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理念、目标和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理念、目标和策略

社会救助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发展性救助,最典型的做法是在社区平台建立服务传递体系;第二是预防性救助,即基于社会风险防范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灾害预防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等;第三是补救性救助,主要是指保生存的救助。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效能看,比较理想的比例是预防性和发展性措施占80%,补救性措施占20%。而从我国的现实看,社会救助实践与这个理想比例相去甚远。

基于2014年5月正式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政策倡导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提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标志着立法倡导成效显著。未来在制度规划方面,社会工作的倡导重点是水平推动和垂直推进。

所谓水平推动,即强调跨部门的合作。除民政部门的核心作用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这些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还很模糊,宣传工作和知识普及工作有待加强。所谓垂直推进,是指地方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工作应主动开展基础调研工作,为地方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并在类似相关行动中展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让地方和基层能够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并承认和接纳社会工作。

政策执行

2014年3月,民政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工作会议。追溯历史上社会工作在救贫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最有优势介入的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和“救急难”工作。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和《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两份重要文件相继颁布,强调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规范申请、受理、审核、评议、审批、公示等关键环节,实行科学的动态管理,探索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这些新机构的属性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应规定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省级机构应考虑聘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此外,市、区、街道三级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也可以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委托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承担具体的入户调查工作,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

在开展“救急难”工作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其基层工作的优势,通过社区平台和机构平台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及时发现陷入困境和危机中的高危家庭和个人,及时上报,寻求政府的救助,缓解其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及时开展个案管理服务,组建由医生、律师、警察参与的跨专业团队,通过预估、计划,整合与链接资源,综合解决家庭和个人的复合型问题。

直接服务

直接服务,即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策略、理念、目标和焦点,发挥社区居委会和专业社工机构两个服务传递平台的功能,为救助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服务策略方面,强调由补救逐步转向预防和发展。即在充分认识社会救助制度补救性功能的同时,积极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预防性功能。如针对一般救助对象的服务中,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帮助低保对象恢复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能力,帮助其建立互助网络,增强能力,促进其自立,以应对传统救助工作仅暂时缓解经济压力导致的“治标不治本”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可预防救助对象依赖心理的产生,同时鼓励低保对象自食其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针对特困群体的分类救助中,社会工作者不单单是帮助困难群体自力更生的支持者,更是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的支持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理性而清晰地分析出享受低保救助的老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的需求,充分协调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其克服困难,并摆脱对单向救济的依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可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相关部门及个人在前期做好预警和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此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因其工作性质的基层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低收入个体或群体,直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社会工作者依据工作经验和相关专业理论能够及早预测可能引发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让相关行政部门提早预警,做好准备,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救助工作。

在服务理念、目标和焦点方面,强调由需求为本转向资产为本。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强调社会救助对象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与技术,强调个人的优势及资产,而不是聚焦于其本身的不足与问题。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越来越强调贫困者的增权(个人自信心提升,平等对话以及群体利益的争取),强调提升贫困者能力(包括抗击风险的能力建设)。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又强调个人动机的提升、信任关系和互助网络的建立,以及社会契约下的跨代、跨界别的合作等。而针对不同对象,服务聚焦点也有所不同:以儿童为对象的服务,强调平等教育,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以成年人为对象的就业辅导,聚焦于推动互助合作,提高自助能力等。

间接服务

间接服务,即加强面向乡镇(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和能力建设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效果。

社会救助是国家的责任,而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成效体现在基层。就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而言,社会救助运行过程对服务的要求非常迫切,服务的专业性也有待加强。在这方面,专业的社会工作可以在价值理念、理论模式、实务技巧及救助效果等方面,为社会救助服务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并能使社会救助制度更有实效。因此,加强面向乡镇(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和能力建设工作,有助于社会救助工作效果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和能力建设方面,应突出以下几点:首先是认同和内化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救助对象,改善他们的生活,赢得他们的信任。其次是学习和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解释分析理论和实践理论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救助人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能力,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地区发展等实践理论分析和解释低保对象的特征、处境和需求,解决其遭遇的个人、家庭、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融合等问题。最后是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一个是过程技巧,即确立工作目标和阶段性成果,从接触服务对象、计划服务、实施干预到服务评估,形成科学和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保障工作质量;另一个是服务技巧,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技巧、活动带领技巧和组织动员技巧等。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5/1026/241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