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孤独的精灵 社工介入假性孤独症患者的过程

孤独的精灵 社工介入假性孤独症患者的过程

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驻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家庭部部长 李木兰

有这样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聪明伶俐,却被所有人误解为无能,他渴望理解与爱,却因幼儿园同学老师的差别对待而被劝休学。他在所有人认为他异样,认为他有孤独症的标签中沉默了2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他却过早的品味了孤独。

一、全世界与我无关

L是幼儿园大班一个6岁的小男孩,广西人,有一个4岁大的弟弟和一个3个月大的妹妹,爸爸经营广告牌档口生意,平时工作较忙,妈妈主要照顾弟弟妹妹。爷爷奶奶都在身边,姑姑和叔叔一家也都住的很近,经常来往。近两年来,L在家里很少与弟弟姐姐一起玩,在家里除了爸爸,谁也不理会。他寒暑假整天在家玩电脑游戏,爸爸忙于经营广告牌的档口,很少有时间陪他,他除了玩游戏之外就是呆呆的看着爸爸工作。

L在学校大小便不能自理,从中班开始在幼儿园就不与同学玩耍。L也因为在学校总是被同学笑话,不喜欢上学,每天早上去学校都会大哭大闹。幼儿园老师都知道他的情况,也因为L表现出同年孩子少有的“沉默”,家人也感受到孩子的异常,一度以为孩子有孤独症,也将其送到医院做过智力测验,孩子的智力处于正常范围,但学校老师却认为L的情况很难跟上学校的进度,建议其休学,并建议家长带其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

家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首先来到家综求助,希望社工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到孩子,如真的是孤独症,也好及时带他治疗。

二、我们的约会-社工介入

(一)不和你说话

第一次见到L,社工尝试与其接触,问到一些日常问题,发现L始终目光注视一处,不能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也未能与弟弟一起参与游戏。社工多次尝试用玩具与其交流,他均不应答,也未给予眼神回应。家人表示,他在家里也是一副沉默的样子,眼睛空洞无神。此次跟进,至始至终L都是眼睛直视前方,即使期间奶奶和婶婶离开了半小时,陌生的环境,亲人的短暂离开,他也并未表现出抗拒。

第二次与L接触,社工仍旧尝试着与他一起玩、建立关系。一回生两回熟,即使L仍未回应社工一个眼神,但这一次他愿意去摆弄积木了。当社工尝试着问他关于积木的一个问题时,他也会回答了两个词语,他终于开口说话了。社工为案主的一点点小回应而兴奋,并把社工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L的家长,并邀请爸爸带着L一起过来。在此之前,因为奶奶表示案主与父亲的交往是正常的,社工需要观察父子互动的情况,以初步评估排除是否孤独症。 

后来再接触L的时候,社工有了更多的信心。知道他与爸爸亲近,于是问了一些他与爸爸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L与社工已经偶有对视。社工拿来绘本《我爸爸》,一边分享一边询问案主他的爸爸是否也像绘本中的爸爸一样有很多特长很多兴趣爱好。可能关于爸爸的话题能够引起案主的兴趣,第三次接触,他与社工分享了很多他与爸爸之间的故事。通过他的描述,社工看出他对爸爸是非常依赖的,而口头上他也只愿意说喜欢爸爸,对其他家人无特殊感觉。这一次,关于爸爸以及学校大小便无法自理的事情他都分享了很多。社工与L已经建立初步信任关系。L离开时还非常不舍的冲社工挥手道别。

(二)偏爱爸爸

L4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档口走丢了,当时与妈妈一起,他突然想上厕所,自己跑出去找厕所。后来,离开了母亲的视线,后来走了很远,被警察叔叔发现,最后是爸爸在警察局将其带回家。之后家里陆陆续续添了弟弟妹妹,其他家人对他的关注更少了,他的世界里,从此只有爸爸。不上学的时候除了玩电脑游戏之外就默默地在一旁看着爸爸工作。没有爸爸在一旁,他甚至不愿意去很多小朋友喜欢的游乐场玩。家里除了爸爸外,其他家人叫唤他均无回应。他不会向任何人表达他的喜好,只是偶尔妈妈、弟弟弄坏了他放物品的顺序时,他才会大哭大闹,其他时候基本不见他说话。他执著地只与爸爸睡,即使爸爸工作很忙,他也会等他忙完一起入睡,第二天醒来发现爸爸不在身边了会伤心。他说爸爸会哄他入睡,会为他唱歌。他喜欢绘本《我爸爸》,并通过这绘本告诉了社工很多很多小秘密。他眼里的爸爸有很多优点,说起爸爸,他多了很多很多话。他清楚的记得与社工的约定“回去后告诉爸爸他爱爸爸”,并在与下次面谈主动分享。而其余的家人因此常常会充满挫败感,如此循环的,对他的关注也自然更少了。

(三)逃离幼儿园

L反映学校老师很凶,不允许上课期间上厕所,除非很急,不然都得憋着。因为害怕也羞于在课堂上举手跟老师说明情况,儿童的生理自控能力也还在锻炼培养中,所以尿裤子是常有的事。又因为尿裤子被老师惩罚,在讲台上罚站,同学们也都笑话他。后来提起上学他就害怕,也不与同学一起玩,他表示自己在家里玩游戏看着爸爸工作比在学校好玩多了。并且从中班转到大班换了一个班主任,对新老师不适应。

(四)我不是孤独症

社工评估:

1.4岁时L走丢被送到警察局的事件对案主来说可能是一个创伤性事件,性格改变在此之后是合理的,不符合孤独症起病于三岁前的条件。

2.L不是与所有人情感隔离,他的世界里还有爸爸,与社工沟通也是正常的。

3.案主才6岁,家里又有了弟弟妹妹,而弟妹需要更多的生活照顾,因此作为老大的L被容易被其他家人忽略。创伤性事件引发的对其他家人的不信任也造成了他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不好的恶性循环。

4.幼儿园课堂规则严厉,不允许课堂上厕所,因为尿裤子事件被同学老师耻笑而逃避不想上学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以上评估,社工确定案主并非是孤独症,而是一系列的事件及缺乏家人的关注导致出现种种不愿意沟通、无情感交流等疑似孤独症状。社工表示希望家人能够看到案主的真切需要和社工一起努力让案主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社工在跟进过程中也及时向家人反馈了跟进情况,让其更多了解L的想法。这一次,两年来这么多的无法解释和异常在他们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五)我不想沉默了

再后来几次过来中心时,家人都表示说起前来中心玩案主都开心的不得了。在家里也还提起社工。慢慢的,案主从最开始的不愿说话到愿意与社工两人玩游戏到能够和其他两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桌游,一点点在进步。

有一次案主在中心玩,碰到他中班的同班同学,H同学主动与案主打招呼,案主显得有些害羞,没有口头回应他的同学。后来,同学当着案主的面向社工透露L经常在学校尿裤子,总被老师罚站,总是自己一个人,都不知道他是不是不会说话。案主明显感受到羞耻,有点要离开现场的意思,社工及时向同学解释之所以尿裤子是因为不合理的班规,说明缘由,并表示L很聪明,他玩愤怒的小鸟很厉害。由于社工的这一番解释,案主投来了感激的眼神,之后案主也愿意借了玩具和那位同学一起玩,期间五子棋连输了几局表示不想玩了,眼泪哗哗的流。社工耐心陪伴并再三鼓励,让他多尝试,鼓励过后他真的赢了一次。

或许类似这样的特殊事件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会被认为无能,包括他最亲的人,他会遭遇嘲笑,譬如同学老师。即使现在打开心结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挫败,擦干眼泪,学会应对才是最为重要的。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慢慢在学会如何应对这些特殊事件,对社工也并不会因为信任而过多依赖。案主的爷爷经常会带着案主来中心玩,每次都会把小朋友的情况及时当面反馈给其他家人。案主开朗了很多,碰到与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会主动介绍自己和弟弟给小朋友认识,也会主动向社工问好。家人也向社工反映,案主在家里也有变化了,会和家里其他的小朋友玩,也会搭理人了,只是说起读书,他还是不太愿意。

(六)欢迎来我家做客

社工约了L的爸爸上门探访。来到他家门口时,案主松开爸爸牵着的手跑向社工出门迎接。社工与案主的家人(爸爸妈妈奶奶婶婶)一起面谈。案主显得非常懂事,礼貌的问好并端上茶水。社工在面谈过程中观察到,案主能够自如地与家人聊天,并且在婶婶的音乐伴奏声中带着弟弟一起为社工表演小苹果舞蹈,还邀请邻居的小朋友一起过来玩。案主妈妈表示,看到L的这些改变非常开心,两年来不曾看到他活泼可爱的模样了,基于之前在幼儿园的阴影,想为L换一个环境,考虑下个月让他回老家广西上学。由奶奶带到乡下去读书,案主是乐意的,就连弟弟也想要和哥哥一起回去读书。不得不说,案主产生变化后与弟妹的感情深厚了许多。结案的最后一次跟进,除了巩固前期的成效外,计划与案主的家人就案主的教育达成共识,向家人澄清社工在案主身上关注到的,并希望家长能够更多的关注他,给予案主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三、爱的寄语

L小朋友是一个被家长疑似为孤独症、在学校被老师贴标签为问题儿童的个案。社工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评估确定案主并非是孤独症。对此,社工充分运用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念,对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情,理解,终于打开了案主的话匣子并建立了信任关系。随着个案跟进深入跟进,社工获得了很多家人也不曾想到的一些信息,社工利用优势视角给予案主充分的鼓励,并联合家庭一起关注他的成长。案主改变了两年来与人相处的惯有模式,也打开了四岁时创伤性事件的一个心结,最后一次跟进,社工评估案主的社会功能恢复良好,社工观察及其家人反馈均有很大改观,个案取得阶段性成效。

其实刚接触L的时候,社工是非常忐忑的,被家长描述为孤独症的小孩,社工能做什么工作是什么呢?社工心里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接触了两次,案主全程不会与人进行眼神交流,直到他偶然应答了社工积木上的图案表示什么的问题,再到后来他信任的告诉社工他的小秘密,社工终于可以断定,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样可爱的6岁小男孩。兴奋于这样的事实,但内心又有无限的悲凉,为案主两年来被贴的错误标签惋惜和悲哀。

4岁走丢的事件对于案主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创伤,他会因为这样的经历而没有安全感,而他认为将他弄丢的妈妈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找他,而最后去接他的是爸爸。后来又陆续的有了弟弟和妹妹,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而作为主要照顾者的妈妈更多的要照看弟弟妹妹,而除了爸爸以外的其他家人也因为其他表兄妹或弟弟妹妹表现更出色而经常忽略他,很平常的一句小孩子互相比较的话其实给了他非常大的挫败感。家里的大人或者小孩因为他的反常表现一直对他贴有标签,认为他笨,什么都不会。他内向胆小的性格在学校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如此有爱心耐心的关注到他的需要,因此造成了幼儿园阶段的适应不良。他因为害怕而不敢向老师报告课间上厕所,因为不敢而尿裤子,尿了裤子又会被老师当众批评罚站,同学取笑,没有人鼓励他要勇敢的站起来打报告,因而如此恶性循环。以致于去学校上学被他定义为一个负性事件,只要与此相联系,就会有不愉快的体验。

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两大接触最频繁的系统(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到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只能选择以极度退缩的方式来自我防御,在他的小世界里,只有爸爸是值得信任的,也只有爸爸最疼他。而所有这些用以自我保护的行为,又被家人和老师赋予了一层特殊意义——以为他患有孤独症。他就这样背着沉重的标签,继续以外人看起来“怪异”的行事模式远远地观望这个世界,仿佛一切与他并无关联。而这一切被社工读懂后,案主是感受到被理解的,他感受到来自社工的“特殊关注”,来自外界的善意,于是他一股脑将最真实的自己倾倒出来,重新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联系起来。

跟进这个个案确实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爱里长大的孩子都有相似的幸福,没被关注的孩子却各有各的不幸,而童年的阴影无疑会极大的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人生。希望这个可爱的6岁小男孩未来能够在爱中成长,能够被这世界温柔地对待。

四、督导评语

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表象问题都离不开家庭,社工秉持“去标签”原则,让案主真切感受得到爱与关注,更调动了家庭,让家庭每个成员都一同来关注案主的成长,使案主发生如此“神奇”的改变。该案例的成效,有赖于社工全面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与耐心的引导,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儿童个案服务案例。

督导:黎顺填,社会工作本科,广州市第五届督导人才培训(研修)班毕业学员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6/0408/25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