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学校 社工联校工作 社工进校园 引领学生走阳光路

社工联校工作 社工进校园 引领学生走阳光路

提起社工联校工作,上海市闵行区社工站站长张锡华说:“社工联校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领域从做好‘三失’(失学、失业、失管),拓展到了在校学生;又通过把社工联校工作覆盖这一载体扩展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使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工作领域拓展到了外地来沪人员。”

从2004年的1名社工发展到现在的43名,从不被学校接纳到现在学校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帮助,从势单力薄到专家、资金、资源三重保障—上海市闵行区试行社工联校机制已进入第5年,取得了长足发展。

“社工联校”联什么?首先是人的联合,即社工、学生、家长、老师等人员的联合;其次是资源的联合,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的联合。

“如果我们不做联校工作,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毕业后就会在社区里游荡,再次成为我们的工作对象,那为何不把工作做在前面,让这些青少年避免走上弯路呢?”张锡华在阐释社工联校的意义时说。

   寻找扎根的土壤

2005年8月,第一个联校社工出现在闵行区的江川街道,这里是城郊接合部的老城区,居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人员流动快且成分复杂。有一天,社工点接到一个来自当地居委会的求助电话,居委会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忧心忡忡地告诉社工,社区里有一个14岁男孩小年遭遇家庭暴力,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快点救救这个孩子吧。

社工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成天抽烟喝酒,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甚至在冬天把孩子扒光了衣服,让他在公众场合罚站。孩子的母亲是盲人,不仅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还常遭受家庭暴力,当时正和丈夫闹离婚。社工发现,小年由于得不到呵护,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考试成绩经常只有几分。

于是,社工找到学校,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孩子封闭的心灵以及不愿向外人道的苦衷令老师动容。小年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座位也从后排调到了前排。慢慢地,他愿意主动回答提问,按时交作业,成绩也快速上升。

毕业时,社工们接到了小年的电话,他拿到了国家重点中专的录取通知书。他的父母也从孩子身上得到了不少安慰,离婚的话题已不再提了。

这一成功的案例让社工们非常兴奋。随着更多的走访,累积的不仅有成功的案例,还有社工们的经验和信心。

联校社工第一次出现在闵行,就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扎根的土壤。闵行区现有138所中小学校(包括34所民工子弟学校和6所中专、职校),共有中小学生11.5万人,其中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约2.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1.7%;属于服刑人员子女、刑释解教子女等的“特殊学生”近5000人。

结合当地地域广、学校分散、学生数量多(特别是来沪民工子弟学生众多)、学校社会工作缺乏等特点,闵行社工站于2005年年底探索尝试了社工联校这一新型工作机制。这项工作作为2007年闵行平安建设10件实事项目之一,当年就实现了社工联校在全区的基本覆盖。

  搭建联结的桥梁

起初,不少学校认为社工进入学校会“暴露”学校的“短”和“丑”,影响评先;很多老师、家长对社工的工作能力也存有疑虑。社工联校在开展初期遇到了不小的压力。

最初见到年轻的社工,老师们还有些疑惑:“以后教育孩子,到底是听老师的还是听社工的?”然而,经过几次接触、配合,这样的疑惑已烟消云散。“老师们都意识到,以预防为主,减少学生问题的发生,使学生能健康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一位社工说。

社工杜静怡说,3年前开始做联校工作时,有的学校并没有马上接纳她,对于她提出的活动方案,有时就回答一句“我们再看看”或者“和学校商量商量吧”。虽然不免有些失落,她还是积极与学校沟通。

那段时间,杜静怡常常苦思,尝试提出一些容易为学校接受的活动方案。有一次,学校的政教处主任为她引见了两位“抖空竹”的教练。杜静怡灵机一动:学校不是正在组织“阳光体育一小时”吗?不如我也结合社区资源来一个传统体育“阳光一小时”,教学生“抖空竹”。这个计划马上得到了学校的首肯。

“蚂蚁上树”、“金蝉脱壳”、“金鸡上架”、“八仙过海”……每招每式要通过眼、手、脚、身体的运动,以锻炼肢体的平衡感和眼手的协调能力。学生们在自由练习时,练得格外起劲儿。

学生对“抖空竹”这项民俗运动的爱好日益浓厚,学校也开始把“抖空竹”加入到比赛项目和表演节目中,平阳小学还成立了“抖空竹”兴趣小组。社工得到学校的反馈,希望以后再把这样的社区活动带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原本闲置的游戏器械又都成了校园中的“抢手货”。

由于联校社工的真诚努力和实际成效不断出现,使人们对社工联校从排斥、疑惑,逐步转变成认知、认可和支持。

为了理顺社工站和学校在联校过程中的关系,既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能让社工迅速融入学校开展帮教服务中,闵行区明确各学校的政教处作为“社工联校”的校内责任部门,处领导是联系人。

“有了学校的支持配合,我的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莘庄点的社工张莉说。她在莘松中学有一张办公桌,就在学校政教处主任的对面,桌上放置着一个标有名字、照片和社工编号的铭牌。有时候,学生会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找她聊天或讨论问题。

学校会为张莉介绍认识班主任和心理委员,慢慢地,同学们都知道有什么心事可以和“社工姐姐”说。从这学期开始,张莉开始在学校的心理信箱开设了预约服务,有需要的学生可以从心理委员那里领取预约单,只需投入信箱,便能得到张莉的帮助。遇到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张莉就会向志愿者寻求帮助。

“我们是问题的发现者,然后通过整合学校以及社区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资源来一起解决问题。”张莉表示,社工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但是通过自己的桥梁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联校社工向区外推广

目前,闵行全区16个社工站点已与124所学校签订联校协议,覆盖率达到了89.9%;其中,小学覆盖率为89.1%,初中覆盖率为84.4%,高中覆盖率为75%,民工子弟学校覆盖率为100%。43名联校社工(其中专职27名、兼职16名)已进入学校,对先期掌握的1360多名行为偏差生、特殊生等实施了帮教服务。

截至今年4月10日,联校社工共为1665名问题在校生建立个人档案,并提供专业服务,包括提供就学(升学)指导153人,法律指导98人,成长辅导700人,心理辅导415人。截至目前,闵行的联校社工在全区各所学校中重点帮助的260多名学生,性格等均已得到良好转变。

一些学生反映,参加联校社工组织的小组活动,对个人人际交往技巧、良好心态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纠正等,都起到很大帮助。

闵行社工站站长张锡华表示,社工联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问题学生走上阳光路,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兴趣,扶持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不能把在校学生的帮教服务方式与社会“三失”青少年的帮教方式等同起来,必须坚持正面成长教育的理念,而不单单是纠正其行为偏差或预防其违法犯罪。

“联校社工在学校中的定位,是学生的辅助者、引导者和联络者。”闵行区预防办副主任丁友明表示,每个联校社工都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的前提下,积极调动社区内各方资源,参与学生帮教工作。

目前,社工联校制度已在上海的松江、杨浦、奉贤3个区进行推广试点。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school/2013/1217/2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