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学校 “抗震希望学校社工项目” 构建灾区和谐校园

“抗震希望学校社工项目” 构建灾区和谐校园

社工,社会工作,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是指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青基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合作开展了由香港凯瑟克基金会、宝洁公司等资助的“抗震希望学校社工服务项目”(以下简称“社工项目”),为广元和德阳灾区9所学校提供直接服务。

社工们用专业化的行动,帮师生减压、援助贫困学生并跟进其成长,开办家长培训,进行有效社区服务……社工在教育中显示出巨大力量,有很大发展空间。利州区教育局局长白峰这样评价:“社工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新生力军!”

3年的“社工项目”即将结束。利州区政府决定将社工留下来,由政府出资,每年购买10名社工岗位,继续实践并探索社工进入学校教育的运行机制。

学校社工的作用——

130名社工使几万人受益

今年7月,博文见到了在旺苍县石洞沟监狱服刑的父亲。当着老师、社工、狱警、教育局干部的面,父亲表下决心: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出狱后一定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尽职尽责的父亲,给博文一个温暖的家,报答社会。父子相见的感人场面,深深地打动着在场每个人。

宝轮二小社工孙天骄为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很多。

“博文,男,身高1.5米左右,现年13周岁,就读于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第二小学4年级,母亲在其3岁时病故,父亲于2008年因盗窃罪被判入狱3年零6个月,其直系亲属无一人承担监护管理责任,现基本处于流浪状态……”在孙天骄长达7000多字的《社会工作视角下灾后小学留守困难学生救助模式初探》中,博文的案例、帮扶跟进过程详细记载下来。

作为一名学校社工,孙天骄说:“在面临留守困难学生个案之时,不该被盲目的爱心冲昏头脑,而是应该用专业的头脑去审视整个救助。” 苟国筠、孙天骄分别走访了宝轮镇政府、利州区教育局、利州区民政局、利州区妇联、利州区团委、利州区工会、利州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部门,为博文募集善款6000余元,并解决博文每月300元低保,200元教育基金资助。社会工作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博文年龄小,孙天骄思考了救助款的管理、生活环境的保障、媒体过度关注等问题,并提出对策。

“博文唯一的监护人二叔身在广元,博文又不愿意转到广元去读书,他自己也不具备管理救助款的能力。为了给提供救助单位和个人一个放心的理由,在申请救助前期,我们与博文班主任苟老师达成协议,由其代管救助款。”孙天骄说。有了一定捐助资金后,社工开始为博文找一个安定温暖的家,在仔细考察了一些托管场所后,决定将博文托管在宝轮镇留守学生托管中心(个体)。2009年12月13日,博文在托管中心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博文的代理班主任苟国筠,也在这个个案中,被培养成为相对成熟的“本土社工”。

博文只是众多受助学生的一个个案。目前,在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南鹰小学、宝轮二小、嘉陵一中、宝轮中学,5所学校共有12名驻校专职社工,他们对于所有服务案例都会写下近万字的笔记、反思,一步步实践帮扶过程。

这批社工全部毕业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他们的背后是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天津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授、老师。“从2008年项目开始到现在,有130余名高校教授、教师和社工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教师培训与服务,数万名学生、千余位教师受到直接服务。”利州区教育局社会工作站站长谭蓉说。  

学校和社工的关系——

老师是严父,社工就像慈母

2008年9月,“5·12”大灾后的新学期,在师生面临生活和学习的艰难之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工教育协会为利州区送来了由香港凯瑟克基金会、宝洁公司等资助的“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项目”(后称“希望工程社工服务行动”),分驻东城实验学校等5所基点校,同时辐射辖区内其他学校,帮助学校开展师生和家长的心理抚慰工作,项目周期3年。

“刚开始,我们以为社工就是志愿者,地震后教师缺乏,许多学校还给他们安排课时。”嘉陵一中校长何显春觉得当时太“大材小用”了。过了一段时间,何显春认识到,“灾后,学校没有极端事情发生,师生们心理都很健康,跟社工关系很大。”

走进嘉陵一中社工办公室,“社会工作服务站”“聆听坊”“小志愿者活动站”“家长服务中心”几块卡通字KT板贴在门口。一面墙贴着学校老师、学生笑脸组成的中国地图;另一面墙上贴的是社工服务站的工作理念:助人自助,有效沟通,用心去做,共同成长。

这一切是罗莎和谢缘布置的,他俩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两年以来,罗莎和谢缘在亲子活动和家长培训上做了很多工作。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至今已经举办了14期,办了15期《家有初中生》小报,免费发给家长阅读。“致力开发和整合家长自身的资源,改善家庭教养模式,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旨在改善‘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促进家校有效合作,全面改善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

嘉陵一中的《学校社工与教师跨专业合作处理个案的流程图》上,记者看到社工、教师和政教部门分工明确:除了学生主动求助,学校社工还负责处理教师和校方转介过来的个案。

东城实验学校一位初三学生在与社工座谈时候说:“学校老师有时太严厉了。我们和社工说话的时候就无顾虑,自由、随时交流。”相对于教师“严父”的角色,社工扮演的则是“慈母”的角色。

“社工的优势在于——没有学科教学的任务,工作的侧重点更加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和行为极端的学生。”社工项目官员姚洁说:“这只是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角色定位。”  

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呼唤第三方力量

“其实,我们的主要优势在于——独立于学校。我们的工资、所有的活动都有项目经费支持,学校不会给我们发钱。”社工们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的视野更开阔,而不受校方的约束。”但是,今年是该项目的最后一年,项目一旦结束,社工将不再驻援利州区。

利州区教育局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协调、利用和培养自己的本土社工,以应对项目结束后的社工需求。2009年5月,利州区教育局正式挂牌成立了全国教育系统内第一个社会工作站。2009年12月建立了中共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社工支部。然而,他们发现把部分教师身份转化成社工身份困难重重——“把教师转化成社工不现实,现有教师编制短缺,教学任务繁重,而且没有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短期培训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没有理论支撑和长期实务训练,工作没有深度。”

据了解,深圳、上海也已在前两年提出“一校一社工”,并都在一定范围内铺开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利州区想借鉴这一方式。

“社工是对教育的重要补充。”利州区教育局局长白峰对此认识深刻:“助人自助的原则和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社工的职业要求是‘人的内心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内心和谐的人。”

今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纲要》的出台给利州区教育局壮了胆。

局长白峰说:“目前,区委、区政府已经同意,我们全区教育系统一年用40万元购买10个社工服务岗位,社工待遇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同等标准执行。同时,通过外来社工的带动,教育系统可以加快本土社工的培养,利用心理教师的岗位设置,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推进大学生就业,力争在3—5年内,我区较大规模学校实现派驻‘一校一社工’的目标。”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school/2013/1218/2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