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公益园区榜样公益 马蔚华: 用公益金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

马蔚华: 用公益金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

1482851414130

深圳国际公益研究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

“在过去的2016年,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但是我发现有这么一些事是确定的。比如说全球公益创新的趋势是确定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步伐是确定的。

截至目前,中国的基金会数量已经达到5204个。到2016年9月末,比去年全年多了420个,几乎每天就会有一、两家出现。我觉得中国公益在慈善法颁布以后,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公益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新,不断转型。从过去政府为主,现在市场为主、民间为主,从过去给予的自发慈善,现在应该向理性法治方面转移。

我是企业出身,参加公益组织以后情不自禁把企业这套招数带到公益组织来。我出任壹基金理事长以后,几乎把招商银行的管理办法全都用上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内审外审、信息披露,完全是一个上市银行的搞法。

我觉得这个收效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公益和企业有很多相同,都是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要控制风险又要透明。在过去这一年,壹基金取得了很多的进展。比如说公益筹款增长了30%,而且80%左右是一块钱捐赠。壹基金的理念就是“尽我所能、人人公益”。

但我还有一些缺憾,就是说我们的员工创造了这么多业绩,但是我不能像当行长那样激励,给他发奖金。因为现行机制不能这么做的。

公益不能光要情怀不要激励,也不能光要发展不要人才,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头疼的问题。我们必须靠自己,必须通过公益和金融的结合来解决这个矛盾。

什么叫公益金融?我的理解就是在公益的发展中引入金融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用金融的商业模式促进公益的创新。

很多社会问题,现在正在变成商业的机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或者是由于规模的效益,原来市场无法服务的人群现在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18世纪的时候,储蓄银行在英国兴起,他的兴起完全是由于普惠金融。因为当时慈善家们希望在农村的每一个人,也有同样的权利享受金融服务。所以他们就发起了一个公有制的储蓄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以公益普惠金融为目的。他们没有办法想到今天这个储蓄银行已经成为金融发展中的佼佼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中和农信也是普惠金融、小额信贷,还有蚂蚁金融。我觉得这就是社会的创新带动金融的发展和创新。

不久前,深圳的罗尔求助事件引起媒体很多争论,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罗一笑小女孩已经离开了人间,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需要反思,怎么来应对这一类的社会需求。我们的社会还有一大批缺乏大病保障的弱势群体,个人救助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它的力量还是不够,能否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考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也很高兴的看到,公益组织开始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用大病救助的机制和保险的手段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大胆地去做,这件事也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从另一方面来说,金融的创新也必然推动社会的创新,但社会创新不是很容易实现。我在招商银行时,我们只要确定一个围绕需求变化的战略,然后制定一个激励约束结合的体制,推动不断创新,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公益并不那么简单。公益有很多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我是体验过了。我刚到壹基金的时候,资金就存在银行定期储蓄。为什么不去理财?因为如果出现风险就会被认为十恶不赦。

同样的钱金融机构去做,可能大家认为这是商业风险,所以这是必要的,要是公益去做出现差错那就没法交代,这些观点一定要改变。

国际上已经产生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实践,比如影响力投资、绿色金融,社会创投、慈善信托等等。2016年这些工具在全球发展十分迅速。

影响力投资从2007年到现在在全球已经有四百多个项目了,资产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仅次于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影响力投资的市场,而中国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的绿色债权在去年达到了2200亿的规模,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大有作为。

前一个月的政协双周会也提出了用影响力债权来解决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政协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我觉得我们在进行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用金融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创新,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大趋势。

但是创新是需要人才的,一切创新都需要有创新的人才。过去陈旧的观念搞公益、搞慈善,只要情怀就行,不需要你有什么专业。我觉得面对今天金融和公益的结合,没有人才是办不了大事的。

正是因为如此,去年比尔盖茨,老牛基金会等五个国内外的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了深圳国际公益研究院,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中国公益发展和转型的需要,为公益界培养公益高管和中国慈善人才。

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一年中办了两个项目,培养了近百名的人员。我们还要为中国公益的创新做一个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各位朋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化的时代。虽然充满挑战,虽然有不确定,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挑战,坚持日益创新、不断突破,包括突破这些传统观念的桎梏,中国公益慈善持续发展的势头却不会改变。”(根据2016中国公益年会致辞整理)

文章来源:http://welfare.swchina.org/model/2016/1230/28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