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钱该怎么管——“ 512 ”灾后社区工作案例
钱该怎么管——“ 512 ”灾后社区工作案例
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紧急救援阶段,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多家民间组织共同成立了“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整合一切资源为灾区提供物资援助。2008年6月4日,物资救援工作结束后, “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完成使命。之后,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云南发展培训学院、麦田计划、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家机构,共同发起了灾后重建“新家园”计划。2008年7月12日,新家园计划志愿者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入住彭州市龙门山镇白水河社区三合坪安置区。新家园计划的策略和目标是通过营造社区公共空间,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达成社区居民自治。如何使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和管理过程?在新家园计划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组织“居民大会”、“议事会”对社区公共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通过“社区活动中心管理员”、“财务监督小组”,使居民具体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中来。
一个外来的民间机构进入社区开展工作时,首先要组织一些与社区居民有直接联系的公共活动,在这些开放的公共活动中与居民建立互动关系,获得居民的信任,随后再把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等议题引入公共活动中。把一些公共服务活动常态化后,以相对应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行管理,居民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组织和管理经验。在社区内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有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共同制定相关规则,以确保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持续性。
本文尝试以白水河社区活动中心在服务中收取的钱该怎么管这一话题,对正在运作的灾后重建新家园计划进行行动研究,希望为从事社区工作的同行带来一点启发。
工作站入驻白水河社区三合坪安置区伊始,镇政府官员、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对我们的到来都有些陌生,不知道这些外来的志愿者究竟可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在对镇政府和社区居民前期走访中,我们找到了切入点:首先,由于大灾过后刚两个月,居民基本生活还无法保障,更无法及时从外界获得救灾和重建等政策信息,这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居民与政府官员时有矛盾产生。有官员对我们表示,到这个社区走访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社区开设了一间茶馆,同时为茶馆配置了发电机、电视机和卫星天线,还为居民订阅了《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等5份报纸。当居民们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到中央政府对四川灾区的救灾与重建工作安排后,心态渐趋稳定。新家园计划的工作方式也得到了政府官员的认可。第二,以居民的重点需求为切入点。记得2008年6月9号我去社区探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孩子喜欢在灾后受损的房子里打闹嬉戏,对此,家长们都非常担心。7月份工作站入驻后,志愿者们就开始陪着孩子们学习、游戏。后来,当居民们看到自家的孩子不再去受损的房子里,就喜欢上了那些外来的志愿者们。
新家园计划在白水河社区实行收费服务是从2008年10月开始的。收费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消除社区居民对外界总是提供无偿援助而产生的依赖意识;第二,收费可以解决运营成本问题,使公共服务项目持续下去。在当时的居民大会上,收费问题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同。三合坪安置区的第一个收费项目是公共浴室。既然收费,也就牵涉到现金的管理问题。讨论时,居民一开始觉得还是让新家园工作站来管,大家都放心,但是工作站明确表示,这是社区的公共事务,工作站人员只能帮忙监督,卖澡票、收现金等必须由居民或社区小组长来承担。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居民们决定由一位居民志愿者、一位社区居委会指定的干部、一位工作站人员3人共同负责卖票、收票、清点现金、记账等工作。实行3人分工负责的现金管理制度,每个月把公共浴室的收支情况在社区报栏公示,以避免发生财务混乱。
这种简单易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直用到2009年5月。那时,社区活动中心已经建成,增加了网络学习中心和客栈两个收费服务项目,现金收入随之增加的同时,还产生了维修、购买活动中心新设备的费用,以及管理员现金补贴等问题,新增加的财务收支环节多,原有的3位财务管理人员已经无力承担,如果不做出改变,极易产生财务混乱。经工作站提议,在6月的居民大会上,居民经讨论决定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2009年8月份,“财务监督小组”正式成立,成员限定为7人,其中三合坪3人,下铜沙坝3人,工作站1人,除工作站的代表属于自动出任之外,其余均由社区居民推选产生。
在社区工作,对于有现金收支的活动,需做到居民参与管理、账务定期公开。根据社区活动中心的财务制度规定,小组成员之间分明确工,有人专门管理银行账户,有人专门管理存折密码等等。1000元以下的开支可以小组决定,但必须每个人都同意,10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通过居民大会来决定。财务小组每月5号定期召开会议,由记账员报告上月的财务情况,小组成员进行审核。经过审核通过的财务报告,需要所有小组成员签名确认,再打印出来,张贴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公告栏里。在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居民,可以请求小组成员在下一次的会议中复审,如果居民还不满意,可以在居民大会上提出,由小组成员予以解释,并由居民大会决定是否同意报告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规定,在社区内建立活动中心财务管理的公信力,并保证资金的安全。
看起来似乎挺完美的吧?不过,第一届财务监督小组的成立和运行并不那么顺利。从2009年8月21日的会议记录来看,一些居民代表的参与度并不高。
在居民大会推选代表加入第一届财务监督小组时,被推选人并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有几位大叔认为只是偶尔看看账目就行,在“重大支出须经财务监督小组集体同意并签字认可”的规则上,他们担心责任问题,上任不到10天就要退出。在那次的会议上,邓大叔说:你们搞得太复杂了,我们只是想监督收费的小组长。柯大叔也表示:我们3个人都老了,不想管那么多事情。后经新家园工作站人员在居民大会上一再挽留,几位大叔也考虑到中途退出会给财务监督小组带来麻烦,勉强同意做满这一个月,下个月再由居民大会推选出3位新成员。
至今,财务监督小组已经更换了10届,愿意参与财务监督的居民在每月5号的会议上都有机会报名参与。由于轮换上岗的社区居民执行得认真,社区活动中心的财务规则还一直较为有效地执行着。
第三方力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反思
新家园计划自2008年7月正式运作以来,期望通过营造社区公共空间和推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达成社区居民自治,同时在社区生计和环境方面得到改善,但从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还相差很远。
龙门山镇位于5?12震中的龙门山脉上,地震灾后,社区居民认为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真心”帮助。三合坪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原中央直属彭州铜矿的退休职工和家属,在2002年彭州铜矿破产后,由于原铜矿经营期间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他们的户口等关系落到新兴镇政府,但居住地点未改变,还保留在原龙门山镇。居民与地方政府的互不信任关系一直延续到地震救灾。三合坪灾后安置区是地方政府推荐给新家园计划作为项目地的,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和政府保持沟通与交流,但总体上,政府对我们的态度是支持与限制并存。
新家园工作站在三合坪社区开展的工作中,注重提供多种形式和更多的机会给居民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环节,并试图确保居民的合理建议能够落到实处。社区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出力,还可以监督彼此,看看由大家共同讨论制定的规则是否被遵守。
到目前为止,新家园计划仍在运作。但我不能确定的是,如果工作站某一天离开三合坪社区,这个由外来的第三方力量所推动的居民参与体系还能否延续下去,居民自治能否成功,还是一个问号。
从2008年7月到现在,我们一直力推在社区内营造各类居民参与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对这些空间加以制度化和组织化,但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被动接受的。地方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虽然没有反对,但是也没有明确支持过这类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新家园计划制定的服务区域目标为3个村庄和1个社区,项目活动直接服务到2000名居民。但时至今日,较为成熟的社区参与工作和项目服务还局限在三合坪这个仅有100户左右居民的小社区,在其他的几个工作点,居民参与度很低,甚至有部分居民还不知道新家园计划。现实结果和项目目标之间的差距,也使我个人有着强烈的挫折感。
现在,社区居民正处于等待搬入新建永久性住房的阶段,大部分人对于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兴趣已经降低,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挑战。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3/1216/2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