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行业要闻 深圳市社工委:五大问题困扰基层治理

深圳市社工委:五大问题困扰基层治理

近日,深圳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陈东平就目前深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症结和对策,以及“织网工程”的最新进展和下一步工作目标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个街道有7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

陈东平认为,有五大问题困扰当前我市的基层治理,首先是执政理念与现实管理之间的差距和“脱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我们的基层工作中,在面对人民群众和企业时,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以管理为核心来设置流程,而不是以方便人民群众为第一考虑。”

二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目前深圳市的管理体制是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道-社区构成四级管理,虽然社区在行政管理上不是一个管理层级,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直接面对老百姓的服务层级,由于街道与社区划分缺乏严谨标准,各个社区管理幅度、强度差异过大,造成管理的难度增大。

三是治理观念和治理方法落后的问题。陈东平举例说,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但反观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老百姓的获得感、满足感之间差距较大,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是基层人力资源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员身份复杂。市社工委曾经去某街道调研,发现该街道有7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职员、雇员、临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不同身份的人员收入和保障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在基层做的工作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同工却不同酬。

五是传统资源分配方式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的街道和社区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今天各个社区的差异性极大,最大的社区面积有30多平方公里,最小的才0.2平方公里,人员多的几十万人,少的才百十来人。但是目前的资源分配依然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往往以社区为单位“一刀切”地进行“平均”分配,而没有考虑到各个社区的差异性。

    解决“小马拉大车”关键在建立社区准入制度

对基层社区存在的“小马拉大车”的问题,陈东平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层事务的准入出了问题,由于基层社区的事务缺乏法定化,社区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准入程序来承接上级的任务,都缺乏严密的法定流程,造成上一级部门随意将工作事项转移到基层,最后造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具体的工作大量地落到基层,而基层的人员编制又非常有限,只能一人身兼数职或聘用大量的“临时人员”。

陈东平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什么事项可以进入街道或者社区,要严格把控;其次是鼓励服务外包,鼓励社会组织更加深入地介入社区事务,为老百姓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第三是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居民个人三者联动进行基层治理的局面,才能更好推动基层治理良性循环发展。

    “织网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化工程

谈及“织网工程”,陈东平表示,“织网工程”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信息化工程,而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来构建新的基层治理和管理体系,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倒逼”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织网工程’的一个核心是要让政府内部能够协同起来,不再条块分割。”陈东平说,原来每一个政府部门都会基于自己的业务逻辑,纵向地构筑起自己的业务体系,但在横向上,当老百姓要办事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壁垒,“织网工程”就是要构建一个集人口、房屋、法人、城市部件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加上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库,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既可以横向支撑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也能实现纵向的层级管理,每个不同的管理层级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授权,由此将政府由传统的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务。

    未来“织网工程”将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发挥作用

陈东平说,“织网工程”是传统电子政务的更高形式,它不但具备了电子化、数据化的特点,还实现了数据融合共享和证照共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比传统电子政务更有效率和生命力。下一步,“织网工程”将重点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16/0428/260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