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嘉兴探索发挥“三社”作用 集结社会工作生力军

嘉兴探索发挥“三社”作用 集结社会工作生力军

日前,嘉兴市“加强三社联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荣获“2014中国城市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称号。

2008年,嘉兴在全国地市中率先成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2009年,嘉兴成为全国唯一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的地级市,同年成立全省首家民办社工机构;2012年,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揭牌;2014年1月,嘉兴入选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

短短几年间,从“政府包揽”到“三社联动”,嘉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发生了巨变。随着“党政主导、部门推动、三社联动”的新格局日臻成熟,“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提档升级的路径日益清晰。

重构社会生活

共同体

2015年伊始,嘉兴市委办发出的“1号文件”引来了各方关注。

文件中,该市创造性地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开出了权力清单,规定了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依法履行事项37项,并明确列出了40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此外,这份权力清单还将市级层面涉及村(社区)的考核评比项目数量从36项减少到了6项,并确定了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评办法。

这份权力清单是嘉兴基层自治组织告别“机关化”的一个里程碑。从去年起,通过村(社区)“机关化”集中整治行动,嘉兴全市村(社区)累计清理牌子26740块、上墙制度34535项,腾出工作用房2.31万平方米,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有力破解了村(社区)行政化问题。

基层自治组织如何定位?去“机关化”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过去,社区以地缘集聚,逐级传达的行政指令曾是维系共同体的主要纽带,而随着“去机关化”逐步走向深入,村(社区)获得了更好的治理环境和更大的发挥空间,基层自治与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整合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新模式。

“对于社区来说,去‘机关化’的效果就是减少行政命令下的‘规定动作’,增加服务居民与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的‘自选动作’。”平湖市当湖街道北河溇社区党支部书记沈斌说。2014年,北河溇社区组织起了3个民间团队:德治评议团负责汇集民意,提出服务意见建议;法治服务团针对居民在法律方面的需要提供公益咨询服务;自治议政团则代表居民发声,全程参与社区大小事务的决策过程。“三点半学校”、社区自助洗车管理办法、社区闲置用房利用方案……3个民间团队助推社区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公共服务措施。

在提升居民自治水平的同时,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本位职能也在回归。截至今年初,全市1156个城乡社区全部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农村2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初具规模。“给居民提供服务”已成为嘉兴社区建设的头等大事。

培育社会服务

新主体

在村(社区)纷纷“减负”的同时,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如何得到保障与提升?

日前,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第二批入驻机构正式“出壳”,继去年成功培育8家社会组织之后,经过一年的“孵化”,市本级又有10家社会组织顺利“破壳而出”,迈出了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的新步伐。

自2012年10月成立以来,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采取“政府资金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民众受益”的运营模式,秉承“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组织”的宗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成果展示等系列化的服务。在入驻机构培育期间,中心成功承办了6期由市民政局主办的大型“嘉兴公益讲坛”活动,入驻机构还举办了5场公益沙龙。

助困、助医、助学、助老……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政府职能转移与委托的需要,在政府与市场之外,作为第三方的社会组织正异军突起。

市级层面上,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做到了对公共服务项目“接得住”且“管得好”,而在社区层面,众多土生土长的“身边组织”也开始在“最基层的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上发光发热。

从去年夏天开始,由嘉兴市暖阳为老服务促进中心承办的“老年人防骗课堂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定期进社区巡回授课,深受居民好评。在嘉北街道天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日托室、书画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在社会组织康乐敬老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与组织下,600多名社区老人享受到了量身定制的居家养老“菜单”。

百姓需要的公共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来提供,这在嘉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社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社工调研发现,现在的老人普遍有着较高的精神需求。”来自嘉北街道建明社区的“银丝带”社工沈逸君说,在“银丝带”社工站的介入服务下,建明社区已成立了越剧、排舞等多个老年互助学习小组,帮助上百位老人实现了“老有所乐”。

据统计,在嘉兴全市,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最直接、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总数已超过5000家。

集结社会工作

生力军

“通过社工知识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成为专业社工后,我做事更有底气,居民对我也更认同了。”天河社区社工陈淑佳不久前刚刚拿到了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证书。

像陈淑佳一样,嘉兴去年有223人顺利通过了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截至今年年初,全市持证社工总数已达3166人,其中“全国证”919人、“嘉兴证”2247人。

如何培养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嘉兴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出台了“三社”建设文件,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创业创新型人才范畴,率先制定了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了涉及社工职称设置及薪酬、教育培训、财政支持等多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同时,采取“项目合作、督导引领、人才培养”等方式,与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浦东社工协会等省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共建社会工作“一中心多基地”和“社会工作专家库”,借智借力提升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水平。

“有困难,找社工。”沈海明说,“专业社会工作者正在成为一支生力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第一家民办社工机构——嘉兴市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的故事,给沈海明的话作出了最佳诠释。

成立5年来,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为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困难家庭等不同群体提供了专业的社工服务,协助服务目标人群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危机,赢得了社会及服务对象的好评。5年来,事务所127名社工与志愿者共为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法律帮助、心理辅导、情绪疏导、亲子教育等各种服务13700多人次,直接受益者4800多人次,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达到98.2%。

规模在壮大,品牌在打响,嘉兴社工也正越来越多地在全国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去年,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代表嘉兴社工登上了全国慈展会的舞台。同时,该事务所申报的“守望相助,绽放人生——单亲妈妈家庭专业社工服务项目”获得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C类)立项,获50万元中央财政购买服务资金支持。这是全省唯一一个获得立项的专业社工机构项目。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5/0527/22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