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党建+”:开拓社工服务新领域

“党建+”:开拓社工服务新领域

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恢复,社会工作实务也逐步得到发展,特别是社工在预防和缓解社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和优势不断凸显,服务领域逐步扩展,承担着维系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也逐渐成为时下各地探索简政放权的一个普遍做法。

2014年11月,温州市鹿城区委组织部创造性地引入社工组织鹿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由此开始了将社工理念、社工服务引入到党建工作中,实现了“党建+社工”的运营,开拓了社工服务新领域,创新了社会服务模式,运用社会力量达到了运营效益最大化。

一、打造基层组织生活范式,从组织生活会入手打造特色组织生活会,增强党组织内部凝聚力,增强党组织及党员活力。

(一)实行“1对1定制服务”

根据基层党组织的需求与目标,党员年龄分布、文化程度等现实条件,中心量身打造个性化组织生活会,注重分类施策,实现了一支部一方案的“1对1定制服务”。如对于年轻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增加团队协作、青春问政、户外拓展等内容,提升年轻党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中老年党员居多的党组织,则开展送党课下支部、畅谈入党心得、分享入党故事等,增强其活力。

另外,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开展不同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如“五水共治”、“三严三实”、“两学一做”预热等特色组织生活会,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欢迎。

(二)创新组织生活会工作模式

针对组织生活会讨论不起来、讨论不出措施、讨论即过的难题,中心引入国内外流行的新型讨论模式,并对其进行改善,使之符合生活会的实际情况,营造轻松活跃、互动性强的氛围,使参与讨论的党员在沟通对话中反思问题、分享知识,使讨论成果更明显,也确保了组织生活会的质量。

另外,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参与创意党旗设计、分享环保小妙招等一系列活动,增强组织生活会的体验性,强化党员意识。

(三)“互学互比”推动示范

中心还通过自媒体、网络课堂等信息技术平台,对组织生活会信息进行实时宣传播报,分享活动内容,形成互学互比的氛围。同时,开设“书记学院”,推行社区书记观摩学习讨论模式,通过邀请社区书记实地观摩,现场讨论分享评分的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做法。

二、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挖掘潜能,化被动为主动,深化服务内涵。

(一)志愿者队伍培育

中心着眼常态发展,探索建立志愿者招募注册、时间记录、考试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形成一系列特色品牌,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紧贴服务需求,坚持党员引领,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进基层、进村居、进学校、进高墙。

如中心采取“服务攒积分+资格认证”相结合形式来招募志愿者,有意者需通过考试取得中心注册志愿者资格认证。同时,推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建立志愿者积分兑换回馈机制,即志愿者可以拿自己的服务积分来换中心的公益服务。

(二)公益服务换场地

以公益服务换场地为原则,促进公益班全面开花。目前中心开设有英语角、音乐社、国学班、亲子绘本班、越剧班等,均是由拥有特长的党员志愿者担任公益讲师。这些志愿者在开展公益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促进团队与个人的发展。

除线下公益班外,还有线上公益班,部分公益班通过建立在线学习资料库的方式,帮助学员实现在家、在单位也可学的需求,尤其受到在职青年的喜爱。

(三)志愿者学院培育志愿者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促成志愿者粗放式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有效转变,中心还开设了志愿者学院,定期开展志愿者礼仪、应急抢救、心理辅导等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三、实现社会资源整合,将体制内外、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扩展志愿服务领域。

仅2015年一年,中心就开展各项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共计5大项19小项,内容涉及环保类、文化服务类、老年服务类等,具体项目包括“铅笔花校园行”、被羁押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富心”计划、公益黄手环行动等,累计有1万余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

中心作为一个资源整合枢纽,通过链接体制内的政府部门,体制外如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将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等整合到公益资源云平台上,再通过需求评估、预估、计划、介入、结果评估等一系列社工实务流程,将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实现共享和合理运用。

中心通过创新基层组织生活方式、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三方面开展工作,将党建与社工结合,探索社会治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政府引入社工组织运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资助、社会运作、民众受益”模式在促进社工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工组织与政府的联系十分紧密,其自治性和独立性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使政府转变观念,建立更为平等互动的关系,为社工组织营造更大的制度环境和运营空间,是今后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作者系鹿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6/0718/26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