长春市“社区突发事件介入专家协调组”,初定成员有协会专业人员与各高校理事单位社工教研室主任,协会各城区、开发区团体会员中分管社会工作的领导。介入对象主要是特殊困境中需要提供帮助的个体或群体受害当事人。这期间,由协会和高校专家带队介入影响较大的特殊困境当事人3宗,取得阶段性效果2宗,跟踪服务1宗。2014年,一个由长春社协和驻长高校参与、以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为内容命名的“晨光呵护”社区介入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该行动干预的对象为监护失当、两刑人员子女、教育失当、失学辍学、流浪乞讨、留守流动、家庭暴力、病残、受社会不良影响的未成年人,服务受益对象已逾1000人次。

应该看到,高校固然是“专业”高地,但社区也并非一概都是“专业”洼地,对此需要辩证的看待。社区一线社工中不乏具备专业性的佼佼者,通过刻苦自学,加之勤于实务,完全能够成为专业人才;反之,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坚守职业的信念和潜心实务的锻炼,则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作为后发城市,要想迅速提升,对高校可倚重,可依靠,但绝不能依赖,尤其需要注重培育内生的专业人才,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集结自家可用之才,以解社会工作当下燃眉之急。待假以时日,本地政策和制度安排产生良性引力场,就能从根本上改变用非所学和人才流失的状况,“招得来、留得住、养得起”才能成为现实,后发城市社区乃至各条线社工服务机构方可更多享受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春天的暖意。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供稿)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7/0317/285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