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公益园区榜样公益 “卖面自救”为何温暖了一座城

“卖面自救”为何温暖了一座城

今年3月底,患乳腺癌的三门峡市民高亚慧需要化疗。此时,她的小面馆才刚开业不到一月,欠了一屁股账。痛哭后,夫妻俩是长久的沉默。好在,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爱!高亚慧拒绝捐款,众多三门峡市民争相去她的面馆吃面。有的吃一碗面,留下100元、200元就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活动,在这座城市正燃烧起来……

“排队吃面”于公众并不新鲜,2013年,郑州“那碗感动全城的面”早已让人闻到了爱心的味道,其他如“全城行动”的例子也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即便如此,三门峡“排队吃面”的民间自发行为,依然让人生发出无限感慨,内心依然有着莫名的感动。推己及人,感动源于对偏见的矫正,也源于对恐惧的消解。同时,无论是基于对现实的评判,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每个人在细微的触动之后,有了更为自信而乐观的展望。

见多了网络式的众筹和求救,自然对“余款不退”的现象也见怪不怪。小众化的“善款安全门”事件,对于大众化的爱心带来了伤害。然而,底层之善依旧存在,并形成了交互式的传导与感染。一方面,处于困境中的患癌者,并没有“以苦相求同情”,将患癌的苦难作为向别人索取的资源,而是拒绝捐款靠自食其力,这样的个人品质足以获得点赞。诚然,每个处于困境中的人,都有向外界求助的权利,不过这种权利也不应被滥用,否则就会形成透支性的伤害。

因而,寻找一个台阶或者载体,让这种求助不再变得赤裸裸,也没有“道德胁迫”的影子,是个体应有的基本考量,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求助并不是示弱,甚至没有底线和规则意识,虑及公众的感受,同样是处于困境中的人应当保有的基本操守。当然,仅有“卖面自救”的表达,若没有“排队吃面”的外界回应,那么“温暖一座城”的佳话就不会成立,民间爱心也不会得到传递。有召唤,有呼应,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一碗面的爱心,既虑及了当事人的体面,又让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参与,没有捆绑式的软强制,一切都如此的和谐与自然,这样的画面想想都让人有些陶醉。在把向别人求助视为天经地义,而对其不加限制消费的大背景下,面馆的主人依然固守着防线,而不轻易去动用自己的求助权,这何尝不是对社会道德的呵护,何尝不是一种最本真品质的彰显?不让别人的捐助成为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也不让施以援手者有某种不适,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其实是当下社会,从个体到公益组织,再到民间都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索取与表达,都需要一个更高级的平台,一个更舒适的台阶,一个更合理的载体,一种更和谐的方式。

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排队吃面”依然有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依然有值得效仿和复制的价值内涵。我们不反对个人求助,也鼓励民间爱心的良性发展,但更希望这种表达与实现,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可持续性,是可以互相感染和传递的形式升华,而不是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强调,一种纯道德式的说教。若非如此,就必然会不断透支社会道德的基础,让其变得越来越空洞与贫乏。让爱心更有品质地表达,其实是社会道德构建中的新课题。很显然,“排队吃面”的温情互动,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来源:http://welfare.swchina.org/model/2016/0426/25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