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听一位救助站站长谈购买引进服务
听一位救助站站长谈购买引进服务
今年6月19日是第三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救助站——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略显神秘的机构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工作又存在哪些瓶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了宝鸡市救助管理站,看看这个西北地区首家“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是如何做的。
“进门蓬头垢面,出门满面春风。”说这句话时,陕西省宝鸡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任转军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十几年来,他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对救助站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宝鸡市救助站能成为“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很大程度归功于“整合社会资源,资源社会共享”的工作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宝鸡市救助站迈出了购买引进服务先行先试的脚步。
尝试购买服务,就凭中央一句话
2002 年,任转军刚刚来到宝鸡市救助站时,当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由境外社会组织以项目形式进行,从心理疏导到疾病治疗,由于引入了西方先进理念,工作很扎实。任转军觉得国内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就派工作人员参与项目工作。2006年,项目结束后,任转军担心以当时救助站的能力没办法把工作做好,就与该境外社会组织的翻译杜成飞商量,能否把这项工作接过来。
就这样,国内首个区域性、全天候从事流浪、困境儿童援助及保护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新星援助中心)诞生,负责人正是杜成飞。
“当初没有政策,就凭中央一句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转军说,他把这次跨界合作视为“用贝壳换贝壳”的原始购买服务方式,但受条件所限,救助站当时没有资金直接进行购买,只能以提供场地和水电的方式,置换所需要的岗位服务。
从2006年4月到2012年底,新星援助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外基金会、企业和个人。杜成飞也表示,由于当初政策不明确,政府也没有相关经费,组织运转所需资金100% 都是自筹。
随着2012 年《民政部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和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新星援助中心逐步实现了资金来源“背靠政府,面向社会”。
依靠购买服务,落实专业化救助
目前,宝鸡全市有1 个市级救助站、10个县级救助站,正式工作人员97人,2014年救助量超过1万人次,其中有一多半工作量在市级站,而宝鸡市救助管理站的在编人员只有26人,还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承担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又负责未成年人救助保护。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有1949 个救助站,2014 年的救助量为351.7 万人次,编制有限、人手紧张、服务群体不断扩大,是各地救助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
“服务的核心承载是人,解决不了人的问题,服务就没有持续性,更谈不到专业性,而专业性的背后是职业化的支撑,职业化要做得规范必须依托于组织化。”杜成飞告诉记者,做了十多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他觉得这项工作完全由政府做,一做就死,完全交给社会,一放就乱,应该寻求政府和社会两个圆交集的最大化,政府搭建平台、政策支持、负责监管,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
也正如他所说,通过危机介入、早期干预、源头预防等专业工作方法,宝鸡市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反复流浪和“吃- 住- 送”恶性循环等问题的发生。
2010年,宝鸡市救助站又通过购买服务,与当地“南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不超15天的求助人员,每人每天50元,超过15天,每人每月1500元。”任转军表示,以这个价格购买服务,养老机构有利润,有积极性。
通过购买引进服务,让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宝鸡市救助站解决了人力不足、专业性不强导致的管理难、服务难问题。由于救助能力的提升,也有条件为更多生活无着人员和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实现了在整合社会资源后,再把资源给社会共享。
推进购买服务,需破解供需尴尬
购买引进服务让宝鸡市救助站尝到了甜头,但其他地方能否复制其经验还要画个问号,况且宝鸡市救助站也有自己的烦恼。
2015年1月1日,由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共同印发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正式实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宝鸡市救助站先行先试购买服务的肯定,也让任转军的工作思路更加明确,但宝鸡市救助站仍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购买服务没有选择余地,二是服务质量无法评估。
之所以没有选择余地,是因为目前在宝鸡市很难再找到第二家愿意承接的社会组织。一些社会组织听说是做救助站的工作都不敢承接,导致“零竞争”的尴尬局面,就连目前合作的这家养老服务中心也是任转军凭自己的面子“硬拉来”的,与养老院的老人相比,救助站的受助人员的管理难度更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对于服务质量评估,任转军表示,国家政策要求对购买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但如何操作,还没有具体依据,只能凭救助站自己感觉,感觉好,就继续合作,感觉不好,也不能让人家走,因为没第二家可选。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多数救助站购买服务的情况并不乐观,购买服务情况各地差异较大的原因,一是工作理念,一些地方对政府购买服务没深入了解,没尝到甜头;二是各地购买服务程序不同,有些甚至比较复杂,影响购买积极性;三是没有承接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只有买方,却没人提供服务,要破解购买服务过程中的供需尴尬,还需要政府通过释放需求,刺激供方市场,孵化出更多有能力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710/228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