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北斗星”18位社工赴台湾访问学习后思考
“北斗星”18位社工赴台湾访问学习后思考
北斗星社工:陈月菲
社工中国网消息:继今年9月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出8名部门及项目主任到台湾地区参加“广东省社工机构总干事能力提升训练班(台湾)”后,近期“北斗星”再次派出了10名管理人员前往台湾学习。在为期七天的学习旅程中,两批共18名同工通过参访当地高等教育机构、法人财团基金会、社工协会等组织,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社会工作的人文氛围及发展过程,激发对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的思考,这些对我们未来践行社会服务的使命,将有良多的裨益。
一、学习旅程日记
在第一站参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的过程中,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张英阵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台湾地区由1935年以来,以政策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另外通过淘米社区灾后重建让我们看到学术理论对社区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接下来几天,我们参观了法人财团良显堂基金会、天主教晓明社会福利基金会、老五老基金会等民间组织。除进一步了解如何为在地居民提供合适的服务,我们还进一步窥见这些民间组如何通过服务的深耕,赢得民间慈善力量的支持,从而在财政和服务上,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1、造访台湾高校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带着对宝岛的想象和向往,我们来到第一站,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接触到第一位与我们交流的台湾人,张英阵老师。
张老师首先带我们游览暨大校园,大家都为一路上宁静且开放的校园氛围所沉醉。走进社工系,我们发现有更多“开放”的空间,包括师生用作讨论交流的休息室,学术活动的成果展,关于社会工作发展之最新资讯、理念的宣传海报……学生在此处可以有许多独立的思考、自由地探讨。
再来,英阵老师为我们作《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的简报。张英阵老师除担任教学工作,亦兼任多个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领域的要职。回望中国内地,社工系老师也正朝着这方向装备自己和学系。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的经验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们有更多实践的平台。而学生们,亦非常需要这样的老师和学习环境。英阵老师分享到,如何提升企业持续资助的动机,关键在于参与。反思广州家综正尝试与企业以项目的形式合作,过程中除了让他们投入资金,同时可以增加员工乃至机构管理层身体力行的机会,切实感受到社会服务带来改变的魅力;“贫穷”是从古到今社会福利的重要课题,它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地位、意识能力等。张老师介绍到的由中华储蓄互助协会发起的平民银行计划,也让我们耳目一新。摆脱过去输血式的救济观念,银行与困难家庭及有关人士一起寻找资产积累方案。这种“授人以渔”的工作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提炼,并应用于社工服务当中。
2、与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相关的领域服务情况
(1)良显堂社会福利基金会
“寺庙只是一种信仰,让人心灵有寄托而已。如果一直停留在盖庙,那也很可惜……”陈绸阿嬤对改善社会的决心与行动,是最能打动人的,超越文字、超越信仰。也因为有这样一位创始人,良显堂的社工和志工们克服与学校主流价值观冲突、地理位置偏远等种种客观困难,将青少年服务办得愈完善。
首先,我们参观了陈绸少年家园,主要为有特殊照顾或教养需求的少年而设,生活环境舒适且设施齐全。重点是服务对象比例仅限安置30位——这是在中国内地难以想象和实现的社会服务资源投入和产出比例。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为主,也令他们在服务设计上有更多的自由。加上当地人对慈善的慷慨,和充满信任的捐赠环境,像这样的项目是遍地开花。这让我们对机构资金来源,及其对践行服务理念和策略的影响,作出一番深入的思考。
在中心主任和督导的简报里,“资本家”——家庭与儿童增权服务方案、儿童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等,都对我们眼下开展家庭领域服务有良性的启发意义。
(2)晓明社会福利基金会
踏进晓明基金会的圣爱山庄,映入眼帘的为长者设计之装潢布置、疗愈花园,从硬件上的配置,已令人感受到服务提供者的心思。山庄负责人首先向我们介绍“圣爱快乐学堂”的课程内容,既照顾到老友记的身心社灵,又富有趣味性。看见个个“学生”如花笑颜,和精心制作的成果展,难怪这里出席率甚高,还有不少的长者在轮候“学位”。这些对于我们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只单纯遵从硬件投入的指引,颇有参考价值。
此外,负责人还提到一些值得学习的倡导、推广方法。例如,以下的一些方法,可以提升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认同,如拍摄日常工作视频,放在公众平台播放,让大众了解其工作的专业性,继而收获尊重;又如,将每年长者较为集中关注的咨询记录汇成小册子,派发等;垃圾分类处,不仅是几个不用颜色的筒子,上面还绘有山庄常会出现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引,以便大家辨识。可见,同样的制度、方案,若能从使用者出发,落到实处考虑操作,效果将会大大不同。
(3)老五老基金会
“老五老,越老活越好,old yes!”想不到长者服务的机构,也能这么有活力!通过“老本、老居、老友、老伴、老身”服务计划,让老友记和家人动起来。回想我们的服务,往往选择自认为对长辈好的方式做被动式的照顾,却忘了问被照顾者的期待方式为何?结果在照顾或服务中受挫。其实不是方式错误,而是需要改变思考角度。当我们采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去思考,相信人的价值和会自觉地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对照顾者及被照顾者双方都是会加分的。
老五老基金会从社区照顾的理念出发,为不同类型的长者提供从个人到家庭的多方面照顾。那么问题来了,面对长者及其家庭的多元需求,绝不可能是单一专业的工作员可以应付。所以老五老有一支由300多号人组成的跨专业团队。“使能、尊重、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是他们经过多年磨合所得到的宝贵感悟。于社工机构而言,对内对外常会与不同专业的人士协作,目的同样是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我们应该学着扮演好资源链接者、中介者等角色,懂得借用别人的脑袋也是智慧。
(4)台中市志愿服务推广中心
台中市志愿服务推广中心是由朝阳科技大学从2003年承办设立,在台中市政府社会局的指导下成为政府与志愿服务运用单位、各机构组织与志工间的桥梁。其中,台中市志工媒合平台是一大亮点。民众可依照服务类型、可服务时段等需求进行媒合,再由志愿服务运用单位联系民众。以便捷的线上平台,将志工供需透明化,吸引大众参与到线下的志愿服务。同时也建立了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力资源库。
除志愿服务网络构建、服务规划与执行外,值得学习的还有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台中志愿中心与政府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半年度评鉴,政府能了解志愿服务的阶段性成效,并提出下一阶段改善的指导意见;二是在年初政府联合,中心代表能通过列席旁听,了解政府各部门本年度的工作规划,以据此设计相应的志工岗位和服务活动;三是不定期(临时)的活动联系。台中志愿中心的刊物里,均有各政府部门的主管级人士撰文,亦可见其对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视和支持。
3、其他社会服务领域的情况
(1)社区营造
921震灾后,谁都没想到桃米社区这受灾极为严重的村落,竟能转型为靠生态资源为生,靠的就是“社区营造”的好法子。
这次为我们作简报的钟云暖理事长,她给人热情亲切且有生命力的感觉,如她的名字带来温暖的气息。钟理事长介绍到“生态环境绿色素,生产过程无毒素,桃米社区零碳素”的发展理念,正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渴求。这样一片世外桃源,绝不仅依赖是个人或权威的力量,而是来自每位村民对生态保育的实际行动,盘活在地资源,营造而来。
同时,桃米链接外部力量的师资等资源支持,将村民培训成当地的导赏员,及发展一系列生态旅游产业链,让其能自给自足。这举措有助于重塑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间的友好关系,也解决了往时只剩老弱病残留在社区里的尴尬局面,避免了由此衍生的许多问题。
(2)社会企业
今次就有机会来到伊甸基金会,了解他们的烘培咖啡屋之运作模式。它是台湾早期取得许可证的庇护工场,就业者是年满15岁经职业辅导评量通过,有工作意愿但工作能力不足的身心障碍者。负责人作整体介绍后,问了我们一句,“你们会买吗?”——这带出了很重要的理念,东西要先让自己有意愿买,才能说服别人。而且伊甸产品的价格始终与市场持平,绝不靠打悲情牌来推销自己。这使得伊甸每年的销售额都在稳步上升,且有不少是“回头客”和自己的员工。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公益不同于一次性的慈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可持续的参与,不论是对工作员自身、服务对象,还是社会大众而言。
伊甸的万芳启能中心,它希望身心障碍朋友籍由不断接触艺术的机会,激发无限潜能。走进工作室,我们看到画着克服着旁人难以想象的障碍,描绘着内心看得见的美丽。我们眼前欣赏的不仅是画作,更是残康人士和社工、志工一起创作出的精彩生命。伊甸也尝试发挥这些艺术品的最大效益,将其制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生活用品等,推广营销,让更多的人在现实中接触到它们、受它们所感动。诚如一位负责人所言,社会企业最终效益的测量,应该是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方面成效的评鉴,加起来才是总的效益。
4、台湾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发展协会
郑杰榆老师和邱英哲老师首先分别介绍了领导力协会的背景和发展现状,之后便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热烈交流。其中,“教练式的训练”这一主题分享,让在场的机构管理人员都受用不少。面对新同事或资深同事,随着需专业介入程度和负起责任程度的不同,应因材施教才能起到最佳的引导效果;接着,我们从原因、社会服务背景和社会信任度等角度,探讨了NPO收入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区别、影响。 现场还邀请到台北基督教女青年会的负责人作分享简报。首先对YWCM的57年来服务历史和经历的社会变迁进行简介,一步一足迹印证着团队每份的汗水与坚持,每份的不容易。回想起我们北斗星的愿景,是成为社工机构的百年老店。这一刻有了很深的感悟,这不仅是时间和机构寿命的问题,更关键是我们是否能与时俱进,做此时此地社会所需要的服务,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相信我们每一位成员曾经付出的努力,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后代,我们的社会。
二、感悟与展望
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处于起步不久且急速发展的阶段,而台湾过去数十年的经验理应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实地参观交流期间,我产生了不少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启发,而如下两点是我本次回程时,对整个台湾之旅感悟最深刻的部分:
1、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台湾,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服务机构,跨部门合作和跨专业团队协作都是平常的事情。例如在立法的部分,除了专业的法律人士外,还会邀请行业内资深的专家或实务工作者作为顾问参与其中。任何一种专业都是有其适用的范围,而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是复杂多样的,这样能使得相关法案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样地,我认为国内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保障体系,也应该让不同专业的人才和资源用得其所,集百家之所长,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当然,也应该从社工服务开始做起!
2、获取社会信任
台湾民众对慈善捐助的慷慨热情,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对比两岸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们这次探讨的原因角度主要是社会信任度。例如,一是发生郭某某事件后,民众对募捐的信心跌至冰点;二是透明度不足,一般捐赠者都希望知道款项去了哪里,帮助了哪些人,但目前已建立财务报表公开制度和高效透明的救助信息发布机制之机构并不多;三是业界服务质素参差不齐,难以令人信服。
据郑杰榆老师所说,台湾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之所以有今天良好的募捐环境,他向我们介绍了两方面的改变原因。一是“联合劝募”发起的民众捐款活动。它较为理想地为“透明度”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二是须增强机构(社工)的胜任力。只有提升服务质量,用成效说话,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乐意支持机构去做符合其使命和愿景的服务。大部分内地机构现行主要的财政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用自我造血取得的经费当然能换来更大的工作自由度,但这是双刃剑,只待我们具备足够的胜任力,“自由”才有意义。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亦需懂得推销自己和服务品牌,让大众正面地了解社工服务,争取更多来自自下而上改变的可能性。
3、社工的理财之道
在某些人眼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人应该像修道者一般不食人间烟火,安贫乐道。但“助人自助”其实也应是“渡人自渡”的过程,当自己有能力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更游刃有余地帮助他人。然而据多项调研显示,大多数公益人的薪酬处于社会人均收入偏低的水平。此行遇上的郑杰榆老师便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路——社工十分需要学会理财。这里除了提到一般的储蓄、保险概念,还提到我们应该好好增值自己。例如,众所周知服务主管、督导的待遇,多是会比一线社工要高。那大家有没尝试装备自己?即使有同工是只希望做一线的工作,那有没想过积累和梳理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培训课程?在大家抱团“哭穷”的时候,也需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去争取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或为自己的人生作完善的规划。而不是在遭遇困境或危机,变成弱势群体等待救助时,才后悔当初不懂未雨绸缪。
为开拓管理人员的视野,北斗星对同工的学习培训投入丰富的资源。本次参访,18位同工实地深入了解该地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情况,从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到服务推行,结合自己所在的项目进行深层的思考, 收获颇丰。北斗星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服务质量,积极为行业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5/1028/24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