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专业社工怎么做?儿童福利院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专业社工怎么做?儿童福利院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在一个有关福利院儿童服务制度的小型研讨会上,我说了一句“今天,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都没有在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专业工作!”引起了少数参与者的好奇,休会期间来问我:“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按照你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最应该做什么呢?”
我的回答要点如下:
首先,为什么我这样认为呢?
因为我看到很多儿童福利院里的社会工作者(持证的和有专业学历的)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主题活动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的问题是儿童个体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偏差问题和少量的社会交往不足问题。但这些工作并不是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充其量也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之所以这么说,第一是因为不是只有社会工作者才能做,心理咨询师、教师甚至一些富有爱心和耐心的善心人士似乎也能做;第二是这种个案和小组工作解决的是福利院儿童某一次或者某一阶段的情绪、人际关系和行为偏差问题,不能解决福利院儿童面临的根本问题 – 没有稳定的、持续的家庭关系和恒定的情感交流机制;后者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当然,一些社会工作者也负责或者参与儿童的寄养工作,这的确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做的。但是,现有的寄养工作常常没有按照社会工作的标准程序来开展,更没有将它置于一个安置服务的“谱系”中,遵循儿童利益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开展,因此,也只能算作是采用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一种方式,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社会工作实务。
那么,我认为怎样的服务是儿童福利院应有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呢?
我认为儿童福利院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是:家庭安置服务。
这种服务的内涵如下:
一是服务目标:促进儿童拥有家庭!
二是服务规范:为儿童提供家庭安置服务!它包括入院评估、制定基于评估结果的服务计划、协调资源落实计划、效果评估和结案跟踪。
三是服务模式:个案管理!以促进儿童进入家庭为核心服务内容,开展创建融合家庭环境的工作,包含家庭评估、家庭培训和家庭支持等,以保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最基本的社会化环境 – 家庭环境。
四是服务机制:多专业/跨部门合作!在完成上述家庭安置服务的过程中,福利机构内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不同专业人员,如医生、护士、特教、康复师、营养师、语言训练师、心理咨询师和抚育员等需要有联合起来,共同为促进儿童拥有家庭开展工作,保障儿童在进入家庭前后都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身心健康服务。具体的形式是定期召开儿童个案工作会议,有点像医院里的会诊。
为什么说家庭安置服务是在针对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开展的专业社会工作呢?
之所以说家庭安置服务是儿童福利机构中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是因为:
1、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这种服务目标从根本上满足了福利机构中儿童的服务需求 – 对家庭的需求。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儿童,不论进入机构的原因是什么,其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家庭的照顾和依靠;而家庭是每一个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最基本环境保障。因此,福利机构中儿童最急需的服务就是将其失去了的家庭补上,让他重新拥有一个和谐的、具有能够满足其成长基本需求经济条件的家庭!
2、依据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将原有福利机构中多名成年工作人员对应一个儿童的状况更新成了以个案工作者/家长为主的养育服务方式(儿童在福利院将以面对社会工作者为主,在家庭以家长为主),为促进儿童形成健康依恋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3、依据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这种多学科、跨专业的工作团队,能够使儿童的多种需求围绕进入和融合家庭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既能够尽量避免服务的重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服务之间的脱节状态,从而保障服务的有效性。这是儿童利益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服务原则的真正落实。
4、 这种服务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围绕儿童的需求问题,不仅要协调家庭(招募、评估、培训、配对和融合),还要与机构内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医护人员、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抚育员等),更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宣传和倡导儿童权利理念针对家庭所在社区开展亲职教育和慈善文化构建等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儿童的需求都能通过协调资源就能解决,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在现实条件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工作目标。要做好上述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他不仅知道如何面对健康的儿童,还应该指导如何面对残疾儿童,更应该知道怎样的家庭适合怎样的儿童,……等等;在理论知识层面,他不仅要知道儿童发展的知识,还要指导儿童保护的知识,还有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相关政策,等等。这样的工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做不了的;新入职的社工,没有资深督导的指导也是容易出错的。
上面的专业社会工作与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的区别在哪里呢?
最大的区别在于终于有人像家长一样来管/爱孩子了!这个人(社工或寄养/收养家长)和一般家庭中的家长一样,综合关注和照顾儿童,特别是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状况。儿童的其余需求则根据需求的定性,对应由其他专业的人去应对;例如,教育,找学校;医疗,找医护人员或者医院;特殊技能,找特长培训班或者别的资源,等等。他能够真正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着想。个案管理模式将现在儿童福利院中零散的、不连贯的康复、医疗、特教/教育、心理辅导等有机地串联和整合到一起,为儿童健康成长托底!
上述工作内容和模式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理念,符合儿童发展规律,需要社工专门的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机构养育儿童的最大缺陷 – 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
要开展这样的服务,会不会有挑战呢?
肯定有!
挑战1:明晰社工工作目标和内容。现有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工作目标和内容界定模糊。笔者曾亲见有“社工专家”在研讨会发言,认为寄养工作不是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者应该做的。因此,明确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工作目标和内容,是设计和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
挑战2:培养社工胜任力。现有的持证和学历社工,没有接受过针对失去了家庭依靠儿童的专业实务训练,因此不具备这种专业胜任力。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设计服务程序和规范,更需要有人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专业督导。
挑战3: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的行政架构。现有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立了“社会工作部”的为数不多;即便有,往往与寄养部和收养部并列,其岗位职责往往与行政办公室类似,负责接受捐赠和志愿服务。
挑战4:制定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程序和标准。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5/0610/223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