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实务视点:专业社工 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实务视点:专业社工 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原标题:专业社工,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社会救助该怎么做?民政部、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首推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实施救助的模式。业内解读,此举将有助于提升社会救助的温度,让“人”成为社会救助的核心。
柔性救助,不仅仅是给钱给物
6月18日,南京市社科院内举行了一场评估会——民政部李嘉诚“大爱之行”重点示范项目中期评估会。负责人董淑芬教授介绍,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救助不仅仅是给钱给物,还有专业社工的全程介入和链接社会资源的示范,在于对救助对象个性化需求的关注。
该项目在南京锁定了11个区72户贫困家庭。南京市社科院组建了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社工专业的29名学生和12位导师组成的团队,通过社工每月入户一次的方法,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
“虽然国家建立了多重社会救助方式,但用行政化手段,无法了解受助对象的真实感受。”董淑芬介绍,调查显示,同样是困难家庭,心理状态却很不一样。比如,因没有工作,或身体残疾的,对生活相对乐观;但重大疾病患者压力大,甚至绝望。
高淳男孩赵亮(化名)没有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不久前爷爷去世,对赵亮打击很大。社工及时跟进,让赵亮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通过长期沟通,社工成了男孩重要的精神依赖。社工还通过资源链接,帮赵亮申请了助学项目,每年4000元。南京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王芳介绍,社工跟踪帮扶,让困难人群感觉有了依靠,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生存尊严和心理慰藉。眼下,急需更新传统的救助方式,构筑新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网络。
此次《意见》明确,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包括: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服务等,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
“救助的落脚点,应该是人,要让受助者感受到行政力量之外的温暖。”董淑芬说,希望探索一套以个案服务为基础的多元联动的帮扶体系。
链接救助资源:全社会都得给力
社工在救助中,具体如何链接资源?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温海兰诉说了他们的困惑:家住苏州姑苏区的男孩丁丁(化名)11岁。由于是河南籍的外来人口,丁丁没能在附近小学上学。父亲做小生意,走不开,不能接送。丁丁每天奔波4小时,辗转多趟公交,去很远的地方上学。这个孩子的困境进入了社工的视野,被列入第一批试点“一对一”跟踪帮扶案例。在经过专业评估后,社工认为,他需要资源链接。苏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多次和教育部门对接,并以中心名义向姑苏区教育局发函求助。但得到的答复是:“全区无学位。”
“贫困易解,资源匮乏难解!”温海兰坦言,这个案子让他们很气馁,却是当下社会工作面临的真实境况。去年在做了400多份案例的筛查分析后,他们发现,困境儿童绝不仅仅是物质贫困,他们遭遇的是因贫困导致的资源匮乏、监护缺失和监护失当,以及家暴、离婚等因素带来的亲子关系危机。和表面上遭遇温饱问题的家庭相比,这类“高风险家庭”更值得关注。
为此,苏州市今年启动了困境儿童个案管理模式,在全市大筛查,用专业的社工评估方式锁定“高风险家庭”的孩子,然后向社会组织招投标,对首批大约30名孩子进行个案跟踪管理。
温海兰说,毕节事件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沉痛的警醒。“不能等出了事,再指责谁,生命关怀刻不容缓。现在,我们的社工带着案子协调救助,往往感觉在‘开后门’。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大门应该向他们打开!”
社会救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民政部、财政部此次发文,强化了一个信号:民生服务领域的工作方式亟待转型和升级。“换句话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沉船事故中,就需要大量心理类社工,长期跟踪,帮助家属走出阴影。”省民政厅人教处副处长周诚介绍,按照2020年平均每万人拥有5名专业社工的规划,我省未来5年内至少还需4万名专业社工。
去年,全省民政部门投入9000多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为专业社工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岗位。社会组织井喷、政府购买服务,都在催生对专业社工的巨大需求。但社工的自身发展、链接资源能力和社会氛围远远不够。“社会活力来自社会本身,而不是政府。”周诚认为,当前阻碍社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发育度不够,社会组织大多处于小微型、草根型发展阶段,分工精细化程度不够;深层次原因还有政府职能转移不充分、社会资源投入少、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
今年,我省将加大社工岗位开发力度,扶持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和社工行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的实务拓展。酝酿已久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将于近期出台,为社工的岗位设置、激励机制、培训体系等规划一揽子方案。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629/226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