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清贫而富有的最美社工
清贫而富有的最美社工
她叫陈宇,是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的一名社工,15年来,从最初对待特殊孩子的那份冲动,到成为一名专业的社工,并收获“中国最美社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表示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
她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讲述了她在社工道路上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她幸福和力量的来源。
让孩子找到方向
2000年,为了照顾爱人年迈的奶奶,陈宇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区工作,开始了她“孩子王”的生涯。
武汉市长堤社区是湖北省成立的第一家社区,面积小、基础设施差。工作中,她发现社区的孩子们放学后无处可去,要么扯皮打架,要么沉迷网吧,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陈宇做完社区广播,突然发现广播站门口围着10来个围着脑袋的孩子,兴奋地看着她,“明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为她唱首歌行吗?”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她开心极了,觉得这就是一个引导孩子们的好机会。
于是,陈宇建起了“红领巾广播站”,让孩子们自己采访,轮流来当小主播,孩子们兴趣高涨,一放学就往广播站里跑,再也顾不上扯皮打架、逛网吧了。
不到一年,“红领巾广播站”的投稿就有1000多份,其中有28篇获得国家、省市区奖项。“小广播员”余晶欣更是捧回了“全国校园主持人金话筒奖”。如今,这群孩子有的考上了知名大学、有的正在攻读播音硕士专业、有的在部队里立功受奖,有的成了设计师。
2001年,陈宇在社区里成立了全市首家“心语室”,探索出将心比心法、后果警戒法、亲情感化法、循序善诱法,为社区里的孩子辅导心理问题,成了孩子们无话不说的“心语姐姐”。
带孩子回到正途
2007年,武汉加入全国首批青少年空间试点,通过公开招考,陈宇成为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的一名专业社工。
那段时间,不管忙到多晚,她每天都抽出2小时,阅读专业书籍,撰写工作笔记。2007年,陈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全国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考试,也有幸成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特聘的社工专业实习督导。
在一次青少年空间的接待中,陈宇遇到了一位名叫小亮的14岁男孩哭着对她说:“谁都不要我,你不用帮我,我无药可救了。”那一刻,陈宇的心在颤抖,她觉得她必须要为小亮做点什么。
在陈宇到小亮所住的社区进行走访后了解到,小亮2岁时父亲去世,5岁时妈妈又离家出走,他只能和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不幸、亲情的缺失让小亮转而投向网络游戏逃避现实。小亮的奶奶四处寻求帮助,办法用尽都无济于事。
了解了小亮的处境之后,她下了决心,再难也要为小亮找回缺失的亲情。她四处找街坊邻居打听线索,不放过一丝希望,费尽周折跑到武昌寻访,一次次空手而归,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小亮的母亲,劝她回到孩子身旁。
可是陈宇没想到的是奶奶对于离家出走的媳妇心存怨气,孩子也以怨恨、冷漠的态度对她。几次下来,小亮的母亲想要放弃。在安抚小亮母亲的同时,陈宇也告诉自己,这是唯一能改变孩子的机会,一定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任。深入分析了小亮的情况后,陈宇制定了几套服务计划,帮助小亮打开心结。为了“打入内部”,陈宇与小亮的老师、同学都成了朋友,达成默契,分头展开工作。
陈宇带小亮一起参加阳光义卖,到医院为重病患儿爱心演出;在社区一起帮助孤寡、空巢老人、残障孩子……一次次的活动中,小亮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亮渐渐变得开朗,重新回到了校园。母亲和奶奶看到孩子的变化,也露出久违的笑容,如今一家人重享天伦之乐。
伴孩子找回自信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陈宇建立起“家长阶梯课堂”,服务有需要的自闭症孩子、留守儿童、贫困青少年等特殊家庭。
2011年初,陈宇在“自闭症家长群”里偶然认识了一位9岁的小男孩。他非常渴望与人交流,总喜欢在群里发一些词不达意的话,他的妈妈总是为此道歉。而陈宇却鼓励妈妈让孩子勇敢表达,孩子每次发言,陈宇都及时回应,因为陈宇觉得自己能够感受到小男孩内心渴望包容和赞美。
慢慢地,陈宇走进小男孩的内心。每天晚上,小男孩会上网告诉陈宇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里小动物的故事,从那些不太通顺的句子里,陈宇看到小男孩对于生活的热爱。陈宇鼓励爱画画的小男孩,把自己想的东西画下来。
之后,武汉举办了“2049全城画展”,在陈宇的推荐下,小男孩的画作登上了当地报纸。拿到报纸后,小男孩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告诉了陈宇和陪伴他的志愿者哥哥。
这些年来,陈宇和她社工团队工服务青少年6万多人次,发展社会者愿者600多人,完成160多例辅导个案。在陈宇16年的社工生活中,她和很多孩子、家长哭过、笑过、感动过,她愿意永远走在社工这条清贫却富有的路上。
记者 谢海渊
责任编辑:郭华峰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6/0531/265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