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探索:构建社区治理创新机制的“武侯经验”

探索:构建社区治理创新机制的“武侯经验”

原标题:探索┃社区治理创新的“武侯经验”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三社联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要旨和决策部署,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实际,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审慎周密的论证评估,于 2013年10月在全区(13个街道、87个社区,126万人口)全面启动了“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以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为目标,探索构建“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机制。

通过建立多层级小单元治理组织体系,实现社区治理架构的“立体化”;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作共进、参与共享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动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以竞争性方式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供居民需要的各类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创新推动了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多元共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武侯区依托“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支撑,以专业社工服务为提升,积极探索 “三社联动”新机制,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有效衔接、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多元共治、优势互补、服务专业的社区治理新路子。

打破社区壁垒向全社会开放社区平台政务服务资源  建立 “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

将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梳理为4大类,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139项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社会组织实行购买,制定了《武侯区区级部门下沉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目录》《武侯区社区纳入政府购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指导标准》《关于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武侯区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管理办法》《武侯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与流程等,按照公开、择优、以事定费的原则,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将139项政务服务事项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2014年投入资金3085万元、2015年投入资金3731万元、2016年投入资金3753万元用于购买139项下沉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

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下沉社区平台的政务服务事项,推动建立了“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将以往被社区“两委”、街道和职能部门垄断的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一方面破解了社区过度行政化难题,使社区真正动起来,回归本位职能,激发自治潜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

厘清政社职责强力推进社会协同治理  建立“三社联动”合作机制

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梳理出《社区党组织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三份清单,厘清了政社边界,促进了政社分离。出台了《武侯区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明确对于未列入清单事项的,各街道、区级各部门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社区予以办理,社区也有权拒绝。区级各部门凡有新增需进入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须严格执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度,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实现规范下沉。

同时,通过出台三份清单,对社区治理进行了合理细分,明确凡属法定义务,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要依法履职到位;凡属依法依规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办理事项,政府向社会组织实行“购买服务”,社区居委会须依法依规做好对购买服务事项的指导、监督工作;而“清单”以外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则交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担。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有效建立起了“三社联动”合作机制,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既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不仅解决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也实现了社区 “还权”“赋能”“归位”,社区得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依法开展自治,努力提升居民服务质量上,给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广阔空间,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品质  建立“三社联动”支撑机制

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进入社区、服务居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升能力,目前已在8个街道建立了9个社区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入驻社会组织上百家;以向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武侯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园(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行良好;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武侯区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率先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注册资金只需3000元,会员人数只需5人,办公场所可以由社区提供),打破制约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已有120余家社会组织按此办法成功注册,全区社会组织总数达到了1450家,位列全市第一;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出台了《武侯区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和《武侯区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实施细则》,大力实施公益项目外包化、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化,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装上强大引擎。仅2014年政府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就达到3500余万元;积极引进品牌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项目化、个性化社区服务,着力弥补本土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已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引进了8家品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它们与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通过一系列培育、发展及壮大社会组织的扎实举措,建立起了“三社联动”的支撑机制,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服务的品质和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初步形成了政府出资购买、社区“两委”引领带动、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供给新格局。

武侯区以“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创新“三社联动”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模式,有效破解社区过度行政化难题,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供给新格局,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为建设更加和谐、文明、幸福的社区大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评:

武侯区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创新,探索构建“网络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区政务服务社会化,破解了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行政化问题突出这一长期困扰社区健康发展的难题,实现了社区居委会的还权归位,有利于居民自治的落实。二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将社区政务服务委托社会组织办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支撑,同时辅之以孵化培育引进的措施,切实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创造了条件。三是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效率,长期来看有利于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值得我们给予关注和研究。点评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6/1207/27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