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反思与成长:乡村义务工作发展历程透视

反思与成长:乡村义务工作发展历程透视

(作者:沈银萧   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

前言:乡村义务工作相对于商业化的城市而言,有着较鲜明的对比,义工群体的差异性最为凸显,城市义工服务工作,主要以退休长者、居民领袖及职业的中青年为主力军,他们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长者义工群体发挥着余热,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大部分中青年群体则把参与公益服务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当走进乡村义工工作,却又是另外一片视野,村民们悠然沉浸在自然生态的乡村生活里,在他们的世界里,义工文化、公益事业或许是令人崇高而敬佩的,但同时对于他们来说却又是那么的岌岌不可触摸。曾经有一段时间,自己困惑于乡村居民对义工服务工作的排斥与不理解,伴随着社工对城镇乡村社会工作、居民生活习惯及村庄民俗风情的进一步认识,社工对于发展乡村义务工作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与认识。目前,太和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驻社区将近两年,乡村居民对义务工作从刚开始的抗拒不理解到现在的慢慢靠近,虽然前方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前进的步伐已经开始迈开。

初遇困境:“社工+居民义工”联动受阻力

中心刚进驻乡镇社区,社工曾兴致昂扬地尝试以城市日渐成熟的“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模式去开拓发展乡村义工服务,但现实与社工的期待出现了落差,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居民对义工文化及义工行动的抗拒与不接纳,社工开始意识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不同环境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念。在城镇乡村里,义工、志愿者这样的名词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里的老一辈村民们来说仍然是陌生而又遥远的,而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他们并不会轻易去尝试接触新生事物,他们满足于现状生活,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生活习惯,对于社工贸然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抱持着社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去向他们宣传所谓的义工文化、义工精神,甚至直接劝说居民加入义工服务队伍,在他们看来是对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打扰,他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服务工作,基于此现状,社工即会把自己陷于不服务困境中,以同样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尝试动员居民去认识及参与到社区义工服务工作,但由于一直未能寻求到合适的切入点,一方面社工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社工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未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社工服务思维仍未觉醒及转化,社工在遭受多次挫折后,开始气馁甚至有放弃的念头,逐渐把关注点放到社区的青少年身上,相对于中老年居民而言,乡村青少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青春,有活力,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社区公益服务中,对乡村义务工作的发展确实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随之而来社工开始意识到其它问题的存在,仅仅依靠青少年义工,这样导致义工群体单一,在社区内难以扩大影响范围,缺乏乡村居民的中坚力量支持,乡村义务工作难以凸显服务成效。居民义工,尤其是有一定生活阅历、长期居住本地的中老年居民更是社区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助力能让社工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基于此反思,社工开始重新思考如何结合乡镇社区本土特点在乡村社区打开“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模式的局面。

社工的反思:乡村邻里情如何转化为义务工作发展的催化剂

在反思中,社工重新从最根本点入手,什么是义务工作?义工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根据乡镇本土实际情况寻求匹配切入点,城市与乡村的义务工作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应该生搬硬套城市的义工发展模式,。义务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而提供的服务。义工文化的核心价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社工一直忽视了乡村居民之间互助互爱的邻里情正是以一种内隐的形式在传播着义工文化精神。在乡村里,处处弥漫着互助互爱的邻里情,最为珍贵的是乡村居民拥有着一颗朴实真挚而又坦诚的心,他们仍保留着在村庄的小公园、榕树下聚集在一起乘凉,家长里短地聊天习惯,村庄里、邻里间遇到什么事儿也会相互帮助,在农村里是以它独有的方式在彰显着义工精神和邻里情,每天都会上演温情的一幕一幕,不同于市区的繁华与热闹,令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弥漫在人与人之间惬意而又欢快的人情味。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展,面对农转居、社区的转型,高楼的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等等一系列的转变,邻里相互间的串门也在逐渐减少,随之交流互动也在减少,邻里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导致社区问题的增多,社区服务需求的也逐渐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持续传播互助互爱的义工文化精神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对此,社工应如何引导他们适应现代型社区的生活方式并持续传播义工精神,这是社工现阶段亟需去思考的问题。但在乡村社区里,互助互爱的邻里情对于发展乡村义务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工可尝试以此为切入点,融合乡村居民的兴趣爱好,如社区内有相当一部分长者居民喜爱打扑克牌,社工可以设计趣味慈善扑克牌竞赛,将公益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既融合了居民的爱好,也加入了义务工作的助人的元素。在服务的反思中,社工尝试将互助互爱的邻里情作为乡村义务工作发展的催化剂。

 微光:居民义工的困惑与坚守

 随着社工与乡村居民生活的贴近,与居民关系的建立,部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居民们开始尝试参与到社区公益服务中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身边部分人的不理解与质疑,刚开始参与的乡村居民更多抱着的是一种好奇、试探性的心理,在参与义工服务过程中也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乡土情结、农村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里的守望与互助的内隐力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义务工作的化身,不过冠以不同的名号。亦有一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居民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尝试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中,体验义工服务的力量、感受、支持等;过程中亦出现了不同居民义工、村居民团体等对义工的认同…

希望:在挫折中反思,在探索中前行

在乡镇社区推进义务工作的发展,社工从刚开始的盲目套用城市发展模式去实践,到多次遭遇挫折后出现的气馁情绪,甚至一度产生放弃培育居民义工群体的念头,但随着社工对农村社会工作认识的加深,对失败经验的反思与总结,认识到居民义工在社区发展及义务工作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工重新回到服务的反思上,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去寻求解决方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期,只有经历了挫折,才会去反思总结,才能创新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社工需理解接纳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方式并融入进他们的生活中,也是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接纳我们最为重要的,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以我们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去与他们沟通交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适其而反。

第二,在乡土社会工作中,农村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将生活于此处的人联结在一起。亦由此,渐渐形成了属于村的,大家认同的礼俗、民约并一直维系着村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不同方面的变化,但是村俗民约,在村民的生活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老一辈。在他们的传统认识里,日常串门、同村邻居要求协助等,他们均觉得是举手之劳,一种习惯化了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因此,不需要我们冠名所谓的“志愿者、义工”等专有名词,但可以作为推动义务工作发展的催化剂。

第三,在义务工作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切忌社区公益服务设计及实践流于形式,失去互助的本质。

第四,乡土文化,传统的邻里互助,进行修补、发挥,让村居民认识到,义工服务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村居民熟悉的词汇、习惯、语言进行描绘我们的义工服务,践行我们的义工行动。

第五,义工的困惑,居民的看法对义工服务实践的影响,如何融合。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对义工服务的看法的差异及对践行义工服务过程的影响,其中的共同点、差异性。平行发展or不同的实行模式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及思考的。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反思、调整才能推进相关义务工作的发展,由于乡村义务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社工实务经验的匮乏,由于处于摸索学习阶段,需要在实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服务方案和服务思路,也希望乡村义务工作能结合乡镇本土实际情况发展其品牌特色。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916/23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