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亲子小组中的应用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亲子小组中的应用
一、小组背景
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主要服务于海沧区新阳街道下辖四个社区,通过“协力成长,社工同行”家庭入户探访个案服务活动,社工发现霞阳社区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亲子教育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孩子性格内向并且不愿意表达自己;对社区周边环境不熟悉,周末生活局限于家里;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依赖电脑及游戏。他们都提出一个期待,希望能够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为鼓励霞阳城市流动人口亲子家庭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搭建同伴交友的邻里互助平台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及困惑,厦门希望社工特别组织开展“亲子趴趴走”社区融入支持小组。
二、理论应用
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
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干预策略,社工认为,在小组中要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解决城市流动人口亲职教育压力,不仅仅应致力于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建设一个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来分享及学习彼此的家庭育儿经验。小组期待以社区某一地理坐标的居住地亲子家庭,从融合角度通过6次小组活动带领组员认识社区周边公共空间,让组员互相认识并增进彼此的感情,在社工退出服务后实现组员的互助及自我服务。
三、服务计划
小组主题及性质:“亲子趴趴走”社区融入支持小组,小组性质是互助、教育型小组。
小组目标:协助亲子家庭体验新的周末生活方式,缓解亲职压力;认识并熟悉霞阳社区、新阳街道及海沧的公共空间,提升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增进霞阳流动人口群体亲子感情,建立同伴群体及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对象:5对霞阳社区城市流动人口亲子家庭(孩子年龄9-12岁)。
小组招募方式:社工家庭探访人员筛选、电话邀约、活动宣传。
小组过程
第一节主题活动:“友”你同行
围绕让组员相互认识熟悉,拟定小组规范,初步形成小组的目标,社工首先作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小组的期待、活动内容及活动时间。第一次见面,组员互相比较局促,社工通过“抓抓虫”热身游戏来活跃小组活动气氛,接下来引导组员间的自我介绍及互相认识,通过反向传递气球游戏协助组员快速加深了解和认识。由于2个孩子较为内向,出现了沉默组员,对社工的引导技巧提出挑战,但是组员能够形成默契通过鼓掌来带动参与。在小组契约制定环节,组员共同围在一起,社工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完成了小组应当遵守的规则,如完成小组家庭作业,不迟到,互帮互助等。
第二节主题活动:行在“闽”乡
以厦门本土的闽南文化为切入点,带领组员前往海沧市民公园参观菊花展,巩固组员的彼此认识,提升小组动力。邀请迟到的组员践行小组契约表演节目,打乱组员间的位置,通过“抓抓虫”游戏的肢体互动来降低组员间的陌生感。社工简要介绍菊花展“三羊开泰”“闽南送王船”“美丽厦门”“白鹭朝阳”中呈现的闽南、生肖、生态文化等。社工感到组员间互动在名字称呼上遭遇的尴尬,建议在小组内男士以叔叔称呼,女士则以阿姨称呼,在称呼上拉近组员间的距离,并与组员共同回顾了上节小组活动内容,以提问和小组家庭作业感受分享的方式了解组员在上一节小组中的收获、感受。
第三节主题活动:轻“羽”飞扬
充分运用居住地周围公共空间以羽毛球体育运动提高亲子之间的互动,提高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意愿。羽毛球比赛为自由活动环节,社工也趁此期间了解组员对近期小组活动开展的建议。社工以教组员学“爱的鼓励”拍掌来进入小组状态,进一步营造了活跃的小组氛围。通过“小蝌蚪找妈妈”孩子蒙眼睛认领自的父母的肢体触摸增加亲子互动,以“两人三足”比赛来考验亲子协调合作的默契,通过各个环节游戏的设定让亲子体会不一样的周末时光,收获快乐。邀请优秀的家庭作业组员为大家分享上次活动的感受及体会,促进组员间的互相交流,为内向的组员提供自我表达的平台。
第四节主题活动:玩“社”社区
增进组员群体彼此感情,强化小组凝聚力。通过“丢手绢”你追我跑的游戏不仅仅很好地活跃了小组气氛,而且也成功把沉默型、游离型组员拉入积极参与小组的互动。弱化亲子间的互动,将组员按照成人、儿童进行分组,用废报纸制作无敌风火轮并进行比赛,加强同伴群体之间的互动。在“无敌风火轮”比赛的多次中断中,儿童团体之间出现了冲突和分歧,在社工抛出的“共同协商”原则下基本上完成了意见的统一。
第五次主题活动:“图”在行走
初步建立同伴自助互助支持网络,社工退出小组活动的主导者角色。石室禅院组织爬山活动,与同工、组员进行协商,组员实现自我组织活动的开展,由同工协助小组活动的开展,主持社工逐渐减少对小组活动的引导。成人在爬山中互相聊天分享经验,儿童在玩耍中实现了同伴交友,内向孩子在性格活泼孩子的带动下会更放开自己来投入小组活动,初步实现了成人团体、儿童团体群体系统的相互支持。
第六次主题活动:乐“融”共享
总结与巩固小组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实现组员的互助及自我服务。推荐组员轮流担当小组引导者组织“抢凳子”游戏的开展,不仅仅可以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尝试让组员扮演活动主持者角色。在欢声笑语中采取观看小组活动花絮视频,一起与组员共同回顾五次活动以来的点点滴滴。社工告知小组即将结束,与组员处理好离别情绪。邀请组员以纸条形式来写下自己对小组活动的感受,引导组员建立微信群,在小组结束后可以自我组织活动。
活动总结评估
社工角色
小组经历初期发展阶段——中期转折阶段——成熟结束阶段,由于社工对小组的热情投入提升了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形成小组后,小组之间成员的联接关系逐渐加强,因此在中期社工邀请其他组员协助活动,自己退出小组领导者角色,促进组员的自我成长,进一步提升了小组的凝聚力。
参加者态度、参与程度
大部分组员能够按时参加活动,但是个别组员出现经常迟到现象,这与小组活动场地的不固定性分不开。从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海沧市民公园、霞阳小学附近空地、长庚医院门诊楼空地、石室禅院,再最后一次活动回到了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个别组员孩子比较内向,在组员胆怯,沉默,不敢表现自己时,组员之间能够以掌声来进行鼓励,并且进行耐心的引导。社工通过游戏互动带领组员进行快乐互动,也进一步增加了组员参与的意愿。
参加者回应及意见
社工通过向参加者发放小组活动参加者反馈表、个别访谈、组员分享及小组家庭作业来收集组员的感受及建议。以组员L六节小组活动意见为例:1.社工服务很不错,很有耐心,谢谢!2.社工同志提前提醒家长参加活动,很不错!3.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希望社工多给她机会,大家多给她鼓励。4.让孩子自己动手,一起活动,不错。5.让孩子在爬山互相交流,不错!6.活动已经结束了,很怀念大家在一起的日子,谢谢社工给大家提供的平台。
小组组员活动感受
专业反思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亲子小组的干预重点融合了问题的解决、需求的满足以及环境的改变。在问题的解决上主要体现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流动人口父母亲职教育的压力,提升亲子沟通能力,社工在最后一节活动通过亲子视频的回顾抛出了“小大人,大小孩”亲职教育相处方式的假设,和你的孩子做朋友,工作之余给孩子更多的陪伴等。在需求的满足上,通过社工服务满足服务群体的城市适应性服务,通过社工服务带领组员认识社区公共空间及信息平台,如认识服务于外来人口的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带领组员参观菊花展了解闽南本土文化,协助组员使用海沧图书馆电子图书阅览器等。在环境上的改变,利用居住地周边环境组织团体活动、羽毛球比赛、爬山等,提供同伴交友的平台,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增进同龄人群体的互动(父母之间,儿童之间),从而重构以居住地附近某一地理坐标周围的城市流动人口互助自我服务社会支持网络,立足于社工小组服务的正式支持网络来延生非正式支持网络来补充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体现邻里互助及互助自助。小组组员形成联接情感,也将成为彼此之间的“资源”,通过相互经验的分享及自我学习来促发自身对目前亲子困惑的思考并付诸行动及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
督导点评
小组以新阳街道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为单位,从系统视角为小组对象建立了互相关照的网络,社工着力发展和加强小组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关系、归属感及自助能力,在解决流动人口父母亲职教育的压力,提升亲子沟通能力的同时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受到了服务对象的肯定和支持。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是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的核心是团体成员对团体的信任程度与成员对自身行为的改变的意识;在本小组活动中,流动人口家庭子女通过小组学习了与家长和同辈友好相处默契配合的精神,家长通过小组活动改善了邻里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进行了家庭关系的重建,从而激发了家庭支持系统改变的内在动机,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下形成家庭正向成长的动力。但仍需在小组反思中注意归纳在“人在情景中的互动交流”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总结及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支持网络的延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单位: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投稿信息如下:
网址:www.swchina.org 注册网站会员,点击页面右侧“我要投稿”进行会员投稿。
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
电话:010-65000594
传真:010-65016220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6/0203/251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