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社工莫要随意凭感觉界定“自闭症”
社工莫要随意凭感觉界定“自闭症”
原题:社工莫要随意凭感觉界定“自闭症”
我在担任督导的过程中,遇到一位社工讲述自己面临的个案困惑。他所服务的社区中有位15 岁左右的“自闭症”青少年,平时不爱说话,参加活动时就好像隐形人一样坐在一旁,不与别人交往。社工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帮助这位青少年。我问:“这位青少年的智力正常吗?”社工说,这位自闭症青少年的智力一切正常,英语成绩尤其好。基于专业的敏感性,我追问社工:“为何认为这位青少年属于自闭症患者?”社工很直接地回答:“他平时不爱说话,我感觉他很像自闭症的青少年。”
听到这里,我内心已经有些不安了。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千万要小心,不能随意凭感觉给他人下定义。自闭症不是社工界定出来的,而是其本身有一套相对规范的界定,在行为表现上,会有沉默不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成百上千次地重复某些刻板动作等特征(更详细的需经心理医生评估),但有这些特征的人不一定就是自闭症患者。社工界定出来的“身份”,很有可能是强加给服务对象的某种“标签”,这会强化社工对服务对象不恰当的理解,把服务引向不归路。
当前,在社会中确实存在许多自闭症患者,社工在服务中或者有许多机会接触到这一人群。如果遇到了疑似自闭症的人,社工要多去了解对方的信息,不能随意做出预判或仅听从转介者的评价,更不能凭感觉直接界定对方为自闭症。若有可能,社工还应与心理医生进行积极沟通,链接更加专业的社会资源来共同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717/229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