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突发“家暴”——精神病患者家庭危机介入

突发“家暴”——精神病患者家庭危机介入

跟进社工: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 陈然

一、背景

服务对象,女,60岁,育有一子,一家三口同住。丈夫中风后右手完全失去功能,病退在家。儿子患有精神病,没有工作。服务对象曾经与儿子关系亲密,相处和睦。后来因儿子患病需要吃药,但其不愿吃药,因此服务对象咨询医生能否把药放在汤里,医生说可以后服务对象偷偷把药混合在汤里,但最终还是被儿子发现,由此儿子不满服务对象,双方关系开始恶化。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一般,且双方容易发生冲突。

自2013年6月份起,服务对象儿子的情绪越发难以控制,对服务对象整日恶言相向,甚至会出手推撞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越来越紧张,对儿子的情况既担心又害怕。近期服务对象儿子情绪起伏波动较大,脾气暴躁。突然有一日下午,服务对象儿子要服务对象离开家,并扬言如果服务对象不走就要把她赶出去,并动手推打服务对象,儿子的行为已完全失控,服务对象人身安全已无法保障。但服务对象身边并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平日的交往圈子较小,不知如何得到帮助,因此主动求助社会工作者。

 二、需求

1、服务对象对儿子情况担心害怕,情绪激动,需要及时得到安抚与疏导;

2、服务对象与丈夫人身安全无法保障,需要紧急危机介入;

3、服务对象需要链接资源,协助其解决送儿子送院。

 三、做法

1、情绪安抚,指导危机情况应对方法。

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服务对象多次哭泣,宣泄自己难过的情绪,社会工作者同理、倾听、陪伴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情绪渐渐平复,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也跟服务对象儿子谈过,服务对象儿子情绪暂时稳定。为预防突发情况出现,社会工作者指导服务对象做好预防措施,将需要看病的物品全部收在包里,同时将家里的危险物品类似刀具、火机等收起来,服务对象认真聆听社会工作者的意见。

2、情绪疏导,多方商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第二天服务对象来至家综时,其表示儿子又发狂,情绪激动,服务对象强烈告诉社会工作者一定要送儿子到医院,不然自己完全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了,而且丈夫还在家中,没有一起出来,服务对象担心他的安全。社会工作者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并与其丈夫取得联系,三方一同商议。最终确定了几项方案。社会工作者在征得服务对象与其丈夫同意后,与居委、公安民警等协商,签订协议,协助两老送儿子入院治疗。

3、及时跟进,实施方案

服务对象儿子入院后,因儿子对其恶语相向,情绪激动,服务对象对儿子非常害怕。社会工作者一直陪伴服务对象并疏导其紧张情绪,与服务对象约定,在服务对象儿子情绪稳定以前,社工会每两个星期陪同服务对象一同探望其儿子,一同查阅照顾精神病患者的资料,案主在社会工作者的陪伴下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建立联系,定期了解服务对象儿子的情况,在倾听服务对象宣泄对儿子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同理服务对象,但亦与服务对象进行对质,让服务对象理性看待儿子好的变化,将服务对象注意力对焦在儿子的治疗中,减少沉溺在负面的情绪中。

 四、成效

社会工作者从接案至今,协助服务对象送儿子入院,保障服务对象人身安全。服务对象已经从非常惊恐、激动状态恢复到以前稳定的生活状态,能够自如应付生活,服务对象无助感也得到了缓解。以前服务对象掌握的资源少,不知道如何处理发生的危机,经过社会工作者陪伴辅导,现在服务对象已经学到在发生类似危机的时候要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如何向民警、街道、社工和医院等资源方求助。经过学习,服务对象也由对精神病知识一无所知的状态,逐渐了解精神病表现、知道如何照顾精神病患者。

 五、点评

本个案是一个直接危机处理个案。总的来看,社工处理的解决目标、方案、过程以及效果还是肯定的。说明社工在危机介入服务个案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效是因为社工以服务对象为本。在社会的共识中,精神病患者是弱势群体,是需要关爱的对象,但又有多少人会为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者考虑?他们要承受的似乎更多——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人身安全、外界的眼光等等,在日复一日的照顾中,自己的生命也在被磨损、被伤害。在社会工作中,恰当专业的服务方式很重要,一颗理解的心同样重要。只有真正地为服务对象考虑,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才能通过专业的服务真正对服务对象有所帮助。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5/1116/244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