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残疾人 社工介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善五注意

社工介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善五注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政策也在逐渐增加并完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就是其中的一个。无障碍设施的改善不仅仅涉及残疾人本身,和与其家庭成员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改善前或者改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社工在介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服务对象为主,注重无障碍设施改善的适用性。无障碍设施的改善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要安装几个把手、把残疾人家庭中的门扩展成为适合轮椅出入的宽度等那么简单。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之前,社工首先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准,把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一方面,社工需带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的专门人员上门进行评估,形成“社工—无障碍设施改造人员—残疾人”互动模式,商定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善事宜。另一方面,社工需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进行沟通,观察残疾人自身的表达及家人的意见反馈,根据残疾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及方便性进行改善,比如,肢体残疾人从起床到客厅或者从客厅到躺到床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哪个手会比较多且方便些,在安装把手时就要考虑到把手安装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确保无障碍设施安装后,对残疾人能够适用。

其次,要注意沟通明确且全面。在进行无障碍改善的过程中,由于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由家人照顾,因此,社工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残疾人本身,同时还包括残疾人家庭中的成员。在进行无障碍改善之前,一方面,社工要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征得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对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的同意。之所以提及一定要与残疾人家庭成员沟通并征得他们的同意,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过程中,会有一些潜在的家庭成员对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持有否定的意见,认为残疾人本身就是“残废人”,没有进行改善的必要。另一方面,社工不仅要把此次改善的目的介绍给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同时还要明确地告知进行无障碍改善对残疾人有哪些好处等。这样的目的是让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能够了解此次改善的目标是什么,会获得一个怎样的成效等。在改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残疾人家庭对施工人员或者施工质量不满意,甚至出现暂停施工的情况,社工都要及时给予沟通与跟进,以免影响整个无障碍设施改善的进程。由此可见,针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的整个过程中,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社工要把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沟通全面,以免影响整个改造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本土化。笔者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主要是从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的角度说明。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该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习惯。因此,在对残疾人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例如,有些地方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时,自家卧室及洗手间的门的高度是不能高于家庭中的正门的,如果超过了会影响家庭中的财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之前,我们要与改造人员说明此种情况,以免在改造过程中违背当地的风俗习惯。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的人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会存在着正月不能够动土、动工等现象,这些都是社工在介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第四,社工要及时与工程人员进行沟通并对改造工程进度进行跟进。在进行无障碍改善时,与残疾人及其家庭以及工程人员达成一致,并不意味着社工工作的结束,而只是无障碍设施改善工程的正式开始,社工还需要对工程进行及时的跟进,如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工程改善的进度或者到户跟进等。之所以要保持与工程人员的沟通与跟进,是因为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施工人员现有的改造与之前所定方案不符,或者由于施工人员与残疾人家庭成员出现一些改造意见上的问题,工程人员暂停施工等现象,这些都需要社工进行调节与跟进,在跟进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它。

第五,要注意重要他人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影响。重要他人,既包括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的父母、兄弟姐妹,同时也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社工在介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善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要他人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影响。因为在改善的过程中,可能只是重要他人寻常的一句话,就会达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无障碍设施的改善,严重的还会把原本改造好的全部恢复原样。

由此可见,社工在介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时,改善前的社工观察与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工程公司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达成一致进行改善时,并不意味着社工工作的终结,社工在这个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工程进度的跟进以及重要他人对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需要社工跟进的,在跟进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之进行有效解决。

(作者系福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jr/2015/0902/236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