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准扶贫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准扶贫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原标题: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湖北省荆州市地处华中腹地,是个农业大市,共有贫困村371个,贫困镇48 个。“十二五” 期间,荆州市确定了省定重点贫困乡镇27 个,重点贫困村135 个;省定重点老乡镇21个,重点老区(村) 105 个。
2016 年3 月,荆州市民政局组建社工调查队,深入贫困村开展贫困调研工作。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为主要方式,调查对象为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沙市区岑河镇白渎村、江陵县资市镇玉古村和公安县夹竹园镇三中桥村的贫困家庭。调查问卷主要从基本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医疗状况和对扶贫政策了解程度这4 个维度设计,分类全面了解贫困家庭的贫困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5 份。
贫困家庭基本状况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75% 和25%。年龄方面,26-35 岁的人所占比例最低, 为2.9% ;36-55 岁、56-65 岁、66 岁以上的人分别占38.1%、23.8%和34.3%。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3.3% ; 初中、高中学历者分别占24.8% 和1.9%。家庭人口数方面,3-5人的家庭所占比例最高,为64.8% ;2 人及以下、6-8 人和8 人以上的家庭分别占24.8%、9.5% 和1.0%。家庭孩子数方面,有1 个孩子的家庭所占比例最高,为42.3% ;有2 个孩子、3 个孩子和4 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分别占37.1%、13.4% 和7.2%。
(二)经济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贫困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当地务农收入,经济来源较为单一。被调查者中,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田的占71.4% ;其次主要靠政府救济,占37.1% ;再次是外出务工,占27.6% ;最后是养家畜家禽和个体经营,分别占3.8% 和1.9%。
在访谈中,受访者大多为留守老人,他们大多患有疾病,因此单靠种田来维持生计并非长远之计。青壮年受访者较少,多数青壮年通过外出务工来保障父母和子女的生活。因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三留守”问题尤为突出。
就家庭月支出而言,支出在500 元以下的家庭所占比例最高,占38.4%; 支出在500-800 元、800-1500 元和1500 元及以上的家庭分别占32.4%、11.4% 和15.3%。就年收入的花费而言,84.8% 的家庭主要花费在日常生活开支上;69.5% 的家庭主要花费在医疗费用上;28.6% 的家庭主要花费在子女学费方面。
(三)家庭医疗状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 用于医疗的支出较多。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5.2% 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受访者在看病的同时会使用“新农合”进行报销。但由于报销程序和报销额度的原因(报销比例过低、市区医院和镇医院报销额度不同、部分药品不能报销等),有14.3% 的人认为“新农合”的作用很小,还有3.8% 的人不会使用“新农合”。
(四)对扶贫政策了解状况
在脱贫方式上,有52.4% 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救济是最快脱贫的方法,12.4% 的人认为外出打工是最快脱贫的方法,16.2% 的人认为发展农业是最快脱贫的方法,1.9% 的人认为迁入城镇是最快脱贫的方法。
在对政府工作的建议方面,有24.8% 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帮扶资金的扶持重点应是搞好农业,10.5% 的人认为应是发展教育文化事业,34.3% 的人认为应是慰问贫困户,14.3% 的人认为应是建设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仅有5.7% 的人认为应是解决就业问题。
致贫原因及扶贫困境
(一)致贫原因
因病致贫。调查中,47.2% 的患病者家庭的年收入在6000 元以下, 65.9% 的患病者家庭的年支出在6000 元以上,因此有一部分患病者家庭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社工通过入户探访得知,大部分患者都需长期吃药,而由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医药费大部分不能报销,或是报销程序非常复杂, 而疾病又会导致劳动力丧失,就会越来越贫困。
因老致贫。调查中, 有58.1% 的被调查者年龄超过56 岁,其中48.57% 的人患有疾病,多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66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一半家里只有两个及以下家庭人口。根据入户探访情况, 大多数老人生活无人照料。有子女的家庭中,部分子女患病在家或外出务工很少回家,外出务工人员工资仅够维持个人生活,难以赡养老人。如此状况下,被调查者大多生活来源无保障,只能靠低保和政府救济。
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以种田为经济来源的占68.8% ;希望通过扶持农业来脱贫的被调查者中,有66.7% 是小学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只能通过务农来获得经济来源,但因缺乏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种田收入大大减少,经济收入没有保障,也会越来越贫困。
脱贫意识差,资金依赖性强。调查结果显示,有40% 的人认为农村扶贫重点应放在补贴或慰问贫困户上。访谈中,贫困户认为政府每月能给予一些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即可,在收入方面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如果政府不救济, 就上街去乞讨,自我脱贫意识较差。
(二)扶贫困境
扶贫工作宣传不足。社工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村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村民对于扶贫工作知晓度较低。贫困户对于政府的扶贫政策及扶贫方式较为陌生。目前扶贫宣传工作普遍采用贴标语、村内集中开会及驻村工作组上门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扶贫工作的需求。不同村落的扶贫宣传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宣传效果良莠不齐。
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根据调查, 就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扶贫工作而言,该村共有贫困户69 户,针对贫困户开展了技能培训、送岗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及政策支持养殖牲畜等多项扶贫措施,但主动脱贫的贫困户仅15 户。贫困户脱贫动力不强或参与政府扶持产业意愿不强,都会导致扶贫工作推进困难。
扶贫措施针对性不足。调查中, 贫困户年龄层次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贫困户需求不同。另外, 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老人所占比例较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 而目前扶贫措施多集中于发展农村经济,开发经济作物及养殖工作, 劳动量较大,此类扶贫措施无法满足老人需求。因此,扶贫措施需综合考虑不同扶贫对象特征。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于“精准”,但目前扶贫工作不论是在扶贫人群的识别还是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精准扶贫工作,要变“输血” 为“造血”,而“造血”理念与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相契合,因此,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及角色定位等优势,可以极大地激发贫困户自身的积极因素。
(一)明确角色定位,履行工作使命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力量,在扶贫济困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明确工作职责、践行专业伦理价值观,运用专业方法为每一名受助者提供服务,着眼于让服务对象都能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幸福生活。社工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争做贫困户和政府政策之间的资源对接者、贫困户脱贫信心的使能者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服务者等;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各扶贫村,甄别贫困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贫困户一起制订合理的脱贫计划,共同推动脱贫工作开展,力争打赢扶贫攻坚战。
(二)厘清服务边界,完善服务体系
一要运用助人自助理念,发挥村民互助作用。社工要运用专业方法同贫困村内的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在帮助贫困户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当地村民的互助关系,发挥邻里作用,协同脱贫。
二要运用个别化原则,提供精准帮扶。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尊重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在理念上同精准扶贫高度统一。社工可基于需求评估制订帮扶方案,做到一户一卡,精准帮扶。
三是运用优势视角,挖掘扶贫点优势资源。社工可通过调研走访、查阅扶贫点历史资料等方式,挖掘扶贫点优势资源,协同各级政府、村委会及扶贫户共同打造特色产业, 最大化地发挥乡村优势资源作用。
四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发挥倡导作用。社工一方面要开展扶贫帮扶;另一方面可结合实践工作进行扶贫工作研究,如开发服务模式、帮扶手册、扶贫方式以及进行扶贫开发研究等。社工还需要积极利用自身资源,整合贫困户共性需求,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 发挥倡导作用,推动脱贫工作开展。
(三)切合当地实际,保障扶贫效果持续化
社工介入扶贫工作要注重从当地条件找切入点,发挥当地资源条件,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脱贫模式。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避免“脱贫户返贫”现象,针对“返贫”现象及时跟进和再帮扶,确保脱贫工作持续有效。社工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激发扶贫村动力,配合各级政府“智力扶贫”要求,提升扶贫点文化软实力。通过“软硬兼施、标本兼顾”的工作理念,推动农村扶贫工作进程。
(四)激发社会参与,共建扶贫网络
贫困对象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点,社工需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通过正式和非正式资源的对接,帮助贫困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其能够享受保障措施,改善生活状况。同时, 社工要发挥村一级平台作用,并且运用专业价值作为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发挥“三社联动”作用。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7/0118/28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