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以法律服务联系企业 推进企业参与社区共治

以法律服务联系企业 推进企业参与社区共治

2014年,随着全区招商引资体系的转变,街道的工作重心回归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在服务好群众的同时,如何为辖区内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很多街道面临的难题之一。对此,广中路街道党工委以增强法律服务为切入口,就深化服务企业、努力营造社区共治的良好氛围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社区服务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一)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治的热情在减退

在招商引资时期,街道可以通过“返税”等政策吸引企业入驻,辖区内企业与社区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后,社区与企业合作共治项目不多,企业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参与社区共治的积极性减弱。造成实际工作中,社区“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

(二)外来人员参与社区共治的渠道在流失

近年来,外地来沪人员的大量导入使得社区居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外来人口中,辖区内单位员工占有较高比例。这些员工之前大多通过单位组织,参与社区活动,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随着单位与社区互动的减少,也减少了这些人员与社区的有效联系,使他们与社区脱钩。

(三)社区活动可利用资源在减少

在招商引资期间,辖区内企业为回馈街道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各项社区共治活动,为居民区提供活动场地、互动礼品、义务宣传、人员支持等。但随着企业参与度下降,居民区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相应减少,居民区活动的丰富程度也在减弱。

二、广中路街道的探索与尝试

两年多来,广中路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贯彻市委“1+6”文件,以“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改革创新、重心下移”为原则,以区域化党建平台为依托,以送法进企业为切口,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与企业的互动,优化对辖区内企业的服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将法律咨询为切口,解决“进不去”的问题

自取消招商引资后,街道与辖区内企业直接沟通相应减少,无法了解企业的问题与困难,也无法及时提供有效服务,致使部分企业不能安心在社区发展。为此,广中路街道结合“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律咨询送进企业,及时掌握企业法律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成功调解了多起劳动、合同等纠纷。例如,成功化解柳营路居委会辖区内某企业和物业单位管理欠费纠纷。街道党工委通过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为企业节省了相关诉讼成本,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此外,街道党工委还邀请社会组织,以法律服务的方式,参与服务辖区内企业,通过大型普法活动、义务咨询活动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法律难题。这一举措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通过诸如报纸、网络媒体等的广泛宣传,增加了参与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活动带来的人群集聚效应为场地赞助企业带来了客源,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参与法治宣传活动的积极性。

(二)以法治宣传为手段,解决“不了解”的问题

街道党工委通过创新法治宣传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吸引力,并形成良性互动。由司法所社工和帮教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虹》,将社区元素与法律宣传融为一体,以崭新的形式介绍基层法律工作。这一创新宣传形式得到了辖区内企业的认同和积极响应。例如,辖区内某文化企业管理层在看了微电影后,主动提出,为帮教群体提供健康的形象管理,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通过此类宣传,企业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社区与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性互动。

(三)以政府搭桥为纽带,解决“归属感”的问题

通过法律服务企业的举措,不仅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关注,还吸引到了企业员工主动加入到法治宣传志愿者的行列中。街道党工委以此为契机,在今年5月,以街道为活动平台,组织辖区企业与志愿者共同参与举办了“七五”普法大型宣传活动。上海觐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梓丞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为代表的企业主动为活动提供了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普法活动覆盖了驻地单位员工、社区居民、外来人员和国际友人200余人,并得到了社工中国网、看看新闻网、《上海法治报》、虹口有线、《虹口报》等国家级、市区级媒体关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尝试,辖区企业与社区的亲密程度大大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提升,实现了社区与企业的共赢。

三、下一步打算与思考

虽然,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上,广中路街道依托社区法律服务不断取得突破,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担心参与社区共治无法为其带来回报。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无论是实现盈利还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最终都要落到经济效益上。多数企业是希望通过参与社区共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借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表达企业诉求,获得更多支持。

二是辖区企业与社区关系还未形成长效机制。目前,企业与社区的互动还带有很浓的“联谊式”和“人情式”特征,往往 “认人”,不认“单位”,难以形成持久互动。对此,一方面,企业与一线工作人员也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使服务企业能够制度化,同时通过制度设计,保证企业与社区实现双赢,让企业参与的放心、安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引入合适的第三方机构参与,不断优化企业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对于上述问题,拟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一)引入优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

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为企业和社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双方互动。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诸如法律咨询、财税知识等优质服务,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导社会组织成为企业参与社区共治的桥梁纽带,不断提升社区共治内涵,并为企业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同时,社会组织可通过政府购买与企业捐赠两方面途径积累资源,一旦与企业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性将逐步减少,不断做大做强,大大提升服务民生、服务社区的能力水平。

(二)完善企业参与社区共治的激励机制

对于辖区内企业,政府一直有相关政策扶持,但对于更多区外、市外企业参与基层建设,相关扶持政策却没有覆盖到位,难免打击这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激励范围,打破地域界限,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增加企业参与社区共治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企业参与社区共治的程度,以积分制的形式进行激励,给予相应的补贴扶持和政策倾斜。对于积极参与基层建设的优秀来沪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和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解决“新上海人”的后顾之忧。

(三)充分发挥企业与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方面,充分利用区域化党建平台,发挥企业在职党员的作用,让更多党员、更多企业资源参与到社区共治之中,提供更多公益性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社区各方资源,参与到服务企业之中,为企业排忧解难,引导企业参与社区事务,形成合作共治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广中路街道党工委将继续以社区法律服务为突破口,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积极探索,力争为社区共治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本文为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党工委投稿)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6/1229/28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