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热点讨论 科班社工为何难以“野蛮生长”?

热点讨论 科班社工为何难以“野蛮生长”?

如果说志愿者是珠,社工就是线;如果说志愿者是线,社工就是针;社工和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互补共存。然而,记者调查中发现,社工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薪酬水平、归属感“三低”现象,高校社工专业已被亮黄牌。因此,不少高校社工科班人才不愿从事相关行业,行业也难留专业人才,从而导致不少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如何破解这一怪圈,成为近日大家聚焦的热点话题。

这是一个陌生职业?

只要够专业,就能走出一片天

填志愿是懵懂的选择

9月22日下午,记者在徐虹北路11号的二楼见到了穿白色棉质上衣的赵文蔷——人长得干净,笑起来特别真诚。导师和同事都叫她“小蔷”,她也这么介绍自己。

赵文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副总干事,2010年“科班社工系”毕业的专业社工。“上学时,我也不知道社工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选择社工专业是因为港剧看多了。”在小蔷的印象里,社工“特别温暖、富有爱心、特别漂亮”,这是她向往的形象。于是“社工专业”也成了小蔷填报大学时的第一志愿且唯一专业,理由特简单:“就是喜欢”。因为导师的关系,小蔷去了春晖社工师事务所实习,顺理成章地签约、考社工证。“就这样一晃就是五年。”

“当时,学社工专业的学生很少,一个班级也就39人。大家也都不太了解社工学具体学什么、社工具体做什么,社会上了解知道的也就更少了。”小蔷说,1997年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上海首批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即便是到了今天,社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仍旧是个陌生的职业。“我当年也迷茫过,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又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细化,小蔷对“社工”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社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要为购买方制定服务计划,联系案主进行情感和心理沟通,和案主的家人深入了解情况,和医院里的医护人员磨合,培训志愿者如何配合,要早早地介入案主的社交、心理、行为控制或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辅导、沟通,帮助案主尽快融入。”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现在一共有两名正式社工师,其他均为实习生或志愿者。小蔷主要负责品牌项目“临终关怀”。因此在为案主提供的服务上,非常细化。

“你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呢?”

“黑色。”

“那么假设你站在隧道里,你觉得那是什么颜色的呢?”

“黑色。”

“那么你出了隧道后,你会看到什么呢?”

“光明。”

小蔷的这种专业处理手法,教给案主处理情绪的方法和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社工个案处理的专业手法和技能。“我们不能急于去安抚案主的恐惧心理。”在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方面,社工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关注案者的内心,和医生和家属的着眼点不同。”小蔷说。

这样的例子,在小蔷5年的社工经历里很多。如今,在工作的实践中,小蔷对社工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不了解社工的人觉得,这个工作谁都能做,不一定非要去读这个专业。通过社会培训、考到资格就是社工了。但从专业角度看,没有专业学习的支持,提供服务时是不一样的。专业知识一定是做好社工的"装备"。合格的专业社工,光有爱是不够的。”

曾被怀疑,一年后得到认可

闸北临汾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嘉定区残联等都是春晖社工服务的服务购买方。小蔷说,这些项目全都是春晖通过“公益创投”获得的。“很多公益创投的项目周期是一年,但是经过合作后,大部分购买方都会主动和春晖续约,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购买方对春晖的专业认同。”小蔷对自己的专业服务信心满满,但她和她的团队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也被“怀疑过”。

小蔷说,刚开始磨合时,部分医生有顾虑,“社工会不会干扰到医生的正常工作? 会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 会不会给家属做一些不该承诺的承诺?”用小蔷的话说,这些都是来自购买方的“压力和挑战”。磨合三个月后,小蔷和她的团队用社工专业知识消除了医生们的“戒心”。“医院也有社工部,但满足不了病患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毕竟有岗位和编制的限制。”认可了小蔷团队的专业服务,加上春晖的品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春晖在一年项目结束后,又顺利续约了——春晖团队也在之前的病房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到了督导、培训以及研究等延伸服务。像这样认可社工价值的还有临汾医院,和春晖已有五年的紧密合作关系。

为何学生毕业后多半“流失”?

专业被亮黄牌,工作繁重薪酬偏低

社工专业里不少是调剂生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继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大学等本科院校也陆续开设相关专业。近几年,上海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高职高专院校也开始相关专业。

“还不太了解、当初是被调剂进来的。”这是更多社工专业大一新生的心声。来自黑龙江的石同学和陕西的朱同学,是刚迈入华东师范大学社工专业方向的大一新生。他们坦言,“虽是被调剂进来的,但是也非常看好这个冷门专业。”

已在大二下半学期从大专业分流至社会工作方向的大三生张磊,对社工有更多的“感觉”,“其实,我也是被调剂进来的。社会工作在内地毕竟还是处于发展期,其研究在相当多的领域内都是处于空白或者半空白的状态。”

华师大大三生张磊特别直率,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会继续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但是硕士毕业后会不会从事这一行业还是需要考虑,毕竟在找工作时面临的是衣食住行这样的现实问题。

张磊说,在华师大每年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有20多人,据他了解,多数学长学姐还是选择去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就职,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比例基本上在六分之一甚至更低。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薪酬待遇、工作条件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更何况社会工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广泛性的认可,薪资水平起点比较低,工作相对繁重,可能这就是学长们最后选择离开的原因吧。”

连续3年被列为预警专业

据上海市教委对外公布的2014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名单中,社会工作专业位列其中。青年报记者查询发现,这是该专业连续第3年被预警。据官方信息,上海是从2012年开始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预警专业在上海高校重复设置较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偏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偏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偏低。

上海市教委提出,对于列入预警的本科专业,相关高校要淘汰质量低下的专业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计划,甚至暂停招生。在青年报记者致电采访相关院系教授时,多数教授不愿意接受采访。

全班39名同学现仅3人坚守

“社会工作在发展,服务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受待遇和岗位的制约,大多数人还是离开了。”

春晖社工师事务所副总干事赵文蔷做社工的这5年里,送走了很多同行。“我们班级39人,现在只有3人仍在社工岗位上,很多人彻底地离开了这个职业。我们能理解同学们离开这个行业的苦衷。社工这个职业还不为人所了解和熟悉,虽然国家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社工教育、职称考试,但更多的人还是不清楚社工是什么。”小蔷觉得,“是否有编制”、“职业上升空间狭窄”、“收入偏低、不均”等问题都是造成专业社工人才流失的原因。

“最重要的还是待遇问题。坦白说,每天的工作压力特别大、特别忙碌。1个人最多的时侯要同时开展6个项目。而且,这个职业是对"人的服务"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因此,很多实习生、助理社工也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找到成就感或者自我肯定。”赵文蔷说。

“社工拿3000元的也有,拿8000元也有。”面对薪酬问题,小蔷觉得春晖很善待员工,“我们事务所薪水其实给得很OK,但是要拿到高薪也真的很辛苦。”

[专家访谈]

社工专业虽不热,但应是大学最好的专业

“被调剂”、“重新评估”、“再次选择”……那么,社会工作领域专业化发展中面临的尴尬问题来了:受过专业训练的毕业生多数并不从事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工作的又缺乏专业训练。面对这样的“周折”和“尴尬”,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东辉却认为“社会工作是大学中最好的专业”。

社工专业锻炼综合素质

顾东辉认为,当代中国已经逐渐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兼顾,社会工作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的功能。对于个人来说,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充满着正能量。

“对于社会工作与就业,相比于国际金融等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不热但是最好的专业。所谓的"热"就是第一志愿的报录比低,"好"则指进入某专业到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最大。”顾东辉认为,“做好社工项目,个人各方面的素质也能得到全面的锻炼。社会工作专业对综合素质提升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他指出,社工人员首先需“德”“才”兼备,社工需领悟社会工作的价值,关于“人”、“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需要遵守社会工作行为守则,对当事人、同事、机构、职业、社会都应该有道德责任;需要理解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明白保密与联络、责任与期望、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尊严和权利等。这是“德”。具备从事服务的个人素养、必须获得社工师资质、能够接受公众和专业团体的监管、同时需有扎实的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知识储备。这是“才”。德才兼备时,即使不从事社工,也可以为其他行业输送人才。在其他行业的岗位上也可以运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做好工作。

因此,专业不分高低或是否对口,只要有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都应该支持。顾东辉说,学生也是“案主”,从需求导向来看,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社会组织和高校加强互动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工是一种崇高的、有潜力、有挑战性的工作。”顾东辉主要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评估、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非营利组织管理、失业者社会福利、青少年服务、济贫政策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按照他从教访学的经验来看,“社会对于社工的需求一定是越来越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工的作用、价值、不可替代性会日渐凸现。”

“全国目前有70多所高职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科,31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104所大学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全国直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教师近千人,每年培养许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上海十几所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他强调,大学是专业社工人才的“储备源”,社会组织和高校要加强联系,资源互补,携手共进,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和高校多方协同发展的教育培训工作模式,对社会组织专兼职工作者进行实务培训,提高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

[延伸思考]

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吸引并留住社工人才?

推进建设孵化园为公益组织“造血”

今年,7384名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的新社工持证上岗,如新鲜血液般流入上海的134家专业社工机构中。但仍有社会组织负责人感叹,“社工供不应求,社会组织缺人。”那么沪上社会组织现状到底如何?应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科班人才到社会组织?为此青年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

社会组织大量流失社工人才,究其何因?在青年报记者的调查了解中发现,80%的民间社会组织坦言自己举步维艰,普遍认为政府部门对其支持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及精神表彰层面。

在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中,大部分来源有“会员会费”,“提供有偿服务”、“社会捐赠”,少部分来自“政府采购或政府拨款”、“项目收入”,极少数来源于“商业赞助”,大多社工不愿透露具体收入,社会组织不愿意透露收入来源,认为“太敏感”。有专业人士人士指出,社会组织因性质差异,经费来源也有不同。据了解,社会组织目前有传统社会组织(例如社会福利院)、内生型社工部(例如医院社工部)、政府委托性质社会组织(例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民间自主型社会组织等。因为各自“属性不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标准不一。

有民间组织创始人指出,因为社会组织的“基因”不同,招投标时的项目撰写能力、公关能力、社会资源等良莠不齐,很难获得相应的“项目标的”,即使忙碌奔波也徒劳无获。在青年报记者的走访中发现,社会组织普遍“很小”,民间的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均较少,超过一半以上的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在1-10人之间,医院等内生型的社工部“编制”也有限。

据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超过80%的社工和组织普遍认为“资金缺乏”、“国家政策指导方面较薄弱”、“人才和社会支持不够”、“自身承接政府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前行政体制不顺”等问题,是限制民间社会组织发展因素。

“接盘”能力目前还不足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取向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主张将政府职能中“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那么,社会组织有没有实力承接?又该如何“接盘”? 值得探讨。

青年报记者在走近一个个真实的社会组织时发现,要想真正“接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差距不小。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扶持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民间社会组织发育缓慢。“缺资金、少人才”成了共性困扰。大多数组织“气息奄奄”,有能力的组织“凤毛麟角”。眼见政府职能转移的一个个项目即将到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专业社工告诉青年报记者,“其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清单已有,只是社会组织有无能力去接了。”

期待社会组织“野蛮生长”

那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渠道是否打通?如何为公益组织“造血”?

有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是否可通过推进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他认为,建设公益社会组织孵化园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即采取政府扶持和公益组织共同参与、政府购买的方式,打造一个集孵化培植、公共服务、评估咨询、人才培训、实践展示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加大对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培植,提升现有社会组织运营能力,解决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足,自我竞争力不大,项目执行力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管理人员老化等共性问题。

“期待优秀的社会组织"野蛮生长"。”这不仅是社工的心声,也是社会的呼唤。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5/1008/239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