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解开心的枷锁回归平凡生活--社区应急事件及其后续事件处置

解开心的枷锁回归平凡生活--社区应急事件及其后续事件处置

事件回放:

“砰”的一声令人心碎的闷响,行人已经来不及阻止一桩悲剧的发生,一个12岁的孩子,从楼上跳了下来。今年年初,我社区的小可(化名)因为学业、家庭上的不顺,选择了自杀这条路,从他家六层的窗户上跳了下来,所幸因为落地时有绿色植被,并抢救及时,孩子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因为下落高度较高,孩子伤势严重,全身多发性骨折,尤其骨盆附近骨折非常严重,也不知是否有脏器受伤,经过了近十天的抢救,孩子才从ICU转到了普通病房,直到现在,事情已经过了几个月,孩子的伤势也没有完全康复,还需要小可坚持做恢复训练,才有可能如从前那样行动自如。

小可平时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而且还是在学校的实验班里,去年九月开始小可升入小学六年级,课业也越来越繁重。年初的一个周末,老师因为小可的成绩有浮动,找到了孩子爸爸张旭(化名),与他商量了小可的学业问题,老师觉得小可最近成绩有点下滑,希望张旭能够注意一下。晚上回家,张旭把白天老师的话跟小可说了,并让小可自己想想,就转身进厨房做饭,刚进厨房不久他就听见家里一阵乒乒乓乓乱响,等跑进屋子里就看见小可坐在窗台上,他刚喊出:“小可,别!”几个字,小可就已经跳了下去。

事件背景:

小可家只有他和他爸爸张旭(化名)两个人,是一个单亲家庭。张旭年轻时是一个警察,但是在职期间出了一场车祸,被判入狱,被辞退了警察的工作。其前妻在他服刑期间,与其离婚,偷偷变卖了家里的房子与其他财产,离开了他。出狱后,张旭又再次结婚,生下了儿子小可,但是小可的母亲与张旭感情不和,在小可5岁时离开了他们父子,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由于张旭是刑满释放人员,受到了社会上很多用工单位的歧视,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仅靠打零工和社区为他申请的低保金来维持生活,与儿子两个人的日子过得比较拮据。

案例分析:

悲剧发生的原因分析:

家庭生活环境差。由于是单亲家庭,父亲为了赚取父子二人的生活开销已经很不容易,张旭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经常让小可一个人在家。由于张旭是刑满释放人员,小可在外边也受尽了其他人的歧视。 单亲,有些自卑情结。在学校小可也不是很爱说话,比较内向,据老师与同学说,或多或少的有些自卑的感觉。 学习压力大。小可自尊心很强,学习也很努力,但是进入了六年级以后,课业渐渐的加重,也开始面临着升学、择校这些问题,压力渐渐就积累了起来。 学校和家长的压力。由于小可上的是学校的实验班,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不错,而且同学们都比较努力,临近毕业,所以老师也要求越来越严格。正是在这种紧张的时刻,张旭也对小可充满了期望,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更加优秀,虽然这些都是正面的情绪,但是积累在小可心中就成了无形的压力。 小可的青春期。现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逐渐的提前,小可正处在这种叛逆的时期,家长与老师的话他现在开始出现反感的情绪,再加上青春期的冲动,才酿成了这场悲剧。

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张旭没有稳定工作,只靠打零工为生,出了这样的事故,没有任何积蓄的他,完全拿不出儿子抢救的费用。并且因为要照顾出意外的儿子,他也没有出去工作,父子二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二,小可的心理压力很大,尤其是出事后,既害怕又后悔,害怕父亲责骂与社会的指责,从清醒以后就知道了自己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康复遥遥无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张旭非常自责,认为儿子的今天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儿子的想不开,完全是自己教育的失败,儿子是在袭击的刺激下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自己是杀儿子的凶手,如果儿子再有任何万一,自己也要跟着去。

第四,学校与社会的有色眼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张旭日后找工作被歧视,还是小可回复上学后其他同学的带有有色眼镜的目光,都是他们父子二人今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理论基础:

基于事件的整个过程比较突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经过专业判断,社区的社工选择心理治疗模式和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相结合开展服务。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在情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成长;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个方面压力有关;人机沟通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发展的潜在能力。

2.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治疗单位,以改变与家人的交往方式为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沟通理论去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组织结构及成员互动方式,运用心理分心理论去了解服务对象个人心理状态,通过家庭劳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的服务对象问题。

服务过程:

因为是突发事件,所以无法提前做出计划,所以服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应急处置、制定目标与计划、具体实施过程、结案。

一、应急处置。

因为事出突然,一切都要以抢救小可生命为第一前提,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张旭与邻居立即拨打了120,几分钟之后,急救车就赶到了现场,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市朝阳急诊中心,急诊室的医生立即对小可进行了抢救。因为孩子的伤势比较严重,所以救治的医药费用很庞大,进行完急救以后,医院初步计算了今后所需费用要十几万,因为张旭的情况比较特殊,家中拿不出这么庞大的救治费用,所以来到居委会求助。

居委会的民政主任了解事情后,立即联系了街道民政科,为张旭家申请“临时救助”,为救治小可努力。因为事件紧急,街道民政科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为小可提供救治的费用。事情发生后的第三天,街道民政科科长与社区民政主任带着“临时救助”资金来到了朝阳急诊中心,看望还在ICU抢救的小可。时间已经发生了三天,小可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依然在ICU观察抢救,街道民政科科长和社区民政主任见到了小可的主治医生,据医生说,小可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尤其是骨盆附近,骨折的情况非常厉害,也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内脏受伤,生命体征也比较弱,没办法进行手术,只能先维持生命体征。街道领导也与医生协商,告诉院方,一定要尽力抢救孩子,不要担心费用问题,费用由街道这边帮忙想办法,一切以孩子为前提。院方也表示,医生的本职就是要救治伤患,一定会尽力抢救小可。

几天后,小可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恢复了意识,由ICU转到了普通病房,但是因为伤势比较严重,全身多处骨折,所以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更别提自理。不过所幸,孩子已无生命危险。

二、制定目标与计划。

事发后的半月,一切都平静了下来,小可已经恢复了意识,张旭也已经镇静了下来,接下来只能等小可慢慢恢复了。

我社区的社工又到了医院探望了小可父子两人,从与父亲聊天中,与小可的简单交谈中了解到了这父子心理还是有很多压力和阴影的,所以我社区的社共自定了几个服务计划,确定服务目标是要帮助张旭父子回归正常的生活。

首先,要疏导张旭父子两人的心理压力,让父亲不要自责,小可也不要害怕,不要有其他的心理负担。

第二,要联系各人才市场、用工单位,帮助张旭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能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小可。

第三,帮助小可补上住院期间的功课,然后联系学校,争取能够帮助小可在康复后能够重新回到学校。

三、具体实施过程。

1.事件发生半月后,社工又来到了医院看望小可。小可已经恢复意识,社工与小可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让小可放心养伤,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来找我们帮忙,小可的反映并不热烈,也可能是因为刚恢复意识不久,还没有适应与陌生人说话。因为小可还很虚弱,所以社工也没有与他多说话,就与张旭退出病房到公共休息区域说话。

这次聊天因为事件已经基本平静,所以内容比较深入。张旭很感谢社区和街道为他们父子提供的临时救助,所以对社工很信任。由此,张旭告诉了我们他家的详细情况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事件回放和家庭背景,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

因为聊天的气氛很融洽,张旭也对社工很信任,所以社工借此机会,提出了与他们建立长期专业联系,张旭对社工表示了感谢。社工表示,希望帮助他们父子重新回归社会,帮助他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帮助小可能够正常的回归学校。张旭听闻非常高兴,并表示一定会好好的配合社工,努力把他们父子的生活过好。

这次探病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社工就此告辞,并约定下周还会来看望小可。

2.一周以后,社工第三次来到医院。小可的精神已经很明显的好转,因为知道了社区帮忙筹集了医药费用,所以这次社工跟他打招呼小可已经有了一些反应,能够简单的与社工互动,但是因为小可本身性格就很内向,所以社工也没强求小可多说话。跟上次一样,社工和张旭到公共休息区聊天,休息区人不多,正好可以跟张旭好好聊一下。

这次社工决定从张旭的心理状态状态入手。张旭在前些日子孩子在抢救室时跟社工说过,小可就是他生命里的唯一希望,如果小可有个三长两短,那他也要跟着去,不活了!社工跟他聊天,劝他不要想不开,小可的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现在只有他保重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照顾小可,小可也只有父亲这一个依靠了,张旭表示这都明白,但是心里还是不舒服。社工很耐心的开导他,发现他其实很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于是社工很耐心的听他所说的话,并在适当的时候安慰他几句。经过开解,他终于解了心结,并表示,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社工开导他说,要把心理的压力化作动力,全心全意为儿子努力。

3.经过几次接触,小可对社工比较熟悉了,社工也能跟他聊一些生活上的事 。经过这几次的接触,发现小可对自己是单亲、并且爸爸是刑满释放人员这件事情很介意,有些自卑,而且现在更有甚有事不太敢跟爸爸说话,因为这次的事情他自己也很后悔,也很害怕,尤其是因为这次的事情对家里的经济条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让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后,慢慢的开导小可,他是爸爸的心头肉,什么都没有他在爸爸心目中重要,其他的事情并不是像他想的那么可怕,爸爸也不会生他的气,况且现在住院医疗的问题政府已经帮忙解决了,他要好好的养伤,不用担心其他的。说完这些小可好像还是很担心,但是问来问去他也不再说其他的了,社工决定让他们父子解开心结。

我们把小可的父亲叫来,一起跟小可说他爸爸不会生他的气,要他好好养伤,小可很是担心的看着张旭,张旭也对儿子承诺,会好好照顾好儿子,要儿子以后不要做这种傻事,如果儿子再做这种傻事,他也要跟儿子一起去,父子俩终于解开了心结。当我面觉得父子俩都解开了心结的时候,小可却又欲言又止了,在外面的追问下,小可终于说出来自己的担心,他在学校虽然没有被同学疏远,但是因为家庭环境已经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了,再加上这次的事情怕以后在学校没法继续上学。张旭对儿子感到抱歉,因为他的原因,孩子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被人的歧视中,但是小可却说这都没什么,只是怕这次的事情被人笑话,他想转学。

后来,我们与张旭的商量过,孩子已经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升入初中了,正好借此机会,等小可能够正常上学以后,为他找一间远一点的学校,没人认识他,让小可可以重新开始。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知小可后,小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4.现在小可虽然没有出院,但是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我们为张旭联系了几家用工单位,与用工单位也说明了张旭的情况,这几家用工单位表示都可以雇佣张旭,我们让张旭去看一下这几家单位,然后选一个不会耽误可以照顾小可工作,张旭很高兴,连连跟我们道谢。小可也已经开始做复健,社工们也定时的帮助小可补习在住院期间落下的功课,争取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能够重返校园。

结案:

虽然小可已经出院,但是他还在继续做复健,腿脚也不是很灵活,也没有返回到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来,但是社工觉得张旭父子已经达到了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标准,因为父子俩的心态已经改变,甚至比出事之前还要向往今后的生活,在今后的生活中虽然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的。

社工与张旭父子见面,并告知他们将要结案时,父子俩虽然对社工感到不舍,但是他们的情绪都很稳定,并且表示了感谢,社工也表示会继续过来看望小可,也会帮忙小可继续补习功课,如果今后遇上什么困难,也可以来社区找社工帮忙。父亲张旭也跟社工表示,今后的日子一定会为了儿子更加努力的生活。

专业反思:

本次个案中,社区工作者熟练的掌握着政府的政策,在第一时间帮助困难家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运用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综合地位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进行了服务。在治疗过程中,也运用了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和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相结合,是案主家中的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

此案虽然成功的解决了案主及其家庭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经验不足,对很多问题的解决感到力不从心,比如学校、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其实问题、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问题等。但是经过社工的帮助,案主及其父亲已经在心态上得到了巨大的转变,相信今后的日子里,他们父子将会克服困难,过上自己所希望的普通日常生活。

评语:

本案例是非常典型的危机介入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者在孩子自杀一事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介入,并及时联络街道,解决了服务对象当即面临的无法支付医疗救治费这一最急迫的问题。在危机事件之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家庭面临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充分利用前期建立起的信任关系,从心理压力纾解、协助父亲解决就业、协助孩子重返校园等三个目标入手按步骤进行介入,较好地为服务对象的家庭针对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但本案例所选取的支撑理论与社会工作者实际采取的介入手法的相关性稍显牵强,可尝试运用个案工作危机介入模式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建议社会工作者在个案结束后应进行定期跟进,并可邀请孩子多参与社区组织的青少年活动,增加与同龄群体的交流。

本文为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度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获奖作品 

作者:那娜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汇园社区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6/0907/27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