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者在收养评估中回应马太效应的实践探索
社会工作者在收养评估中回应马太效应的实践探索
社会工作者在收养评估中回应马太效应的实践探索
摘要:笔者以在嵌入民政部门开展的第三方收养评估中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评估中的马太效应现象为主要着眼点,社会排斥的社会心理产生了马太效应,并存在于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评估中。在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探索中,马太效应对笔者的社工团队提出了微观层面须做出即时的回应,宏观层面也要尽可能的角色介入的要求。
关键字:社会公正、伦理抉择、马太效应、嵌入式社会工作
作 者:康雷 新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的差异才能互相辨识,世界因为差异变得更加的精彩。但是人的差异也有着负面的作用,《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的出处,此种的差异带来的却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社会和谐现象。马太效应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排斥的一个显现。马太效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并且更多的存在于人们的不以为意之中,因此也就存在于笔者当下负责的协助民政部门的收养弃婴的评估工作当中。
收养弃婴评估项目介绍
笔者工作于xx市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承接了当地民政要求的评估弃婴收养家庭能力的工作。从接触收养评估工作以来,项目中收养评估主要针对对象为单独家庭收养能力评估与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评估。由于本地之前未有涉及对弃婴的收养评估工作,因此民政部门需要参考上级文件与其他兄弟地市的文件出台了弃婴收养的试行文件。作为第三方机构的我们则需要根据相应的试行指导文件,借鉴相应的收养操作经验,设置适宜于本地的收养评估量化细则与操作指南。从今年9月开始机构承接收养评估工作以来,已经完成了竞争性收养家庭能力评估五户,单独家庭收养能力评估六户。
由于单独家庭收养能力评估,更多是一种程序化评估,除非收养家庭生活生存环境特别严峻会对所捡抱养的小孩进行政府集中养育,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工作者提出意见并进行跟进与辅导下,均能实现收养能力的标准水平。而对于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则是一个不以为意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场。
弃婴收养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王燕燕摘译阿玛蒂亚.森(印)“论社会排斥”中,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首次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文中提出了社会排斥与贫困及能力剥夺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社会排斥导致了能力的剥夺与贫困,因此一个人不应该被排斥于某些社会关系之外。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社会排斥本身就是能力贫困的一部分;被隔离于某些社会关系之外可能会导致其他的剥夺,因而进一步限制了我们的生活机会。在这里笔者亦认为“马太效应”是社会排斥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中可以发现,社会中的家庭对于收养的需求是迫切的。而这一份迫切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去分析,在我国,家庭不像西方那样仅仅是成长早期的家庭环境因素,而是受长期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是信仰和家庭环境的组合体。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
从家庭功能的微宏观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在微观层面,家庭的功能主要为生存和发展,具体化即生育功能、抚育赡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与社会化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息娱乐功能等;在宏观层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组织单元,国家和社会的许多宏观功能是通过家庭来实现,家庭承担着人类社会主体繁育和教化的任务,并且通过为市场提供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而维持着一个国家的平衡运行。如果把家庭功能的完善看成是个人与家庭完美的表现,则没有小孩的个人与家庭很可能会被动或者主动贴上家庭或人生不完整、缺乏家庭支持、对国家及社会贡献小等负面标签。然而悲哀的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却真实的存在着。
因为家庭功能不健全的负面标签产生了社会排斥,在弃婴的收养评估中也证实了某些家庭和公众这样的规范性需要。
若收养弃婴现象反向推演则可以认为社会排斥的大环境创造了弃婴,创造了家庭的功能不完整。
社会工作介入弃婴收养评估的过程
在笔者的实践中,社会工作介入收养家庭的评估项目中一定程度的扮演了微观政策的制定与倡导者的角色,成为收养能力细则量化与操作指南的制定者与操作者。如此自由的操作区间,也给予了社会工作者足够实现专业价值的场,但这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社工去衡定各利益主体,找到一个社会价值的共识,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在项目服务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根据政策文件毫无置疑的以弃婴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出发点,最终也是这么坚持的。从收养人/家庭的收养动机、年龄、健康状况、经济职业与住房条件、婚姻家庭关系、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意见、抚育计划等方面做了细则的操作量化。然而这个过程也是需要特别的注意,在不以为意的社会排斥心理作用下,初始的评估量化细则中包含这样的假设:孩子要想有更好的未来,那一定具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好的婚姻社会关系、更高的学历、较小的家庭负担与较体面的职业与稳定的照顾系统的家庭环境。
但是这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在社会工作者发现。依据以上的假设操作收养能力评估,在多家庭的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中就会出现,一部分“强者”家庭会明显的胜出,实际上没有“弱势家庭”的参与权利和机会。
因而在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中可以发现马太效应的体现:首先,社会工作者初始具有着不以为意的社会排斥心理;其次,经过初始的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细则只会由综合能力最强的家庭获得抚养弃婴资格。最重要的是,其他综合较低的家庭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只可以继续回到现实社会环境中忍受着更多的社会排斥;积极地家庭可能会出现继续合法申请或者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捡抱养弃婴,悲观的个人家庭则可能更加的否认个人与家庭的能力对未来加重失落。
社会工作者对马太效应的回应尝试
近日完成了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的工作,其第三方的评估意见为:在多家庭的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中支持综合得分最高家庭获得试养小孩的机会。这样的第三方评估结论意见,也没有脱离遇强愈强的马太效应,最终获得的家庭是“学历高,工作稳定、经济收入优越”的家庭。然而笔者社工团队在这过程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
在陈述笔者社工团队如何回应马太效应的社会负面影响之前,先学习一下其他学者的他山之石。通过搜集钟志云等学者处理的策略发现总结了如下经验:首先我们需要辩证的认识“马太效应”,弘扬“马太效应”的积极因素,减少或避免其负面的影响;其次,积极探索资源利益的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的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公平原则;第三,加大对社会创新性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的创新力量,减低项目申请门槛,扩展社会的创新文化;第四,在内容与程序上应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到科学规范、精简高效,并加强对胜出主体的后续跟进评估调查。第五,扩大或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实现一定程度的福利共享;第六,有学者提出“反马太效应”的回应策略,推出反向和规范式操作,对弱势群体的资源极度倾斜的差异平等;最后,有学者认为,ngo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照顾弱势群体的角色,坚持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应多多引进社会生活并鼓励与发展。
借鉴以上学者们的经验策略可以很好的指导笔者社工团队未来的专业服务,期望在未来的收养能力评估中可以极大的实现个人、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互动,达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以下是笔者团队在收养弃婴工作中的尝试和当下的回应马太效应的策略。
首先,在经历社会工作者应该维护谁的主体利益的伦理困境中,应该要明晰工作的目的是要为弃婴寻找一个更好的社会家庭环境,因此毋庸置疑的应将弃婴未来发展的更好作为出发点,以弃婴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对其利益的维护。
其次,承认每一个有规范性需要的收养家庭是有平等权利收养该弃婴,实现共同的起跑线的设定。因此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处理,明晰农村与城市社会生活环境需求的差异,进行差异量化,例如:在家庭收入量化中以生活方式的成本差异,进行差别量化。
第三,在内容方面的量化比重进行合理调整。坚持将比例侧重在对孩子爱的表达、照顾能力和过往经验对育儿的影响方面,减小一些客观的确定性物质的衡量占比。
第四,针对收养弃婴评估社会工作者坚持尽可能完善、公开的操作与跟进监督制度。在操作中以确定性资料的审核筛选、面谈以及社区(邻里、亲戚、朋友、同事)实地确认访谈为主要的评估流程。在最终结果后,进入公示、试样与确认收养阶段,也列出了一个两年的跟进监督制度,保证收养弃婴的合法权益。
最后,社会工作者实务过程中,坚持社会公正、公平的专业精神与职业操守,不断的过程观察与反思并采取行动,维持和增长家庭社会人际的能力。在收养结果的公布中,社会工作者也是需要去抚慰落选家庭的情绪;实现真实希望的营建,推动民政部门建立弃婴的社会集中与扩大宣传的制度,并建立收养家庭意向库。
结语
笔者以收养评估中的多家庭竞争性收养能力评估中的马太效应现象为着眼点,以上提出了一些微观方面回应马太效应的策略,未从根本上回应与应对马太效应的社会排斥环境。因此在这里笔者希望呼吁宏观层面的社会努力。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实现协同或倡导政府、社区、个人以及法律工作者,推动一个能够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未成人监护制度,国家应该负有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义务,分离亲子权与监护权,推动对未成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构建国家保护机制,尽可能的防止弃婴的产生;其次,社会工作者也要采取推动个人、社区与社会的包容,转变对国家、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强迫意识,承认社会中的多元生活方式。最后,也还是期望社会、政府与国家层面多一些对ngo的扶持、引进与发展,让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印),王燕燕摘译.论社会排斥 [A] 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 2005年第3期总第119期 P1-P3
[2]、任红,应爱娜 .马太效应社会分成的催化[A] 理论导刊 2007年6月 P69-P71
[3]、谢治菊.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矫正[A]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第9期总第241期 P84-P90
[4]、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 [J] 重庆社会科学 2012年第11期总第216期 P21-26
[5]、钟志云,陈心文.科技奖励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策[A]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年7月总第32期 第3期
[6]、殷伟群 戴 烽.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A]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5月
[7]、楼慧心.和谐社会与“马太效应”[A]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论坛 2006年2期 总第248期
[8]、刘锦雯.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及政府的应对策略 [A]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 第28卷第5期
[9]、徐腾飞.收养弃婴中的非法行为及法律规制 [A] 理论纵横 2014年第13卷第1期
[10]、李坚.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D]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5月30日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
电话:010-65000594
传真:010-65016220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6/1117/277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