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国际禁毒日 听禁毒社工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
国际禁毒日 听禁毒社工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
说起禁毒工作,大家会想到全副武装的禁毒民警,还有那惊心动魄的抓捕现场。其实在禁毒这条战线上,还有禁毒社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通过社区康复工作模式为戒毒者提供服务,陪伴戒毒者戒毒并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指导戒毒者避免复吸,并积极宣传戒毒知识,因而成为禁毒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禁毒社工用爱心灌溉不完整的生命,托起“瘾君子”重生的希望,但他们背后的苦与累却不为常人所知,工作强度大、待遇低,遭遇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的“闭门羹”、人身受到威胁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更大的威胁在于,由于吸毒人员往往是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的感染者,禁毒社工如果处理不妥,很有可能会染上这些疾病。尤其是刚入职的社工,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度过这段“恐惧期”。不少禁毒社工选择退出,但仍然有大批禁毒社工凭借自己的韧劲与真诚,默默坚守在社区禁毒岗位上,帮助吸毒人员回归正轨,重获健康美好的人生。
但相较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与心理压力,禁毒社工的工资待遇却显得捉襟见肘,有时候上门做工作时买个果篮也需要自掏腰包。
如此反差,也让不少禁毒社工选择退出,另觅他业。
究竟该怎样避免禁毒社工流失,让其拥有更好的职业归属感?
禁毒社工们究竟在做哪些工作?这次,来听他们讲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浙江省禁毒社工
平均每名禁毒社工要管39人
人员流失严重呼唤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浙江省共有4342名禁毒社工,其中700余人为兼职,而他们承担着16.7万多名吸毒人员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平均每名社区禁毒社工担负39名吸毒人员的戒毒康复工作,严重超出浙江省社区戒毒人员配备禁毒社工的规定,而像王瑾这样需关注上百名吸毒人员生活情况的社工也大有人在。
近年来,浙江省多地试点为禁毒社工提供一个规范管理的统一工作平台,依托相关部门、司法力量、志愿者团队等力量,请一些具有法律、医疗、社会工作等方面特长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也让那些仍凭借韧劲和真诚坚守在社区禁毒岗位上的社工们,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间。
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禁毒社工梁美琴
“喂,你好!今天谁没有来服用美沙酮?”这样的话梁美琴每天要说上很多遍。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禁毒社工梁美琴从派出所转岗加入禁毒社工队伍后,主动深入吸毒人员家庭走访,像狗皮膏药一样追着吸毒人员戒毒,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成为戒毒人员的“知音姐姐”。
51岁的吴某因吸食海洛因,身患诸多疾病,且曾因骨癌导致左腿截肢。梁美琴隔三差五地上门家访,关注吴某的身体状况与心理动态,适时进行教育与引导。
起初,吴某并不领情,甚至有些烦。梁美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吴某生病住院,梁美琴第一时间赶赴医院看望;刮风下雨了,梁美琴就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提醒他注意身体;吴某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工作,梁美琴帮他申请低保和医疗救助。
“小梁,你放心!我一定会努力戒除毒瘾、重新做人,不让你和家人失望。”在梁美琴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吴某痛下决心戒毒。
“只要吸毒人员需要,我就决不会放弃。”这是梁美琴最常说的一句话。回首两年来的禁毒工作路程,当中虽然有许多困难与艰辛,但只要看到戒毒人员能够重拾生活信心,梁美琴就觉得无比幸福。两年来,梁美琴用自己的智慧、耐心与信心,不厌其烦地劝导吸毒人员,已成功帮助20名吸毒人员开启新生活。
最美禁毒人 杭州下城朝晖街道社工王瑾自述:
2010年5月正式加入禁毒社工队伍以来,我在市、区、街道三级禁毒委、办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坚定基层禁毒工作的信心,积极履行禁毒职能,做到“以人为本行帮教、真情关怀促康复”。历年被市、区级评为“禁毒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被市禁毒委评为“我身边的最美禁毒人”称号,所在街道在2012年被省禁毒委评为“全省禁毒工作先进集体”,这无疑是上级领导及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最大鼓励,同时也肯定了我这五年来的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我始终把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强化理论水平放在首位,注重禁毒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依法禁毒、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履职水平。本人通过三年学习已顺利完成了自考本科社会工作与管理的全部课程,于2014年5月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职称。将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理出新思路,打开新局面,求得新发展。
增强宣传教育手段。坚持预防为主的禁毒方针,把握禁毒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科学讲解毒品的危害禁毒斗争的形势,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突出引导公众远离毒品的要义。显示了参与性、娱乐性、面向大众的要领。借鉴国学启蒙形式,创作了“远毒品、拒毒驾”三字经;采用禁毒灯谜宣传,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宣传的载体,劝导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微信”作为2015年街道开年禁毒宣传的重要阵地,以12个社区禁毒工作站作为端口,辐射于12个社区的居民,使禁毒宣传向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发展。不断拓展了解禁毒知识信息渠道、不断延展获取禁毒知识年龄层面、不断推进缩短禁毒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高深化禁毒知识宣传效果。
沟通协调提升帮教。在对吸毒人员的帮教过程中,我首先做好人员接收前的走访衔接工作,在人员未出所前通过派出所、社区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帮教对象的主要社会关系、成瘾程度、吸毒前科记录、包括家庭成员对其的态度,通过前期走访对帮教对象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便于接收初期信任关系的建立,我尊重帮教对象的人格,注意建立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注重沟通与教育相结合。我还运用家庭的亲情感化来促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教工作的开展,朝晖地区最早一批服用海洛因人员现年龄基本都在四五十岁,婚姻状况多为离异,基本都与年迈的双亲居住在一起,因为多年的吸毒史造成亲情的淡漠。彼此之间多猜疑、矛盾,在每次家访和电话联络中我希望家属能多一些宽容和认可,而作为子女把父母的唠叨看做是关心而不是废话。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吸毒人员的回归,利用每次春节走访的机会我总会感谢吸毒人员家属对我们帮教工作的支持,同时家属也会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认可。
因人而异及时安置。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吸毒者我总结了不同就业建议,积极提高就业几率: 90后人员先学习再就业或边工作边充电,以提高投身市场竞争的能力。80后人员要结合自身特长,利用家庭人脉关系助推就业,及早走自食其力的路子。70后人员参加街道组织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对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作相应岗位的推荐。60、50后人员的就业机会偏少,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尽量安排其公益性岗位,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申请享受社会救助,并鼓励其成年子女主动寻找职业,改变家庭贫困的现象。
部分吸毒人员就业后,我们发现在工作、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协助解决和跟踪服务。我通过街道相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第一,就业指导,涉及职业定位、面试技巧等方面;第二,心理减压辅导,涉及人际交流、情绪调节、适应环境方面;第三,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咨询。
积极关注不断探索。从事禁毒工作的五年中,前三年我所接触的吸毒人员95%以上都是阿片类成瘾人员,他们是大家眼里的行为偏差人员,包括家属及本人,我们的介入让其家庭看见了希望与支持。同时,制度性帮扶(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性救助、春风助学、廉租房安置、医疗补助等)同样在阿片类成瘾人员帮教中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让我们彼此增添了信任,为吸毒者家庭在不同人生阶段提供支援服务。
最近新增人员中吸食合成毒品比例明显增加, 80-90后吸食合成毒品者的沟通、协调、帮教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制度性帮扶对此年龄段将不再是优势(因属法定工作年龄段,又无严重身体疾病造成丧失就业能力,故均不符合申请社会援助的条件。)作为社会支持系统中最稳健的家庭,在80-90后吸毒者帮教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家属态度两极分化严重:一类父母已无法管束,多为离家、居无定所,家属抵触、排斥心理严重。二类父母多溺爱,对子女的吸毒事实视而不见,一味包庇、纵容,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采取拖延、推诿。认为是政府不给予自己子女机会,或自己可通过自愿戒毒戒断毒瘾,无需政府介入,将事态扩大后反造成子女和本人的社会形象及地位受损、前途丧失,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矛盾在先期就以确立,造成工作中的对峙及停滞。
通过数年工作经验归纳,我思考用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他们,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出击,提高谈话广度,提升服务效率。与其谈工作压力、情感困扰、家庭矛盾、亲子沟通、人际冲突、失眠、莫名的情绪低落或焦虑等,探索问题的症结和改善之道,采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与之交流, 为其提供关注情感,积极共情,关怀心灵,以准确到位的人文关怀,帮其宣泄情绪,恢复情感,激发正面能量,促进帮教实效。
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健康服务,一种社会资源,除了能协助解决问题之外,可以让吸毒者工作更有效率、生活更有方向、也更有幸福感。而这一系列的帮助不再是说教,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互助、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创新手段注重疏导。在帮教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和方法,凭借个人专业技能以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为突破口,形成了“彩虹家园”帮教体系。 彩虹家园的寓意:彩虹代表雨过天晴,家园代表归属感,通过“彩虹家园”把迷途者重新带回阳光,让心灵永远晴朗。
“彩虹家园” 帮教体系由七个项目组成:
彩虹帮教小组:彩虹帮教小组是由禁毒社工、派出所民警、心理咨询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属所组成的。
彩虹康复计划:帮教小组通过谈话及家访的方式,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人格和自我,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采取以家庭为主体的防复吸戒毒模式,是最具人性化、最节约社会资源、最经济的“绿色”戒毒方法。为戒毒者营造一个安全、温暖、轻松的戒毒环境。
彩虹危机调适:危机是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产生身心混乱的状态。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给予及时介入输入希望,让其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最大限度减少、阻止其破坏行为,及减轻对自身的无意伤害。
彩虹关怀措施:解决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生活困难,为其办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春风助学基金、归正人员救济金、廉租房货币安置、廉租房实物配置、就医补助等制度性帮扶。
彩虹谈话场所:街道设立一间谈心谈话室,以方便帮教小组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谈话沟通,零距离接触戒毒人员,了解其内心想法及倾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其排忧解难。
彩虹人员档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内容包含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手册,及SDS、SAS心理评估量表,由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填写,心理咨询师进行计分、评估,设立一条心理健康状态预警线,结合家访通过分析当事人成长经历、人格结构和吸毒原因,把握其心理活动的动力关系,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社区管控和矫正帮教工作力量。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教,提升管理效能、化解社会风险、取得良好成效。
彩虹支持网络:按照分级分类管理要求,戒断三年人员属于三级管控人员,安排针对期满解除人员的追踪家访(结合春节、夏日送清凉走访活动)了解其戒断后的巩固状况,特别针对独居及生活有困难人员,结合社区禁毒工作站及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本辖区内吸毒人员持续关注。
通过“彩虹家园”帮教体系充分体现“科学管理、特殊关爱”的思想基础,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寓关爱于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人格上尊重、感情上贴近、生活上关心、就业上帮助。让戒毒康复人员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主动积极参与配合戒毒,从而大大降低复吸率。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上我将再接再厉,总结经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使社区禁毒工作跨上新台阶。
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社工杨明超:
她们的婚姻,他会关心
杨明超(上图右一)从小的志愿是当警察,大学毕业后,他和这份工作失之交臂,却刚好看到招聘禁毒社工的招聘消息,兴奋地投去了简历。
明年,杨明超才满30周岁,而他手头管理帮助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如果论起年纪,大多算得上是他的大哥大姐。而他很聪明,把自己定位成知心小弟,这份工作干得很是顺手。
最近这段时间,他最关注的,是管内一对新婚夫妻的生活情况。
“女的比我大几岁,是在社区康复的本地人,态度比较好,很愿意和我聊。”去年上半年,杨明超听对方说有了对象,但也是一名在社区康复的吸毒人员。
杨明超很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见对方比较坚定,也表示理解,“感情的事,外人不好多说”。
去年年底,两人结婚了。杨明超和男方谈过,他也承认两人是以前吸毒时认识的,但现在他们都想重新做人的。
在杨明超的关心帮助下,目前女方有了固定工作,男方也在辖区内做起了小生意。
这是他管内第三名结婚的女康复人员,前两名已经做了妈妈,杨明超还去喝过满月酒。
看着自己的管教人员能够重新开始生活,杨明超很欣慰。现在他最大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给社区康复人员找到新的人生方向或者生活羁绊。
“我这里有个康复人员,以前生活条件很不错,强制戒毒后坚持了两年,情况都很好,但因生活圈子不大,最后又被以前的朋友带坏了,只好又去强戒。今年4月份,他才回到社区,还是在我这里。”
杨明超希望自己能给他更多的关注,帮助这一位彻底告别毒品。
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社工丁一:
敲不开心门,她用真情唤开
丁一也是2010年加入禁毒社工队伍的。
这个当时才二十几岁的姑娘,以为这份工作就是进社区搞搞宣传活动,得知还要负责和社区里的戒毒康复人员联络后,其实是有一点怕的,但好强的她又不愿意拍拍屁股走人。
于是,她硬着头皮给每个社区康复人员打电话,一次次上门联络。
最初,这个新来的小姑娘收获的基本是白眼,常常电话打不通,上门又扑个空,差一丁点要放弃了。但是有一次,一名社区康复人员因为复吸而被送往强制戒毒所,整个家庭再次受创,目睹这一切的丁一触动很大,“我的工作如果真的能拉他们一把,为什么不干呢?”
于是,她坚持了下来。
在丁一的管理区里,有个姓马的男子,今年50多岁,之前吸过传统毒品,后来又因吸食合成毒品被送往强制戒毒所。2012年回到社区后,马某仍恶习不改,但一身病的他甚至无法接受强制措施。
“上门根本找不到人,打他电话从来不接。”丁一只好去找他的家属,但马某的老婆儿子早已不和他来往,同住的老父亲又常常给他们吃闭门羹。
“敲门门不开,里面一条狗一直冲着我们叫。”丁一约上社区民警,多次上门,他父亲才愿意说几句。
丁一告诉他,如果马某继续吸食毒品,健康上将有巨大风险,希望他父亲能帮忙规劝,同时丁一又积极为马某安排,帮找力所能及的工作。
从2012年到2014年间多次被查出复吸,到今年上半年每次都能按时接受检查并且一次都没查出过问题,马某的改变有目共睹,丁一的心血也总算没白废。(文中吸毒人员部分为化名)
绍兴“最美禁毒社工”吕盈盈:
多次碰壁,她却从不放弃
吕盈盈现在是新昌县镜岭镇的一名禁毒社工,别看她现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最初却碰到了不少困难。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吕盈盈成为了禁毒社工。在这之前,她只知道毒品有危害,却从没想过要和吸毒者打交道,因此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吕盈盈记得第一次联系5名戒毒者,要求他们第二天准时来报到,结果却只来了一个人,而且来得那位戒毒者一看吕盈盈这么年轻,言语里满是不屑。面对困境,吕盈盈却并不灰心,凭着真心、耐心、关心、细心,以及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很快她走进了戒毒者的心,成为了他们的“知心姐姐”。
在吕盈盈建的微信群中,包括了社区里所有戒毒者,吕盈盈不时会通过微信群与他们聊天。“今天干什么了?家里父母还好吗?最近身体怎么样……”这些问题的后面,总能很快得到回复:“姐,我最近在工厂上班;我父母很好,让我问候你;最近会去医院检查……”这一问一答虽然简单,但可以看出,在这些戒毒者的心中已把吕盈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现在,吕盈盈再也不用打电话,每到规定时间,每位戒毒者都能及时报到,而且一些戒毒者的家人还会主动联系她汇报情况,大家都非常信任她。
她的付出,让小伙过上了正常生活
今年20岁的小王(化名)由于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他刚到吕盈盈处报到时,并不配合。吕盈盈说:“这些戒毒人员,很多处于社会的边缘,吸了毒之后感觉社会、家庭都抛弃了他们,往往容易自暴自弃,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此,吕盈盈经常通过QQ、微信、短信、电话与小王联系,引导其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后来,当吕盈盈了解到小王的母亲身体不好时,还主动上门看望,时不时地嘘寒问暖。
用小王的话说,吕盈盈这样的义举,让人敬佩。从此,小王放下心头包袱,按时到镇禁毒办报到,并详细汇报自己的动向和思想状况,平时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想法,都会主动联系她,向她倾诉。现在,小王不仅表决心不再接触毒品,还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他的名字也已从戒毒者的名单里划掉了。至今,吕盈盈已经先后帮助了11名戒毒者戒除毒瘾。
对于这些吸毒人员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戒毒后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如果没有一份正常工作,无法过上安稳生活,他们很容易复吸。为此,前段时间经过吕盈盈的多方努力,当地一家企业已经同意组建一个戒毒人员就业安置基地,“点燃”吸毒人员的新希望,这让吕盈盈非常高兴。
宣传比禁毒更重要
去年以来,吕盈盈所在辖区的戒毒者数量增加了两名,这让吕盈盈非常自责,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为此,除了继续跟进社区戒毒者之外,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禁毒宣传上。
针对农村地区禁毒意识薄弱的问题,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年5月开展的“禁种铲毒”专项行动中,由于前期宣传工作到位,广大村民积极配合派出所开展工作,发现并及时铲除非法种植罂粟214株。
由于工作努力,吕盈盈被评为2013~2014年度浙江省禁毒先进个人,还成功入围了浙江“最美禁毒人”。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5/0626/22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