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精神病人融入家庭生活的出路
精神病人融入家庭生活的出路
精神病人融入家庭生活的出路
一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精神病人适应家庭生活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M女士
性别:女
年龄:46岁
个案来源:服务对象母亲介绍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服务对象15年前吸毒促成丈夫以离婚的方式解决夫妻矛盾,而女儿判给丈夫抚养,几周后丈夫与女儿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居住,并甚少与服务对象联系。至此之后服务对象与父母、哥嫂家人居住在她名下的廉租房。在这样一个大家庭,服务对象认为只有父亲疼爱女儿,而母亲只懂得疼爱哥哥一家。可遗憾的是两年前,服务对象的父亲因病去世,她便感觉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无人疼爱的人。
2、重要引发事件
服务对象患有精神病一级已经十多年,每天需要药物控制,往年察觉自己情绪低落或者心情烦躁时,便告知家人其胸发闷并将要发病,并在发病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而把自己的负面的情绪及行为投注到家人身上,清醒之后又立马向家人道歉。但是从去年开始,服务对象不但减少药量,同时用烧酒服药,更让家人不满的是她几乎每天歪曲事例投诉家人不重视、不在乎其这样一位家人,还通过不同形式折磨、虐待来逼至其离家。面对服务对象的无理投诉,她母亲觉得很委屈,10多年以来,一直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但是现在几乎天天给责骂不关心女儿,同时帮助儿子霸占女儿的廉租房,造成感觉这个家庭气氛经常是鸡犬不宁。而服务对象哥哥亦因为妹妹的无理的吵闹而心情烦躁,并采取无视或者反驳妹妹的无理,但这样的负面互动造成服务对象更加烦躁,并大吵闹或哭泣表示既然家人不顾及其提供廉租房住宿等过往的恩情,必须马上离开属于其名下的廉租房。服务对象母亲既伤心女儿的无理,又无助于如何帮助女儿控制病情,因为楼下的修车厂影响到女儿的作息,造成女儿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是没有处理结果。希望社会工作者协助其处理家人对女儿的负面情绪,同时协助说服女儿到精神病医院治疗。而服务对象表示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处理亲人关系及管理情绪。
3、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没发病的时候喜欢到楼下跟不知道她病情的邻居打麻将,但在家里容易发脾气,习惯以指责的方式与家人相处,因此他们的关系较为恶劣。
4、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觉得将要发病时自觉心发闷,便不由自主地内心痛苦及气愤,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大声控诉母亲不仅偏爱儿子并忽略女儿的感受,同时从不关心及疼爱女儿,也几乎天天在家若不是叫嚷要哥嫂搬出她的廉住房,就是歪曲控诉哥嫂如何通过负面语言及态度虐待其身心,虽然服务对象不断用负面语言攻击家人,但是自觉无人理解,重视和欣赏,即是无价值的信念,造成情绪经常处于低落、失落、伤心、可怜等负面状态,亦多次无法控制哭泣而萌生自杀的想法或行动。
5、精神病记录:服务对象患有精神病一级
6、健康状况:具有酗酒的习惯,经常出现失眠等症状。
7、经济状况:服务对象无业并领取低保金
8、支援网络:服务对象较为依赖的亲人是远在远方的姑姑及侄女,认为姑姑是最疼惜她的亲人,而侄女是自己最重视的人。
二、问题分析
(一)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将人的内在体验分为多个层次或水平。而人的内在层次自上而下分为行为、应对模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水平线上的冰山,是指能够观察得到的行为,如服务对象与家人互动问题,主要表现为她每天饮用过量的烧酒服药,而她妈妈出于担心女儿身体,多次劝服女儿不要每天饮用过量的烧酒。但她总是歪曲母亲的好意,反而用负面语言攻击母亲或家人,因此形成紧张的家庭关系;而水平线下则是沟通姿态,而案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采取指责的沟通模式,她歪曲控诉哥嫂通过负面语言及态度虐待其身心,导致其出现负面情绪及难入入眠,同时指责母亲不顾及女儿的想法、感受,帮助哥哥欺负妹妹。而服务对象的母亲则采取讨好及指责的相处模式,她认为女儿给丈夫、女儿抛弃已经够可怜,那患上精神病一级更少雪上加霜,因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容忍女儿的缺陷及照顾女儿的日常生活起居。但是女儿总是指责她不痛惜女儿,甚至与儿子、媳妇联合用负面语言、态度责骂女儿,这让服务对象母亲感觉委屈,因此向社会工作者投诉女儿的负面行为及情绪对家人的伤害以及自己多年来的辛苦付出。另外服务对象的哥嫂也是采取指责的沟通模式,主要表现为向社会工作者投诉妹妹总是酗酒及乱发脾气,造成他们的情绪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亦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再往下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感受,例如服务对象愤怒、无助、自怜、给他人拒绝等感受,服务对象的母亲是委屈、无助、愤怒等感受,服务对象的哥嫂是愤怒及受攻击的感受;接着是观点,例如案例中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是不受一起居住的家人欢迎及重视,即无价值之信念;然后是个人的期待和要求,服务对象希望获得家人的关注及疼爱,但是家人的负面互动,让她对被爱陷入失望;更深一层是渴望,是我们每个人希望被爱和接纳,正如服务对象强烈希望获得他人的在乎。最后,当她感觉不到被重视的时候,就形成了低自尊,这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1、萨提亚治疗理论的一致性沟通姿态是同时重视“自己”、“他人”和“情境”,即是能接触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也注意到双方的关系和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过去经验中的一些缺陷体验以及来自家庭规条的束缚,我们往往是很难做到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将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接纳他人。而是习惯去指责、习惯去讨好、习惯去超理智的就事论事、习惯去以打岔的方式回避问题,以这样的应对方式来求得生存的空间。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儿时与父亲关系较为亲密,与母亲的关系既亲密又冲突,但与哥哥的关系较为疏离。两年前她父亲因病去世后,她认为无法再获得家人的重视,因此她对被爱陷入怀疑或者失望的状态的时候,就用负面的语言、态度攻击家人。并特别容易忽略他人或情境而敏感家人的一些行为或言语等同是在拒绝她这一位家人。而萨提亚对人的基本信念认为,当某人在情绪或行为上出现病症,这表示他的成长遇到障碍,而人是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解决困难,但成长的经验可以让人忘记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只要得到鼓励和环境适合,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学习新的处理方法。即认为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亦认为专注过去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反而容易使人觉得无助和沮丧,但新的经验使人产生希望,觉得改变是可能的,从而引发改变的动力。新的经验带来新的体验及感受,使人能够用不同的观点去理解过去发生的事,这才可以真正摆脱过去负面经验的限制,改变过去的反应方式。另外萨提亚认为自尊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感受、认识和体验。一个低自尊的人,会经受很高的焦虑和不安,并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依赖别人的状况,严重影响其生活。同时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形容一个人可观察的行为与沟通底下的各个层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自我、他人、情境三部分,并因此判断应属于何种应对模式,例如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每种应对模式背后都有其感受、想法和期待。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期待家人如同父亲般爱她,但是她的家人没有满足她的期待,因此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及形成较低的自尊,并采取指责的应对模式与家人相处。
(二)总目标
1、评估服务对象对自己及他人的危机并增强她防止过激行为的意识;
2、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处理对彼此的怨气;
3、协助服务对象家人获取适合与精神病人沟通的方法;
4、协助服务对象家人获取精神病人的资源资助。
(三)服务策略:
通过面谈和评估,服务对象认同社会工作者的分析,与社会工作者共同订立了服务计划。
1、引导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分享遇到那类危机、对危机的看法、防御机制和行为反应、过往的应变方法及经验、对危机的情绪反应、当前状态是否处于容易受伤害的状态、发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接着从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情绪等方面去检视危机的程度,继后注意及敏锐她的情绪变化,了解是否有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计划以及需要寻求服务对象家人的协助以确保她的安全,并以同感、反映式聆听等技巧处理她的情绪及给予支持,以增强服务对象及她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2、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将含糊的抱怨澄清为具体的不满,并探索他们背后的感受、观点及期望。亦让服务对象及其家人认清在某一时段的处境里的互动细节,并以新的角度看待家人互动的负面循环,让其看到将造成的负面后果,从而让他们自我反思调整适合的家人互动的方式。
3、通过运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引导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分享面对生活中家人冲突细节的想法、感受、行为,同时利用同理心、聆听等技巧让其宣泄怨气,亦运用萨提亚的应对模式协助他们探索适合的互动方式。另外通过正常化的技巧,协助服务对象改变标签作为精神病人是一种羞耻,而是让她明白,在遇到困难的处境下,她所做的都是人类的自然反应,同时协助其增加对他人的觉察,多问自己:“这样做感觉如何?进而将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他人的接纳,而不是去控制他人或情境,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当前情境的角度上,对问题做出反应,以便学习与家人一致的沟通模式。而针对服务对象的母亲,协助她增强对自我的觉察,进而察觉应该关心别人那样关心你自己,以便更充分地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此外协助服务对象哥嫂察觉妹妹的负面行为、言语背后的想法、感受及期待,从而更能接纳妹妹。
4、向街道民政、残联部门了解精神病人住院补助资源的申请程序、救助标准,然后转达给服务对象家人,协助他们顺利申请精神病人的资金救助。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介入重点: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家庭基本资料,并做初步评估和危机干预。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家在社会工作者到达之前已逃离,她大哥告知妹妹不久前用菜刀砍自己的小腿的同时大力用头撞柜子以威胁家人搬离现在的廉租房,而她房间也留有几滩血,可见服务对象伤害自我的行为极其严重。为评估她对家人、居民伤害的危机程度,社会工作者引导她家人分享服务对象过往伤害自己、他人的经验及当前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其家人告知服务对象基本上只出现伤害自我及大声责骂家人的行为较多,偶尔也出现殴打家人的行为,但是不严重。继后告知因楼下修车的店铺通宵营业,影响本就难入入眠的服务对象几乎每天发病,并在发病的时候大发脾气及歪曲责骂家人不顾恩情,经常出现虐待行为。社会工作者同理服务对象家人的委屈及无奈,同时肯定她们的付出和其中的苦衷。最后她家人希望社会工作者协助稳定服务对象情绪同时劝服其进精神病医院,不再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
(二)第二阶段
介入重点:1、了解服务对象之前伤害自我事件的详实资料,并做危机评估及干预;
2、协助服务对象寻找身边的支持资源及支持网络;
3、给予服务对象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电话告知心里面很难受,想死了算了,而社会工作者也察觉到她情绪极其波动,为评估她对家人与居民的伤害危机程度,社会工作者与两位男同事进行家访。服务对象的小腿留有大面积的血迹,而她本人不断在哭诉:我对大哥那么好,给房子他全家住,经常给她女儿买好的东西,但是他们全家每天都给我黑脸色看,今天还用拳头殴打我的头,我的头现在痛着,我究竟做错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继后不断问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我什么也没做错。”社会工作者通过聆听、同理心等技巧肯定她对家人的奉献及安抚其内心的辛苦及委屈。另外社会工作者也察觉到她精神、意识、智力状态不妥,犹如一小孩,希望不断获得关注、关心,因此社会工作者引导她分享希望得到家人重视的期望、心情及想法。但服务对象情绪平复不到5分钟后又开始投诉家人虐待她的行为,或者是投诉大哥刚才打她的头,不断让工作员去看她头的伤痕,并诉说很痛,继后便用头撞其靠背的墙。但社会工作者之前了解到服务对象当时自己用头碰撞柜子,而一些投诉家人虐待行为的实例也出现歪曲,为转移她的注意力,社会工作者引导她分享作为基督徒的一些想法,服务对象表示其很忠诚及喜欢上帝,因此社会工作者借助同理心表示上帝亦很心痛服务对象目前的辛苦,从而让她感觉受重视、关注。可是服务对象依然是情绪平复5-10钟后又继续投诉,而社会工作者只好频繁通过同理心安抚其情绪,同时劝服精神病药,服过药的服务对象的情绪终于暂时稳定下来。
(三)第三阶段
介入重点:1、继续评估服务对象的危机及做干预,强化其身边支持资源及社交网络;
2、联系精神病医院关于精神病人救助资源;
3、继续给予服务对象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再次发病,不但拒绝给腿上的刀伤止血,还再次大声责骂逼着家人离家,并对家人保持沉默态度极其气愤,便哭闹着离家自杀。而社会工作者刚到楼下时遇到服务对象,可是她推开社会工作者并扬言去自杀,便哭闹着往马路跑。她在马路上上乱跑,丝毫不顾安全,面对她依然情绪反复波动,社会工作者唯有在她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联系精神科医院,同时继续安抚其情绪,但她情绪平复不到5分钟又不断哭诉自己不幸,遇到不念恩情的家人,更投诉自己从来没做错事反而招来家人虐待。另外突然扬言坐出租车去找姑妈(姑妈在异地,她是无法找到),社会工作者知道她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不适合出行,便通过同理心安抚其先回家,但是无效,在等待医院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断稳定服务对象情绪,而她亦告知害怕去精神病院的最大原因是那边经常需要吃冷饭菜,更出现抢吃饭的现象,最后服务对象在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帮忙下带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四)第四阶段
介入重点:1、跟进服务对象在医院治疗情况;
2、协助服务对象家人申请精神病人医疗救助。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是特困救助户,每次去医院治疗,基本上80%以上费用可在街道获得报销,可是前段时间服务对象母亲再次到居委会咨询时,工作人员却告知政策有变,可能个人支付部分费用不能报销,这让她很焦虑,因为她个人的退休金除去生活费所剩不多,社会工作者安抚其情绪,从而能够放宽心态去应对问题,同时告知协助到街道了解精神病人特困救助相关资源。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告知,重症精神病人治疗费用可获得两条路线的补助,其一是民政部门报销的医疗救济补助,统筹医保卡报销费用的80%,20%属于个人支付部分,继后政府可报销自付部分的80%;其二是若支付者还存在困难,政府会根据情况打报告申请再资助或是向残联部门申请特困住院救助,即使政策有变,服务对象申请医疗补助也不成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转达的精神病人资源并建议到相关部门确认,服务对象家人表示终于可以放下忧虑。另外服务对象到医院治疗后,情绪较为稳定。
(五)第五阶段
介入重点:1、处理服务对象家人对服务对象的怒气;
2、协助服务对象家人表达需要、期望及感受。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母亲Y女士10多年来,每次女儿情绪波动而责备母亲时,为避免女儿情绪恶化或者胡乱责骂其他人,总是向女儿道歉,把所有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绝对不能让女儿生气,都是自己的错造成女儿出现这样悲惨的命运,但是自己内心自感受伤及委屈,社会工作者引导她察觉自己对女儿的责任心、爱与付出,以促进其增强自我价值感,同时增强对自我的觉察,以便更充分地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另外鼓励Y女士向家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期望及感受等。而服务对象哥嫂认为患有精神病一级的妹妹总是在家里委屈指责他人,影响家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整个家庭氛围紧张,更担心记仇在心的妹妹若某一天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做出伤害家人或者居民的行为。由此可见服务对象哥嫂既对妹妹的一些无理行为表示愤怒,同时又担心妹妹的病情。社会工作者同理家人应对精神病人反复无常发病时无理取闹的辛苦,同时引导他们察觉服务对象的被爱的期望、感受、情绪等,从而协助增强对对他人的觉察和接纳。同时鼓励他们向家人表达面对各种互动模式的想法、感受及期望。
(六)第六阶段
介入重点:1、继续帮助服务对象家人表达对彼此的需要、期望及感受。
2、与服务对象家人探索适合与精神病人相处的方法。
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家人表示家人相互分享面对负面互动行为的感受之后,感觉家人的关系亲密了很多,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想法及情绪,抑或相互推卸责任、旧事重提,避免导致误会越来越多或者使矛盾恶化。继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全家一起探讨与精神病人相处模式。最后一致认为发病的服务对象就像个小孩,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疼惜,因此家人那个时候一起合作协助服务对象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服务对象家人表示,目前更能接纳和理解服务对象发病时的一些行为、感受及期望。
(七)第七阶段
介入重点:1、处理服务对象对家人的怒气及管理自己的情绪;
2、跟进服务对象家人相处模式是否适合,增进他们家庭关系亲密。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哥嫂表示忘记妹妹以往的负面态度,转而用关心的目的去了解妹妹的生活、精神等状况,发现妹妹对他们的态度亦转变,更加确认以积极的互动方式以及接纳的态度有助于帮助精神病人稳定情绪。也即这一互动方式暂时也换来积极的效果。另外服务对象目前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状态较好,前比较频繁发病的原因在于之前服用的药品已经不能奏效,当前已经更换药品,而且效果还不错,没有继续责骂家人,也为之前的事情向家人道歉,并向母亲承诺回到家里不再乱发脾气及大声责骂家人,可见精神病人发病时基本上所有的行为或态度皆是无意识,后来服务对象在精神科医生的同意下回到家中,并向社会工作者表示以前害怕家人拒绝及不欢迎自己,因此容易情绪比较容易波动,而现在也挺满意家人的互动方式。
(八)第八阶段
介入重点:1、继续跟进服务对象家人的互动模式,同时巩固他们已有的进步。
2、做好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面谈内容:服务对象从医院回来在方面发生了变化:体重有一定的增加,精神状态较好,戒掉吸烟及酗酒、大部分时间对待家人不再恶言相向,与哥嫂能够正常交流等。并向社会工作者表达相信家人有能力寻找与精神病人相处的方式。
五、评估
通过与服务对象面谈及填写评估问卷、回访的方法进行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1、服务对象当前即使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但是能够自我调整或者在家人转好的互动模式下得到缓和,并不再认为自己受到家人的拒绝或者不欢迎,即是暂时消除无价值的想法,目前也表示后悔做出伤害家人的行为,并表示决定尽最大的能力去爱自己及家人,而服务对象家人亦表示留意服务对象情绪变化的动态,若是到达无法控制的状态,会立刻与精神病医院及社会工作者取得联系,可见服务对象已能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拥有他人支持系统。
2、服务对象察觉指责的应对模式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也进一步促使家庭关系的恶化,亦明白这些不合理认知及期望导致害怕家人拒绝或者不欢迎,初步学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也学会察觉自己负面行为对家人的影响。而服务对象的母亲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察觉从自己对家庭的付出,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忽略自己的价值意义。亦学会理解及接纳女儿的一些需要,初步尝试向女儿表示负面互动对母亲的影响。另外服务对象的哥嫂也表示,了解了妹妹的期望及需求后,更能理解及接纳妹妹的情绪,并相信家庭的关系日渐增好。
3、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治疗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结合正常化、重新诠释、聆听、同理心、尊重、真诚等基本技巧,让服务对象宣泄感觉不到母亲、哥嫂等人的关爱、重视而产生的负面想法及感受,同时利用同理心、聆听等技巧让其宣泄对母亲、哥嫂的怨气,此外社会工作者通过正常化等的技巧,协助服务对象避免再次把自己标签为精神病,而是让她明白,在遇到困难的处境下,她所做的都是人的自然反应,而当前同时协助其转换期望被爱的方式,学习与家人一致的沟通模式,而服务对象家人亦表示,相信有能力解决未来与精神病人相处的时候将可能出现的困扰;
4、服务对象家人察觉负面互动对彼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已开始通过各种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及重视,而服务对象亦满意家人的正面转变。另外服务对象表示接受辅导之后,家人的互动走向正面化,现在亦能感觉家人的重视、关心、爱等,服务对象母亲表示,家人的互动保持继续改善的话,自己也很心满意足,亦有利于促进女儿病情的改善。
5. 社会工作者联系街道民政部门,了解重症精神病人治疗费用可获得两条路线的补助,其一是民政部门报销的医疗救济补助,其二若支付者还存在困难,政府会根据情况打报告申请再资助或是向残联部门申请特困住院救助。同时把这一资源转达给服务对象家人,并协助他们进行申请,而服务对象家人也表示有了政府部门的资源后,不再对经济感到忧虑。
(二)服务对象评估:服务对象家人表示因不知如何劝服频繁发病时伤害家人的服务对象到精神病院而陷入无助时,社会工作者给了及时的帮助。而服务对象表示社会工作者给予了真诚、尊重及接纳,让自己不因为作为精神病人而羞耻,更表示最大的欣慰在于家人能够找到适合的相处模式。
(三)工作员自评:个案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察觉服务对象全家运用指责、讨好的应对模式方式处理冲突,未能了解及接纳彼此的感受、期望,社会工作者在冰山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历程式提问协助他们察觉自己的应对模式,并重新建立家人情感上的联系,同时引导家庭成员反省某些信念、成见、感受和行为,逐步正面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例如服务对象家人能够明白服务对象不断投诉家人对自己不好的实际需求在于没法感觉家人的关注及重视,担心家人排斥或抛弃患有精神病人的家人。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后,社会工作者首先通过隐喻、重新诠释等技巧让他们宣泄愤怒等负面情绪,并让他们挖掘个人资源来达到改善表达感受、期待的方式,从而重建自尊、达到一致沟通模式,而服务对象也表示目前在家里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尊感也提升了。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订立的个案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一家表达有能力解决以后可能面对的困难。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社会工作者提前告知服务对象即将结案,并在结案时与服务对象一起梳理整个个案服务成长历程。
七、专业反思:
1.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
萨提亚的治疗信念认为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非舒适的的方式,特别是面对压力的时候,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并确信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因此接案初期,社会工作者通过聆听的技巧,让服务对象及其家人讲述这个家庭的问题、家庭成员的互动怎样导致问题的发生及演变到今天的情况、家庭成员的期望、促进改变的资源等。
2.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后,方能理性与社会工作者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个案对象,需要先协助他们宣泄及处理负面情绪,然后察觉他们对自己、他人、问题的看法及应对模式,从而选择一致性的互动模式。例如案例中,服务对象自我价值较低,因担心被忽略、拒绝等,多次因发病期或发病时感觉不到爱而把负面情绪投射到家人的身上,造成家里气氛较紧张。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察觉面对精神病人因被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时的指责应对模式,并引导他们察觉负面的互动方式造成的效果,进而促使他们选择适宜的表达感受、期望的方式,另外促进他们表达对彼此的感情,从而加强感情的联系,当前服务对象表示能够感受到家人的重视,亦能与家人进行一致的沟通,而她妈妈表示,若家人继续此类互动方式,相信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好。
八、督导评语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社会工作者致力运用专业方法协助了服务对象和家人应对了精神病带给他们的难题,一方面促进服务对象使用医疗服务和联系街道民政部门申请经济援助,另一方面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价值和改善与家人的相处模式。社会工作者使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显示了她较出色的辅导能力,她不但注意服务了对象有危机的行为,她也评估了服务对象和家人的应对姿态和行为背后的感受、期望和渴求。爱和被爱是人类(包括服务对象和家人)共同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促进服务对象和家人明白彼此的愿望和需要,并以更一致性的方式沟通,服务对象便更能体会家人对她的爱,减少以指责方式去要求家人关心她。萨提亚模式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更负责任”,服务对象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和更爱自己,如果社会工作者继续跟进个案的话,可以协助服务对象在这个目标上有更稳定和持续的成长。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卢婉婷
九、作者简介:
曾宇杏,女,26岁,服务于广州市明镜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深圳注册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师。湛江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2010年5月开始从事社会工作实务,从事司法、妇女、儿童、家庭、青少年等领域社会工作,期间在香港督导的培养下,利用萨提亚家庭治疗等技巧为至少20户家庭提供婚姻辅导或亲子管教服务,其中包括帮助忧郁症妇女走出阴霾、帮助精神病女士适应家庭生活、帮助关系极度紧张的夫妇复合等,深得服务对象、领导好评,并获取深圳市妇联阳光家庭十佳新社会工作者荣誉。
十、服务感言:
社会工作者一直坚信萨提亚的信念“问题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法才是问题”,亦相信每一种负面情绪后面皆隐藏一个悲伤的故事,因此每接触到一个服务对象,都需要通过真诚、尊重、接纳、同理心等技巧让服务对象真正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并愿意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一、参考文献
1.《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约翰.贝曼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新家庭如何雕塑人》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5/0810/23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