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面对不同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如何培养接纳能力

面对不同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如何培养接纳能力

原标题:面对不同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如何培养接纳能力

服务对象A有着20年的吸毒史,是监狱、戒毒所的常客,全家4人涉毒,生活来源靠救济,没钱就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吵闹,不给钱就不走;

服务对象B,60多岁,和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女儿的孩子8岁,因猥亵儿童罪被捕入狱;

服务对象C,30岁,坑蒙拐骗,游手好闲,多次因诈骗罪被判刑,出狱后不思悔改,谈及自己的经历,不是抱怨社会不公就是谩骂政府无能……

面对上述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是否就能够完全从内心理解和接纳对象的所作所为,秉承尊重、接纳、不批评的社会工作理念提供专业服务呢?

接纳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培训中,一直被教导要接纳服务对象的过去,要理解服务对象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来自家庭、社会等环境的伤害对其认知、行为的负面影响;要承认服务对象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及其发展潜力和改变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与自己大相径庭的服务对象,专业自我与自我的冲突常常让社会工作者感到痛苦和无奈,严重影响工作热情和服务成效。

接纳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看看书或听几场培训就能养成的。首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社会工作者,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内化、培养这种专业态度。接纳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自我”,包括自身心理、社会功能和环境体系。接纳能力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养成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工作者的“自我”以及“专业自我”的成长过程。

所以社会工作者要首先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接纳”,不断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了解和帮助对象,并不需要对他的行为加以判断,更不要因为不符合我的道德标准而去鄙视他”。如果社会工作者一直能有意识地反省、检视和提醒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宽容度和接纳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明白接纳是一种容忍的了解,就是要包容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优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是要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意见,而是不采用否定、责备、拒斥的态度。所以在跟服务对象交流时,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克制自己常有的对服务对象的行为做价值判断的冲动,尽可能去关注服务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如何做一点点改善”等议题,而不是服务对象的行为本身。

最后,社会工作者必须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形成服务对象目前问题的成因,主动了解服务对象成长的过程中以及生长的环境中的障碍。比如,服务对象是否来自于功能缺失或者扭曲的家庭,父母是否在其成长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服务对象在与他人、与社会互动中是否得到了很多负面的体验。当社会工作者能清楚看到服务对象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林林总总,就会更加能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从内心更加同情和接纳对象的行为和感受。久而久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接纳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7/0113/28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