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我的社工一日

我的社工一日

我的社工一日

(本文获“我的社工一日”征文活动个人奖二等奖)

亲爱的小牧:

你好,还愿意以初中时的习惯这样称呼你。现在的北京虽然已经深夜,但窗外仍然是灯火通明;远在伊犁的你还没入睡吧,美丽的天山,静静的伊犁河是不是也常常带你回到我们美丽的家乡——泰安?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分别30多年了,接到你的电话,我觉得也只有用写信——我们那个时代不二的交流方式,才能充分表达出我对那份深厚友谊的深深眷恋与无比珍惜。

我刚才还在灯下学习,我报考了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还剩下不到半个月了,人到中年,体力和精力都不济了,虽然有些勉强,我还是在尽我所能。阴差阳错,去年8月份,我赶上年龄的末班车,考上了社工——这是在我的人生规划中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职业。现在的我已经从对社会工作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基本得心应手了。社区工作非常琐碎也很温情,你不是很了解吧,那我就把今天所做的一切给你展示一下:

早上7点,我就从家里出来了,平时我们九点上班,今天因为是我校园值班,7点半孩子们进校门时,我要到学校维持治安。我带着红袖标和值班的老师及民警站在校门口,孩子们不时地给我打招呼,甜甜地叫着阿姨,我帮着家长们把孩子从自行车上扶下来,帮着粗心的低年级小豆包系上鞋带,帮着把马路对面的孩子接过来,半个小时的时间忙得不亦乐乎。

8点钟,我回到单位,简单吃过自带的早餐。我上班的地方在北京的胡同里,这也是我人生新的体验。我所在的社区叫前公用居委会,名字你可能感到很陌生。如果提到鲁迅、周作人,你这个中文系的才子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如果告诉你鲁迅写出《呐喊》《彷徨》的八道湾就在我的辖区,你是不是会尖叫呢?怎么可能?事实就是这样,那是我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一所著名的高中,每次走在那条胡同,总能让我想到大师们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以及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对辖区的居民有着一份天然的亲近感。

还没到上班时间,就有性急的居民来办事了,是北帽(名字有意思吧,还有前帽、后帽、中帽胡同)的居民反映,他们家的大门坏了,半夜有陌生人去了他们家的院子,他们住的是公房,要和房管所沟通,我告诉他一上班就有同志去解决,请他不要着急。不到九点,大家就陆续到单位了,整个小院笑语不断。

楼门院长是社区的积极分子,治安骨干,我们开展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协助,接到上级指示,最近有安保任务,我们要到各家通知。我和另一位同事负责四个胡同,刚没走多远,就听到有人在喊,是小椅子圈胡同的居民,他家的树已经压到房顶了,枝叶太茂盛,他担心风雨天会刮断,需要修理。我和同事只好先去他家,用手机把树的现状照下来,告诉他报修树木所需要的手续。正说话间,头顶就有人喊同事的名字,让他上楼一趟(平房区的很多居民见缝插针,不少搭起二层以解决局促的居住空间)。原来他家的金鱼生产了,要我们过去看看并执意要留几条给我们。他们院前段时间老旧下水道渗水,为此还影响到了邻里关系。社区多次协调,寻找各方社会资源,终于解决了困扰他们多时的大难题。居民就是这样淳朴,他们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谢意。从胡同出来,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有的胡同骨干搬走了,通知时,我还要积极发展新的楼门院长,保证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四条胡同还没通知完,已经到下班时间了。

中午离家远的同事在单位吃饭,单位没有食堂,有时去买点现成的,有时简单做点凑合。下午2点上班,我常常利用这段时间去超市或者菜市场,要不晚上就没得吃了。单位附近有一个中国书店,这也是我休息时常去的地方,书店的老旧书常常会感受到时间流转的速度,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尊贵,使我对民生有了更广博的悲悯情怀。

下午的时间过得飞快,我带着“一帮一”的志愿者们去帮扶对象家慰问,他们不仅带来米面油,还有温暖与体贴。每隔一段时间,孤老的烈属那件幽暗的小屋子里就会充满笑声,大家忙着打扫卫生,理发,换灯泡,修门窗,像这样的帮扶对象我们社区有7个,最近还有共建单位要求照顾孤寡老人。回去的路上,到了早上来反映有情况的北帽胡同,还好,问题不大,已经解决。到单位时,大家正在屏住呼吸听广播,原来,我们站长在北京台接受采访呢。对了,忘了告诉你,现在的居委会可不是原来的老大妈了,我在这里属于大龄老同志,站长今年才36岁,每天超负荷锻炼,是一个天生的美食家,每次吃撑都嚷嚷着要减肥的美女。等我把一天做的事情写在了我的工作记录本上,也到了下班时间。

看到我平凡充实的一天了吗? 1984年暑假,我们从那条遮天的林荫路下一别竟然30年过去了,我没变,依然开朗单纯,充满理想,热爱生活。你呢?命运把你放逐到遥远的边疆,你还那样冲满人文关怀有着不屈的高贵吗?期待你的来信。

夏安!代问家人好!

想念你的:延琳

2014年5月30日


(作者:延琳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前公用社区)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5/0427/216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