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联合会二级机构动态社会与公益NGO行动 《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近一两年,我们目睹了不少公益人身患重疾却对此无能为力的事件,有的公益人因过度劳累而患上重疾,有的公益人在项目实地考察中突遇险状……悲情公益刺痛着我们,益人助人的公益人默默无闻、不见经传,手撰微薄的收入,却始终在为帮助他人而忙碌奔走,保障的缺乏和不足让他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悲观失望,所有这些都让公益行业从业者陷于悲情。

而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到底如何?

2015年7月9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益人义助联合劝募基金益宝计划——中国公益保险项目(以下简称“益宝”),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与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新华网、《社会与公益》杂志与京华时报共同开展、委托瑞森德实施的首份专注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的专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

本次调研共计回收问卷456份,包括公益组织从业者与公益机构两部分,调查涉及全职公益从业者276位、公益机构180家。《报告》全文3万余字,主要涵盖公益行业的个人收入情况、个人与家庭存款与负债状况、社保缴纳情况、商业保险购买情况、对保险产品的态度与需求以及对于影响行业保障水平的因素及看法等问题;同时,在公益机构调研中,还重点了解了机构人员保障经费的来源和比例、及在资助项目及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人员经费的获取情况等。

益宝计划创始人、项目办主任周玲全面介绍了《报告》主要调研发现,并提出了改善建议。

公益从业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56.5%的全职公益从业者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收入的税前总和)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其中15.2%调查对象的月收入不到2000元,37.3%反映月收入低于3000元。

公益从业者的个人与家庭资产积累不足

38.0%的公益从业者2014年个人收支平衡“入不敷出”,个人存款低于1万元的公益从业者高达66.9%,家庭存款低于1万元的公益从业者也达到36.6%,超过80%的公益从业者的个人存款低于全国人均存款金额(5.7万),其中无个人与家庭存款的公益从业者比例占比约1/4。

保障不足

35.1%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仅有35.5%的公益从业者所工作的机构为其购买了社保之外的商业保险,更有17.4%的公益从业者没有任何保险。仅有5.0%的公益组织认为其保障水平“较高”,71.7%的公益机构认为保障水平“较低”或“很低”。

谁应该为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不足买单?

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水平不高存在诸多原因。

直接原因在于机构经费紧张、不具备社保缴纳资格、认为社保无用。

而之所以机构经费紧张,主要原因在于公益组织得到资助时所能够获得的人员保障费用非常不充足。调查发现,在获得外部资助时仅有15.1%的资助项目和12.7%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员经费,68.9%的资助项目及55.6%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提供的人员经费不足或严重不足,还有16.0%的资助项目以及31.8%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没有获得任何人员经费支持。

同时,仅有1.7%的机构获得了较为充足的人员保障支出方面的定向资助,67.2%的机构没有获得过定向用于机构人员保障支出的外部资助。

由此可以看出,资助合理人员费用仍未成为公益行业与全社会共识。

据周玲介绍此次调查中有一半的机构从未主动向资助方申请过人员费用,如此合理的费用支出,机构却选择了回避。是否从侧面反映了自身对公益从业者创造行业价值的否定或者不自信。公益行业欲专业化发展,必须将行业公益项目和个人行善予以区分。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公益行业人才的强流动性和行业从业者保障不足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周玲介绍部分机构虽然已经正式注册,但在接受调研过程中却仍选择原因为不具备缴纳保险资格的选项,令人疑惑。其中缘由,可能需要继续进行相关的深入调查。

新闻发布会上,春苗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前副秘书长韩会敏、《社会与公益》杂志副总编辑雷建华就公益从业者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对话。

南都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总监宋波、新华网公益品牌运营负责人和善举基金秘书长高向梅、京华时报记者和女童保护发起人孙雪梅就“对策与行动”进行对话。

对话环节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政府对于公益从业人员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不太现实。可能存在公益机构确实无力支付;标准的设立依据是什么等问题。可能目前比较现实的就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来提升社会对公益人员保障的意识;更为主要的是公益机构要有申请人员费用的意识,积极尽最大努力为公益从业者提供保障。

文章来源:http://cncasw.swchina.org/shygy/nxd/2015/0710/22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