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推动“互联网+社会工作”的七种思维武器

推动“互联网+社会工作”的七种思维武器

作者:王光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师,现任东莞市乐民社区服务发展促进中心项目主管、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督导助理

在移动终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如今已成为影响、创新甚至改造各行业业态的十分热门亦至关重要的路径选择。

其实,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服务业,社会工作同样需要融入互联网,只有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和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才能更加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更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有机会赢得未来。但“互联网+社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使两者相加,而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空间。那么传统的社工服务如何拥抱互联网呢?具体来说,可以借鉴以下七种思维:

1、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排第一条也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即在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和应对问题。用户思维放在社会工作领域就是要改善服务对象的用户体验,这需要做好四点:其一是要深度认识和理解用户;其二是要按需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其三是能够接地气,便于用户使用和受益;其四是重视口碑营销,通过互联网式的用户传播及用户间沟通来扩大影响力。

2、简约思维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阅读和倾听的耐心越发不足,要想更好地传递信息或提供服务就必须尽可能的简约。一方面,社工机构的服务内容需要简约或者说是专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到极致,例如苹果手机虽然款式单一,却质量上乘。另外,服务推广及服务过程本身也要简约,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不仅要提高服务效率和体验,也要利于广泛传播。

3、平台思维

平台思维就是平等、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很多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打造并善用平台,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就在搜索、电商、社交等领域构筑了成熟的平台。社工机构也要注重打造平台,对内来说,可以将机构逐步发展为“平台型组织”,通过组织变革加强本组织的平台作用,激发员工“内部创业”的活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来说,可以借助网站、论坛、网络众筹、微信等加强公众参与感,为其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平台。

4、迭代思维

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尝试,持续创新,例如小米MIUI系统坚持做到每周更新。社会工作服务借鉴互联网迭代思维可以着眼两点,一是细微创新,即从微小的服务需求入手,关注细节的突破;二是快速迭代,即快速地对需求做出反应,并且及时更新对需求的认识,实时地把握其变化。

5、众包思维

众包指通过互联网协作完成某些工作的模式,例如维基百科的众多词条,知乎网的解答与分享,小米手机研发过程中用户的深度参与等等。传统社工机构应顺应趋势,思考如何利用外脑和借助众力,不断增强参与感,在他人(尤其是用户)的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充分得到各种有益的支持,实现服务的众包。

6、数据思维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数据的收集与积累,有助于服务的科学化、计量化、可视化,更好地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因此,社会工作者要重视用户及相关方的信息、行为、关系等层面的数据收集与系统分析,以便提供更加精准、有效、受欢迎的服务。

7、跨界思维

随着软硬件的快速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不同产业、行业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工作本就是一种跨界的学科和职业,在互联网时代中,社会工作更要拓展自身的外延和内涵。因此,社工要主动跳出行业,与其他行业以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来处理问题,并加强同教育、零售、图书、金融、通讯、娱乐、交通、媒体等界域的合作,在开放中促进自身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投稿信息如下:

网址:www.swchina.org 注册网站会员,点击页面右侧“我要投稿”进行会员投稿。

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

电话:010-65000594

传真:010-65016220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629/22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