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全面盘点各地社工人才流失现状及解决对策

全面盘点各地社工人才流失现状及解决对策

 

【现状】社工人才流失严重!

北京:社工流失率25% 

收入低、活多、没有正式编制、缺乏上升空间,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杨立新掰着手指给记者列举了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几大难”,她说,社工的流失率现在高达25%,亟须政府出台新政策将社工留在社区。

工资每月2300元 每年涨50元

杨立新说,她们街道去年计划招22个社工,结果到现在1个人都没招上来。流失的社工一部分去考了公务员,另一部分则去了收入更高的企事业单位。

杨立新觉得,工资太低是造成社工大量流失最重要的原因。“2009年,社工的工资从170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2300元,再没变过。我是居委会书记,今年48岁了,干了15年社工,一个月工资3100元,比刚来的社工多的就是每年50块左右的工龄钱。”

杨立新说,自己社区有个社工,家住通州梨园,每天的公交费用需要14块钱,一个月下来交通费就得300多元。午饭钱必须控制在15块钱以内,一个月下来又是300多元。挣的工资都不足以支撑个人的花费,更不用说养家了。“我们社区有个研究生,干了3年了,工作也很出色。人家要走,我都不好意思留。”

杨立新说,现在基本都是北京人来干社工。“外地人得租房啊,一个月挣2300元的话,房租少说也得1500元,还得是跟别人合租,剩下800块钱怎么吃饭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不签正式劳动合同

杨立新说,各种考核、迎检、活动,政府各个部门把活一股脑儿全“倒”到了社区,加大了社工的工作量。当社工就意味着没完没了的加班,大年三十儿晚上得值班,从头天晚上6点要一直值守到凌晨两三点,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还要加班,却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

而且社工没有编制,社工签订的是服务协议,不是正式劳动合同。“没什么成长空间,一眼就能看见天花板。但凡有其他更好的平台,全跳槽走了”。

工资与市平均工资接轨

社区工作要求最讲究连续性,社工刚来的时候往往由于不熟悉情况,无法和社区百姓很好的沟通,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杨立新说,现在的情况是,社工刚刚适应,就跳槽走了,一换人,又得重新适应。

杨立新建议,社工的工资最起码应该和北京市的平均工资接轨。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到社区工作。

深圳:社工流失率攀升 工资低且晋升空间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深圳已有社工总数近5000人,社工服务机构115家,社区服务中心500余家。由于专业认同度和待遇低,深圳社工流失率逐年攀升,从2008年的8.2%上升到2013年的19.8%。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全市普遍存在。南都民调中心联合大粤网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圳近六成受访者对社工这个职业不了解,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未享受过社工提供的服务。在前不久召开的罗湖区2015年度政府财政预算草案预审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对购买社工服务这项预算提出质疑,社工流动性大、居民对社工服务不认可等成为会上讨论的焦点。

据了解,罗湖区民政局2015年购买社工服务的预算为1072万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0万元,占该局2015年总支出的1/8。

协会

社工流失率逐年攀升

深圳市从2007年起实施社工试点,建立了全国首个较为系统的社工制度,曾被称为社工的“黄埔军校”。如今,这道光环逐渐褪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深圳已有社工总数近5000人,社工服务机构115家,社区服务中心500余家。由于专业认同度和待遇低,深圳社工流失率逐年攀升,从2008年的8.2%上升到2013年的19.8%。

在深圳市社工协会看来,深圳社工流向非社工领域的根本原因在于,深圳社工人才配套优惠政策远远跟不上社工服务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仍未真正纳入“人才”系列;此外,深圳社工薪酬总体偏低,高昂的生活成本、其他城市的吸引都加剧了深圳社工的流失。

针对当前存在的社工职业路径不够完整的问题,深圳市民政局近日表示,我市拟形成完整的纵向职业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拟将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技术职称分为5级13档,探索开展“社会工作员”的职业资格认证,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深圳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将取得《深圳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员纳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范围,形成“社会工作员-初级社工师-中级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的职称体系。

据了解,深圳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一部有关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施办法,已提交给市委组织部,正在报批阶段。

社工

工资低且晋升空间有限

不少社工认为,除了专业认同感和待遇低之外,晋升空间有限也是深圳社工人才不断流失的一大原因。

“每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只有4000元左右,在深圳这座高消费城市几乎是入不敷出。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让我们看不到前途。”宝安富华社区的一名社工称。西乡彩虹社区的一名社工表示,其入职以来,身边已有1/3的同事离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待遇和晋升空间受限。

据了解,深圳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每人每年7.5万元,其中机构管理费占15%,业务活动经费占6%,剩下的79%包括了工资、社保和绩效。最终,社工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3500元左右。“硕士毕业生加上补贴可能有4000元,这个工资水平依然偏低。”有社工表示。

“大学学的就是社工这个专业,毕业后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当初设想的并不一致。”彩虹社区一社工称,由于居民对社工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不高,开展活动时很多社工面临自说自话的尴尬,让整个社工团队颇有挫败感。

居民

大多不了解社工职业

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吗?前日,南都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罗湖、南山、宝安、龙华等片区多个住宅小区,大部分居民给出的答案是“不清楚”。

“社工大概就是对于问题青少年做一些心理健康辅导的义工吧!”家住南山西丽的大学生小赵表示,自己常在香港电视剧中看到社工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则从未接触过社工。宝安区的一位居民则认为“社工应该和义工差不多,只不过社工有工资拿,而义工是免费提供服务。”

居民对社工职业的不理解,让社工服务者倍感失落。“社工如何与社区更好地融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龙华三联社区的一名社工说,不少居民不了解社工性质,部分居民甚至对社工提供的服务有抵触心理,以至于有些活动很难在社区持续开展下去。

“关键是需要居民转变观念,信息的有效沟通也很重要,不应该是社工提供什么服务居民就享受什么,而应该是居民需要什么,社工想办法帮忙实现。”宝安鹏锦社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前不久,罗湖区文锦社区就开展这样的探索。

“与义工以及其他公益从业者相比,社工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接受报酬,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专业化、职业性。”宝安一社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称,社工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缓冲器”,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建议

社工服务应转向项目化运作

“昔日曾令社会工作与政府服务有效对接的‘岗位购买’制度已不再适应当下需求,建议政府改变‘岗位购买’社工的模式,以‘项目购买’的方式直接将社会组织的服务与政府需求对接,使社工的服务更持久和可积累。”2013年两会期间,罗湖区人大代表、区妇联副主席彭丹瑜递交了这样一份建议案。

彭丹瑜认为,政府以项目形式购买服务,将定期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可以促使社工机构加强社工的专业培训,亦保证社工服务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持续性,减少行政干预,最终减少社工多头管理、身份确认、价值认可的困扰。

“目前的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如何破题需要慎重考虑。”宝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单纯提高待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关键,需要借鉴先进机制或是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社工团队的稳定。

 

成都:中级社工月薪2000 毕业生8成逃离本行

薪酬待遇低,社会保障少,行业认同差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在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帮助。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

当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青少年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社会事业的发展。青少年事务社工为啥职业认同感不高?我省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状况到底怎样?建设一支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队伍,需作哪些努力?今日起,本报推出“社工毕业生的尴尬”系列报道。

4月13日,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发布2015年群团部门及所属基金会重点实施的公益项目,总额2600万元的53个公益项目向社会公开竞标,引来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高度关注。“政府购买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人才供给远远跟不上趟。”发布会现场,一些社工机构负责人表示。

团省委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共有社工专业人才1.8万人,已考取相关证书的4968人;专职从事青少年事务的社工不足1000人。去年底,团省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在全省培育1.1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前不久老师询问了班级同学就业意愿,除去考研和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只有不到20%的同学愿意从事社工专业。”西南民族大学一位社工专业应届生告诉记者,虽然需求大,但社工机构毕竟不是营利机构,工资上升空间不大,而且社工是项目制,对未来预期有不确定性。加之社工站分散在各地,一名社工要独当一面,事情多、压力大,也是导致学生就业抉择逃离的因素。

团省委调研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自认工资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在职业不满意原因调查中,62.4%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事务社工工资报酬低;社会保障方面,仅有不到18%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购买了全部五项社保,有超过20%的人没有购买任何社保险种。

“高校社工专业面临的尴尬,在于一边是很多社工机构委托学校要人,一边是学生就业意愿不高。以去年毕业的学生来说,选择社工领域从业的大概20%左右。”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廖正涛认为,这两年社工职业发展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待遇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最根本的是社会对社工认知度偏低,导致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存在感不强。

目前我省有1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早的已有十余年历史,但是社会知晓度仍然不高。都江堰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孙兴告诉记者,学生报考第一志愿填报率不高,不少学生都是被调剂到社工专业,这从源头上致使学生在本行业就业意愿不强。

“我所知道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往往都是早年接触或受益于社工的,特别是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学生。”廖正涛说,不少学生进校后告诉他,“我是在港剧中听说社工的”。

【自白一】

社工辛苦,但是有价值的职业

讲述人:西南民族大学社工专业2015届毕业生 杨志慧

我填报的高考志愿是小语种专业。当时觉得小语种学出来当翻译可以赚很多钱。那时,我连“社会工作”这个专业都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了解。但是因为我的高考成绩并不好,被调剂到社工专业。像我这样的调剂生,在我们年级大概占90%。比我低一、两届的学弟学妹,也有很多类似情况。

刚接触这个专业时,我确实有过失落和迷茫,但后来我对社工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从大二开始,我先后到不少非政府组织中实习,包括广州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等,向从事民间组织的前辈学习交流。每学期,我都会到不同的社会机构参与不同的服务,比如:给老年人做需求评估、到救助站给流浪儿童提供服务、到社工机构的项目中学习管理和执行的经验等。我一边体会着这个职业的辛苦,一边感受到这是一个给人们带去温暖的职业,非常有价值。

老师告诉我们,社工是一个新兴职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中央对社工队伍培养非常重视,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所以,在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刻,我选择了到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做一名实习生,希望有机会顺利签约留下来,为更多的社会组织服务。

【自白二】

为了现实,我被迫选择离开

讲述人:省内某高校社工专业2015届毕业生郑英(化名)

4年前,我是本年级非常“稀有”的第一志愿填报社工专业的学生,但现在,我是一名坚定“逃离”社工行业的应届毕业生。

当年,我通过网络了解到社工是朝阳行业,就业空间大,毅然填报了第一志愿。或许是受喜欢做善事的母亲影响,我喜欢社工这个职业,因为它充满正能量,给人们带去欢乐,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但是,连很多本校同学都不知道有我们这个专业。

我曾经打算毕业后去当一名社工。去年10月前,我接触了几家社工机构,月工资2000元出头,不提供吃住。最关键的是,我发现一些社工机构疲于生计,工作几年后收入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虽然社工项目督导的待遇相对高些,但一般要工作3至5年后才能得到这个职位。我是一个男生,要在大都市生存立足,买房成家,社工这份职业肯定难以为继。

最终,我和一家全国性连锁企业成功签约,成为一名储备干部。虽然第一年收入不高,但只要升任店长,收入还是很可观。

其实在我身边,除了继续深造的同学,80%的同学都改行了。我对自己的抉择并不后悔,只是倍感遗憾。为了一些更现实的问题,我不得不离开。

快评

社工行业亟待社会认同感

社工专业毕业生为什么放弃到社工机构工作?社会工作目前尚存在的一些瓶颈,是令学生们对其望而生畏的深层原因。

在成都做到中级社工每月工资大概2000元左右,这样的薪酬实难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毕竟,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不是单纯奉献爱心,每个人都有选择更好生活的权利。

眼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社工行列,已成当务之急。

为此,急需改善社工薪酬待遇、增强社工行业的社会认同度、加大对社工行业的宣传力度、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设,促进社工行业健康发展,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增强社会领域改革的人才支撑力度。

同时,教育、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社会工作服务职业能力建设,提高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社工再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注重提升社工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督导能力,同时应鼓励社工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定向委培、建立实习基地、外聘老师等方式,健全社工实习制度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地方政府应适当放权,引入和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行业发展,让社工组织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社工行业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

 

江西:逾七成社工专业大学生一毕业就“转行”

21日下午,8家公益机构在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启“招聘季”。南青基金、南昌市应急救援协会、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8家在我省范围内颇具影响的公益机构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将目标瞄准即将毕业的社工专业人才。

“招募数名项目策划师,一下午只收到5份简历。全省社工专业的大学生都去哪儿了?”出乎多名负责人意料的是,在为数不多的简历中难觅社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省7所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300多名,但毕业后这些大学生“转行”逾七成。公益组织求贤若渴,我省社工专业大学生毕业却不入本行,如何破解尴尬成为当务之急。

公益组织求贤若渴

记者了解到,我省公益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公益组织对高校培养的专业社工人才求贤若渴。“如今,公益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以兼职志愿者、大学生义工为主的人员架构显然不能满足人才需要,能独立承担公益项目策划、实施的专职人员捉襟见肘。”在公益人杜兴强心中,公益机构缺人才的困境将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在去年成功申请到民政厅农村贫困儿童‘阳光成长快车’公益服务项目后,我们人手愈加紧张,根本忙不过来。”南昌太阳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里项目投入增加,但因为该中心人才不足,再无多余精力,只得放弃再次申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南昌,多家社会公益机构中的全职工作人员中,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寥寥无几。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急需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

社工专业毕业生多数不做“本行”

目前,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等7所我省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约为社会培养300多名社工人才。在缺社工缺人才,公益组织求贤若渴的背景下,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理应愿意从事本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公益人士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300多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仅有不到三成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对口的社会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小陈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一名社工专业2015级应届毕业生。从大二开始,他就在南昌一些街道、社区从事社工实践工作。对于他而言,社工是他最为青睐的职业。然而,并不是所有同窗都跟他想法一致。“29个同学中有的考上了老家公务员,当起大学生村官,有的去培训机构当老师,甚至有人干脆自己创业,沉浮商海。数下来,真正从事‘本行’不到6人。”小陈说,4名同学选择南下去深圳、广州,只有两人最终留在南昌。

“薪酬待遇低,社会保障不足。”这是多数社工专业大学生的心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工专业邓朝宏老师认为,专业社工的需求不断在增大,但与之背道而驰的是社工专业岗位少、薪酬水平低、工作比较辛苦的现状,社工专业毕业生因此纷纷另谋出路。很多学生认为虽然从事这一行业很有成就感,但精神无法替代吃饭问题。

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

2014年,社工专业出身的林卓红毕业后,选择南下到深圳从事社工工作。“在深圳,一个‘4+2’型社区每年社工投入约有50万元,社工月薪超过4000元,在南昌却只有2000元。”除了薪酬,林卓红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专业成长,在他所在的阳光服务中心,来自香港的督导会定时前来给予专业指导。

在许多社工专业的大学生看来,深圳的社工从业环境好、岗位多,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合理。“高校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专业素养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这恰恰正是社工工作急需的。”邓朝宏说,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在于政府,应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让社会公益机构资金无忧,从而改善社工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来。

此外,邓朝宏还建议,高校可与公益机构合作,培养“订单式”社工人才,建立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在学有所成后实现快速就业。

上海:1.5万社工年流失率至少两成 收入低认同感差

据《劳动报》报道,申城社工总数已达到1.5万人。这是记者昨日从“2014年上海社会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的消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上海社工年流失率严重,每年要达到2-3成。而在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中,只有三分之一在从事专业社工岗位。不少社工认为,收入低与认同感不强是主要原因。

基层社工依然不足

根据市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者已经达到1.5万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已经突破百家,活跃在民政、司法、卫生、统一战线、人口计生、信访矛盾化解、灾害救援以及工、青、妇、残等20多个领域。

然而在基层,对社工依然非常渴求。在杨浦区福利院,收治老人超过600人,员工达到200名,但是专职社工却只有4至5人,兼职社工也只有6至7人。“我们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社工前来。”福利院社工负责人王有娣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受过专业培训的社工,可以提供更好的康复医疗服务。

年流失率至少2成

按规划,上海今年社工总数将会突破1.6万人。一方面,社工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基层却在不断叫缺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矛盾?

“有职业资格的未必从事专业社工,从事社工的也未必留的下来。”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段慧霞一语道出其中的“秘密”。

段慧霞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取得“上岗证”的社工中,只有三分之一人员在从事专业社工,其余三分之二则在政府机关、居委会或是其他领域。另外,目前上海社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流失率相当高,基本每年都保持在20%至30%左右。

对此,王有娣在基层感触颇深。她表示,自己所在的福利院每年至少能有20多名社工专业毕业生前来实习,然而5年来近百位青年人中,肯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每次都看着不同的年轻面孔出现,一个个项目和策划都不错,但最后她们都纷纷离开。”

三大窘境需改善

收入低、遭人白眼、没前途。在交流中,不少基层社工坦称,社会认同度低和工资待遇不高,是导致离开的主要原因。

“我的很多同学都取得了资格证书,但9成人最终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庄毓雯如此表示。

段慧霞表示,虽然这些年有所改善,但社工收入确实不高。上海目前多数社工月薪也就在2500元至3000元,只有少数人可达到5000元。

另外,上海社会组织目前规模依然较小,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获得政府购买项目的比例就不高,从而导致职业前景不是非常乐观。此外,不少政府机构对社工组织的耐心也不够,使得不少年轻社工遭受到更多压力,而许多人因此纷纷退出。

 

济南:社工流失严重缺口超万人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张雯雯杨芳)他们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大家干一样的活,可薪金待遇却相差很多。同工不同酬,社会认同感差,导致济南社工流失严重,缺口已超过1万人。

2009年,济南市面向全国首次招聘5名专业社工。2011年,济南市民政局首次面向全国以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招聘专业社工150人,小王就是其中的一名报考者。“我记得当时招150人,报名了3500多人,最终有162人留下来。”

与义工和志愿者不同,社工作为一门职业是有薪酬的。小王告诉记者,当时是按专业技术岗位招聘的,基本工资本科2100元/月,专科1800元/月,有五险一金。“工作三年,待遇一点没涨,很多社工干了不到一年就纷纷离岗,我们那一批人,一年后有1/3人辞职了。”小王说。“最尴尬的是每月发工资的时候,同一个办公室,其他人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事业编制,只有我是合同工。”小王说,同事们除了工资,还有各种奖金,而小王只有基本工资。

据济南社工协会统计,目前济南社工总数有204人,专业社工缺口已超过1万人。

新疆:社工专业毕业生:专业遇冷前景忧

洁丽地孜是幸福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的一名工作者。像她一样,在新疆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有11.6万人,其中一线工作人员有3万余人,而拥有社工资格证书的仅有623人。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工作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从事社会工作一线服务的人数将达到5.7万人。

“11.6万”、“5.7万”、“623”……这些悬殊的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工作中困难不少

7月10日,在幸福阳光社区,6岁的小雨来参加幸福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的“我的暑假我做主”小组活动。她安静地坐在角落,还不好意思和身边的小朋友说话。看到小朋友们有点儿害羞,洁丽地孜先从一个“破冰”游戏—松鼠搬家开始,小朋友拉起小手做游戏,不一会儿会议室里笑声一片。

看着孩子们玩得高兴,小雨的奶奶说,社工站是个啥,他们开始也不知道。

居民对于社工概念的不了解、将社工和社区工作者划上等号,对于刚接手工作时的洁丽地孜来说,是她最大的困惑。

2013年,洁丽地孜和社工们拿着自制的宣传手册,在社区的小广场一次次为居民讲解到底什么是社会工作。

当得知社工能为青少年、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有的人似懂非懂地支吾一声“哦”。而大多数人是带着怀疑的眼神看了看,就把宣传册扔进垃圾桶。

“那时真的感到很气馁,原有的幻想都破灭了。”洁丽地孜说。

后来,经过一年,社工站开展了20多次小组活动,如社区邻里节、防震减灾宣讲、老年人兴趣拓展等,才渐渐得到居民的认可。

而对于这项职业,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任付再学说,其实社工需要用专业的知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帮助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的暑假我做主”就不是一次普通的儿童游戏活动,其分为两个环节:游戏互动和讲解废物利用。为此,洁丽地孜提前做了活动方案,运用的理论依据、活动目标等都有详细的策划。有时为了一次活动,加班是常有的事。

但对于金艳红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累并快乐着,更多的还有困惑。2012年社工站成立后,金艳红是社工站的执行主任。

2013年5月以来,共有110名社工加入“三区人才计划项目”,其中55名人才是北京、深圳等地的专业社工机构派来的,大多分配在乌市旭东社区、科北社区、迎宾桥社区等四个社区。另外55名本地的专业人才也分配在全疆的专业机构和社区中,洁丽地孜就是其中一个。

缺少专业人才开展个案项目,成了金艳红最头疼的问题。

金艳红举了个例子:分析“失独”老人的性格、背景等,制定方案,帮助老人走出“失独”阴影,算个案项目,若是简单地为他们提供送餐服务这种公式化地慰问,不算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个案。

专业遇冷前景忧

洁丽地孜2013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班里的28人中,她是唯一毕业后从事这份工作的人。

在新疆的高校中,新疆大学2002年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是全疆第一家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付再学说,当时内地的社会工作已经起步,我们也认识到这种“帮助人”的新兴职业在调节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考虑到今后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会很大,因此开设此专业。

这个专业的学生四年要学习四十多门课程,基础课涉及心理学、社会调查、人类学等,此外还有专业课,如个案、小组等如何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服务。

十二年间,新疆大学已向社会输送了500多名该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新疆社工的发展相对滞后,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并不理想。

作为洁丽地孜的学妹穆叶莎来说,刚上大一时,她和班里的24名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这个专业以后要做什么”。

明年就要毕业的穆叶莎了解到,很少有单位招聘这个专业的学生,因此进入企业或创业依旧是她的首选。

侯倩2014年大一,高考毕业填志愿时,她误以为社工就是在政府部门工作,或管理档案之类,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现在虽然离毕业还有三年,侯倩担心,社工证书通过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若没有通过,在机构中从事这份工作,薪酬并不能得到保证。

据自治区民政厅社会工作处的统计,全疆有资质证书的623名社工中,在乌鲁木齐市的不到200人,多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克拉玛依市占三分之一;其他的在全疆其他单位。

学生们的这些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付再学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大致有两个方向,首先通过考试进入如市儿童福利院等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有岗位设置,但岗位数量毕竟是少数。其他机构或单位中几乎没有这类岗位设置。

其次是可以进入民办的社会组织,如社会工作机构,这样的机构在全疆有31家,“但很多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如公务员,因此去这些机构也并不是学生的首选。

缺乏岗位设置、薪酬福利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困扰学生们的问题,正因为就业前景不好,在2006年以后,新疆大学该专业的招生转变为隔年招。

除了新疆大学,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也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新疆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招收社会工作专业专科生,4所高校每年的招生名额在200人以上,大部分毕业生依然面临着毕业“无门可投”的尴尬。

破冰举措带来希望

在这些困境中,洁丽地孜看到了一丝希望。自治区与民政部培训中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协调,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为新疆培训社会工作人才。

此外,在资金方面,2014年政府投入约300万元,首先是有侧重地对社工工作进行政府购买,包括对社工的岗位、项目等方面,其次是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对社工的生活补贴,再次是编写双语教材,扩大本土社工数量。

洁丽地孜说,社工的春天终究会来的,只是需要时间。

链接

美国有50万名注册社工,香港有11400多名,现在上海也有约8000名社工。在香港,对社工采取强制注册管理,并且社工大都从属于各个社会服务机构,其服务涵盖教育、社会福利、文化、医疗等行业。香港社会组织因此也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开启了职业化道路。这些岗位的收入稳定,待遇仅次于公务员,并享有相当数额的退休补助。

 

郑州:社工春天有多远 行业前景好 就业很尴尬

4月15日下午5时,在郑州市管城区比邻顺三社区服务中心,孩子们正和穿着红马甲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做手工。乍一看,不少人会以为这里是一家午托部。其实,这是社工策划开启的一个项目,旨在为社区内无暇照看孩子的双职工家庭中的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开辟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

社工又被誉为“社会治疗师”,是指取得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证书或具有专业社工教育背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空巢老人陪护、智障儿童心理疏导、社会慈善、残障康复……在这些领域,我们都可以看见社工的身影。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对全国社会工作者而言,是渴盼已久的最高层面的发展推力。

社工这一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香港也已存在50多年,这几年才陆续走近我们身边。从2008年起,我国有了“社工资格考试”。2011年起,郑州市金水区作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开始提供职业化、日常制的社工服务。截至目前,郑州市已有216人拥有了“社工证”,我省考过“社工证”的有3000余人。

据省民政厅副厅长李长训介绍,我省目前有20多所高校开设有社工教育专业。前几年,社工人才大多流向南方,现在已有回流现象,这说明社工发展的势头较好。他说,社工作用有目共睹,除了郑州市金水区,漯河、信阳、南阳等地也在小范围探索发展社工。按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测算,未来河南需要专业社工2万至5万人。

近日,记者走访了郑州市数家社工组织和相关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行业情况,虽然这是个朝阳产业,但是机遇面前挑战也很多;虽然社工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收入低、社会认同感差,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率很高。伴随着种种问题的出现,一系列解决办法也在积极探索中。

南京:专业社工流失率高

“帮流浪乞讨人员开心回家”、“让失足少年自信找回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专业技能的社工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然而,记者了解到,社工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但收入低、发展前景差,缺乏社会认同感等因素又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率高。

现状:流失率高,千名大学生社工5年来流失了近一半

“每个社区都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大学生社工”,这是南京市早在2010年就提出的社区规划。之前,我市在2009年专门公开招募了1000名大学生社工,以充实社区专业社工队伍。

遗憾的是,5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很多选择了离开社工队伍。“玄武区那年分配的100名大学生社工现在已走了49人,建邺区当年69名大学生社工离开了33人,其他区的情况也差不多。”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当年招聘的千名大学生社工,现已流失了近一半了,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我还是喜欢做社工的,选择离开也是无奈之举。”刚刚辞职到一家国企上班的王华告诉记者,他以前在社区工作,每月拿到手的也就两三千元,工资虽然有保障,但并不高。5年了,也没攒到钱,更别说在南京买房了。趁着还年轻,跳出社工这个职业,多挣点钱吧。

玄武区民政局一位负责人坦言,由于待遇较低,加上处于基层,更多是服务于弱势群体,很多大学生专业社工觉得没有发展空间,就选择“另辟蹊径”,比如跳槽去考公务员和事业但,有的还进了效益较好的大企业。

据了解,社工岗位压力大、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疑问】社工为何流失?

3月17日是国际社工日,不少沿海城市均在3月中旬举办了“社会工作宣传周”的活动,大力宣传社工这个行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问题难免越多,社工被誉为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或者“缓冲器”,这也使得政府花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开支规模越见庞大,在几个一线城市,每年投入均以亿计。例如在广州,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年度预算就超过200万,这类中心全市便有150多个。

然而,尽管如此,对人力资源的渴求本应更强,但一线社工的流失率却有增无减。2014年,深圳和东莞的社工流失率高达两成,广州更超过25%。这是为什么?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有时会让笔者有种一叶知秋之感,想到当下中国的诸多社会现实。

首先看看社工们在毕业前的遭遇。社工这个行业着重实务,所以必须做大量的实习,但得到学校认证实习时数的机构,实习工资就不提了,有一些连交通费和饭钱都要学生倒贴。如果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无话可说。但这是民间组织、社会机构,本身应该有道德价值的追求,把实习生当全职社工用,但却叫要求学生不要谈饭钱。遇上如此场面,想起大一、大二时学习社会福利思想史里的那些让人满腔热血的理念,再想想以后给它当“长工”的前景,感觉可能是被淋一盆冷水。

然后来看看他们毕业前后的求职过程。以上海或广州为例,有点江湖地位的社工系不少已开设了十年八载,且多在一本老校。这些学生就业压力不算太大,要找银行或者电信的工作,机会肯定有,一旦录取通常都能签三年以上,月薪上四千并非少数。如果他们做本行,社工机构通常签一年,中位工资三千多一点。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仍然入行,那是因为真的有点价值追求;如果决定不入行,的确是理性选择,外人应该尊重。

最后来看看入职后的工作环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最常见有两种方式,多数城市采用项目制,有一些则推行岗位制。项目制的好处是机构有一定的自由度,缺陷是社工待遇容易被压到很低。岗位制工作稳定,但是可能外行领导内行,社工被迫做了其它杂事。在前一种情况中,很多老板会跟社工讲,“要有点价值追求,不要只看薪水”;后一种情况则是社工实质上变成劳务派遣工。但如果不是做专业的事,只看工资待遇的话,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入职这些单位,人事关系上还来得清晰一些。

现在除了政府部门外,很多半官方组织也有参与购买社工项目,但有些项目却是并不一定基于居民的需要。例如在住着留守老人的村落,搞个为青少年或妇女服务的社工项目,连对象都很难找得到。这种项目的购买方,行家往往会戏称其在“刷存在感”,比服务对象更需要项目。在这种项目中,最辛苦的是一线的社工,因为项目里列明服务对象很难找得到,指标难以完成,但社区里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却不能伸出援手去帮助。然后,购方可能还会抱怨说看不到项目的成效,要求社工们交出成绩。

凡此种种,加上本来就被压得很低的工资和每年一签的合同,社工专业学生的那满腔热情,毕竟会有耗尽的时候。好了,半年或一年后,毕业时怀着的那鼓气泄了,终于转身离去。机构呢?也无所谓,因为新一届的实习生甚至毕业生又又可以到位了。然后如此下去,又年复一年。

其实到了这一步才擦一把眼泪,下决心背弃专业初衷、转行他去的同学,最让人惋惜,因为他们已经抵受住了实习与求职两关的冲击。有些早已“上岸”的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工资低点、加点班也不愿意云云。但如果我们愿意去看一看从学校至岗位的整个过程,观察那份应有的专业热情如何被一步步侵蚀,问题是否真的出在年轻人身上?而社工学生的遭遇,在这个时代恐怕并非独此一家。那么,该反思的,其实是谁?(21世纪商业评论)

新华日报:因收入低等原因 社工流失率高

原因:调查称社工缺口巨大 但因收入低等就业前景不看好    

3月17日是“国际社工日”,社工,又被誉为“社会治疗师”。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对全国的社会工作者而言,可谓字字珠玑,是渴盼已久的最高层面的发展推力。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社工专业人才虽然缺口巨大,但收入低、社会认同感差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率高。

社工报考人数年增30% 

人气渐旺:

王俊超不久前获得苏州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他是昆山市自强社会服务社的专职社工。王俊超曾花费三年时间跟踪服务一位吸毒人员孙某。在“四象限分析法”的专业“攻势”下,孙某成功戒毒,并解除了离婚危机。如今,孙某还在王俊超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洗车店,积极还债,脱离了不良朋友圈,开始新生活。像王俊超这样的专业社工,苏州已有6200多人,苏州也是全省最先实现“万人拥有持证专业社工5人”目标的城市。

“社工是通过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困境中的个人、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发展能力,是在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省民政厅人事教育和社会工作处副处长周诚介绍,这几年专业社工的职业前景被逐渐认可,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8年,全国首届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全省9800人报名;2014年,激增至26624人,是7年前的2.7倍,比上年增加6063人,增幅近30%。

目前,全省持证社工有21155人,居全国第二。同时,专业社工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我省部分城市向持证社工每月发放200-500元津贴,激励社工专业化道路。

需求量大:

每万人需5名专业社工

采访社工常黛屏,约在晚上8点后,白天她一直在外奔波。“今年我们益民社会服务中心承接了浦口区政府社工项目,郊区城区两头跑。我们又要招聘新社工了,现在14名社工,手头项目有10个,忙不过来!”常黛屏是2009年南京首次公开招录的1000名社区专业社工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如今,已是“老社工”的她,跳槽至民间社会组织,感到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上大学时老师说的‘社工的春天’不远了吧!”常黛屏笑言,虽然待遇不高,但社工岗位很锻炼人。

从国家到地方,已形成一个共识:社会能做的,都交给社会做。我省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71571个,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民政部门投入9000多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为专业社工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岗位。社会组织井喷、政府购买服务,都在催生对专业社工的巨大需求。

按照2020年平均每万人拥有5名专业社工的规划,我省未来5年内至少需要4万名专业社工。而全省目前持证社工一共2万多人,缺口不小。

记者调查得知,全省有22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南京大学等7家高校还开设社工硕士专业。“2亿儿童,2亿老人,2亿流动人口,8800万残疾人,都需要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彭华民认为,当前讨论社工人才大量存在的必要性已经“过时”,当务之急是制定专业社工的职业、薪酬和晋升体系,推动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破除障碍:

“买物”更要“买智”

尽管职业前景被看好,但上一年教育部门评估的就业“红牌专业”,社工就位列其中。调查发现,当前社工待遇普遍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在发达国家,专业社工待遇仅次于政府公务人员。我国社工待遇低、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差,社工人才流失率高,仍是不争的事实。

被称为社工领头羊的深圳,去年社工流失率达22%;南京社工专业毕业生最终从事本专业的不到20%,“经济上没待遇,工作上没地位,社会上没声望”是主因。

南京九洲残疾人艺术中心社工朱光俊从事专职社工3年多,目前机构靠政府购买项目生存,一年10万元,刨去房租、水电、演出创作费等,所剩无几。“我月薪3000元,刚来的大学生只有2000元,这还得靠多方筹措。所以,我们只招本地人,省房租。”

“我的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玛丽·庄说过:‘优质的服务需要优质的薪酬。’”彭华民认为,目前的政府购买,还停留在“买物不买智”阶段,限定了人力成本支出,不利于人才的集聚和成长。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魏晨建议,既然工资性待遇低,政府能否在福利性待遇上有提高?专业社工本身就是“创客”,是典型的民生服务产业。政府应提供专业人才的租房补贴、工作津贴等补助;通过税收减免,刺激企业购买社工服务,用市场化手段留住社工人才。

周诚则认为,社工流失率高深层次原因还是职能转移不充分、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少、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国内社会组织大多处于小微型、草根型发展阶段,向政府、社会要资源的能力弱。再加上专业社工没有列入职称评审序列,因此专业程度不能和待遇挂钩。

“专业社工”的发展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表示,今年,我省将加大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扶持发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和社工行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在老年人、青少年事务、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实务拓展。酝酿已久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将出台,为社工的岗位设置、激励机制、培训体系等规划一揽子方案。

小贴士

所谓“专业社工”,是指取得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证书、或具有专业社工教育背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工这一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香港也已存在50多年,但在内地却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职业。

 

社工工作劳累薪酬微薄:在流失与坚守之间彷徨

2013年的最后两天,民政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进会。

在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已达2000多家,2013年全国社会工作服务购买资金已达17.3亿元。

这一组数据显示,社工在我国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看上去社工已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朝阳产业?但现实却似乎不容乐观。

劳累的工作VS微薄的薪酬

2013年年底,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深圳一线社工黎燕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在自己的网络空间连续多日称累后,黎燕虹因爆发性重症心肌炎宣告不治。她生前的出勤记录显示,黎燕虹11月份加班55.5小时,12月第一周加班10个小时,除了一个周末,其他时间都在加班。

记者获悉,黎燕虹踏上社工岗位不过短短半年。2013年夏天,她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入职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成为一名深圳一线社工。168天后,黎燕虹年轻的生命在操劳中画上了句号。

黎燕虹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引起了社工们的强烈共鸣。据了解,黎燕虹的死亡是首个在职社工死亡事件,而其168天基层社工生活,被认为是深圳一线社工生存状态之缩影。

“社工的工作真的很累。”张蕙是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工事务所的一名专职社工。“我们主要是做社区精神残疾患者的康复服务,除了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外,每次为服务对象做康复辅导,都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每周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要为社区里的十几位精神残疾患者提供不同方式和方法的康复服务,加班是家常便饭,不加班才是稀奇。”

一方面是劳累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却是微薄的薪酬。

记者此前曾随“寻找北京最美社工”采访团采访了北京多个区县的基层社工,发现北京市大多数社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3000元之间。

“很多年轻的基层社工都是北京本地的孩子。为什么?因为这种微薄的薪酬还不够家在外地的孩子们租房和吃饭的!”北京市某区社工委一位负责人私下曾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自2010年起,北京市政府开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到养老院等地协助开展社工服务。北京市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是最早被政府购买服务的事务所之一,记者了解到,刚进入该事务所工作的社工工资是2000多元,一位拥有5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社工工资也才不到4000元。而立德的工资在北京同类事务所中,据介绍已经是处于“中上游水平”。

从业5年以上的社工只占1%

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酬,使得社工这个领域的人才流失成为常态。

2010年5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工人才队伍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在此纲要中,发展社工行业的目标也被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200万人。

随着社会对社工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社工专业,培养专业的社工人才。据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会员学校目前有约300所,也就是说,全国目前有300所左右开设社工专业的大学。

如此多的高校在培养专业的社工,照理社工应该不会成为紧缺的人才。但现实却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班上近40名同学毕业后,从事社工工作的大概只有七八个人。”石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她告诉记者,毕业后同学的去向大多是企业和考公务员,“做社工的没几个。”

不仅是北京高校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的人数少,在福建、长沙、南京等地都存在这种现状。

福建医大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谭卫华曾透露,该校近年社工毕业生就业状况现实,基本不对口的高达77%,完全对口的只有13%,其中还有80%是在社工发展相对发达的广东工作。

上海也是如此。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根据签约率与专业对口率,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对本市高校中连续3年以上签约率低的本科专业提出预警。连续两年社会工作专业都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就算加入社工这个行业,一般也都会在一两年内流失。石文告诉记者,男生流失的现象尤为严重,“因为男生要成家立业,要养家,靠这个行业的薪水,能自己不饿着就不错了”。

据广东媒体报道,在我国社工事业最为发达的广东省,目前从业5年以上的社工只占1%,92.8%的社工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每年大概有占总数1/4的社工流失。

北京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的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务所的人员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次大换血。”负责人张悦豪说。

“关键是要让人有盼头”

看上去好像是低薪使得社工岗位留不住人才,那么通过简单的加薪是否就能挽回社工流失的困局呢?

答案是否定的。

据了解,近几年来,为了挽回优秀社工人才流失的局面,曾经创造出社工服务“深圳模式”的深圳市,几乎每年都在提高采购社工服务的标准,目前已经到达每人每年7万多元。在广东,社工的平均月工资也超过了3500元,这已经超过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

但即使这样,也依然难挡社工流失的困境。

“社工流失一是工作累待遇低,二是事业前景不明,晋升空间有限,让年轻社工觉得没什么盼头。”中国社工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的社工从业者大多是年轻人,发展空间往往对人才流失的影响更大。“现在的问题是招社工不难,但工作两年后想留人,就太难了。”

曾经培养出广州市第一批专业社工的广州市海珠区团委书记庄婷婷也认为,工资待遇问题其实只是社工人才流失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一份让人“有盼头”的工作更令人向往。而内地社工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让人“没什么盼头”,这也正是为什么拥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社工人才流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张雪云现在是北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官员,此前她曾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从事社区助老服务的社工事务所工作近两年。

“工作两年之后,我突然发现好像我在这个领域就只能这样了。”张雪云的苦恼在于两方面,一是薪酬几乎不会有大的升涨,二是她上面就是事务所的副主任、主任,没有升职空间。“这意味着我要是不离开这个行业,在未来很多年内,我只能一直拿着两三千元的月薪,去从事一线社工的工作。”

于是,张雪云跳槽去了一家企业基金会。有意思的是,社工跳槽去基金会的似乎并不少。“一来都是公益圈,理念相同;二来专业社工有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

“除了薪水高出一倍外,基金会的发展空间会大很多很多,而且也相对受人尊重。”张雪云说,这完全符合年轻人的择业取向。

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

未来内地能不能像香港一样,培养出拥有30年以上经验的、真正的资深社工?

答案是必然的,也是一个大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此前影响社工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最大因素,是源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稳定性不够。”社会工作研究学者王祎告诉记者。

据了解,因为行业发展过快,我国许多社工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的依赖过重,自身良性运转的造血机制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工机构的自然生长。而政府采购社工机构的服务,往往具有不稳定性。

“可能一个政府采购服务的项目结束,某个社工事务所就会面临生存困难。”王祎表示,没有后续项目,社工机构自身就面临着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人员流失自然难以避免。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服务购买,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社工机构,也提出了几年要增加多少社工组织、每万名市民要配备多少社工的目标。

以北京为例,记者手头拿到的一份北京社会工作事务所介绍手册显示,北京专业的社工事务所仅有59家,专业社工不到1000人。而北京市的规划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5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50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个数据应该包含着为数众多社区社工,也就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根据上海市社工协会常任理事李兆伟的估计,目前真正在社工机构或组织从事专业的社工职业者,全国不超过两万人。

但不管如何,从政府规划层面来看,社工行业仍将大有可为。

随着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和实施执行,社工服务机构应该会迎来一个大发展。

事实也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最新的消息是,《意见》下发后,财政部初步确定将农业部、教育部等19个中央部门纳入2014年度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计划,涉及艾滋病防治、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等近30个项目。同时各地也已经或将要陆续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暂行办法及目录。

“总体上看,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氛围和机制已基本形成。这对社工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大利好。”王祎说。

社工

社工,既指社会工作,也指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如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深圳基层社工黎燕虹日前在长期加班后猝死,引发了公众对社工这个群体的高度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工作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已经越来越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社工需求骤然扩张,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另一方面却是社工人才严重流失,以至于能坚持工作两三年以上的,就能算是“老社工”。

 

【对策】如何挽留社工人才?

【高层声音】

李克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宫蒲光:社工工资不高会造成人才流失

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长春市调研相关民政工作时表示,要关心社工待遇。当前社工收入与其他行业员工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工资不高会造成人才流失,也将影响社会工作事业发展。

宫蒲光与社区社会工作者深入交流,询问他们在岗位编制、学习培训、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他对社会工作者说,社会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政策不够完善,存在待遇偏低等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积极做好社会工作。在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他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实现社会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他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业,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从三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一是要关注社工组织成长。不断探索创新,整合资源,壮大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关心社工待遇。当前社工收入与其他行业员工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工资不高会造成人才流失,也将影响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三是要加强购买服务力度。当地政府要在顶层设计中重视购买社工服务,进一步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对社工组织的支持。

【多方关注】

提高社工待遇 实事求是更重要

据法制网报道,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赴吉林省调研时表示:"要关心社工待遇。当前社工收入与其他行业员工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工资不高会造成人才流失,也将影响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在微博上看到中国社工简报转发的这条消息,我写了一句评论:"给宫部长点个赞。"于是,便有网友批示说:"公务员工资不高,优秀人才会流失;国企高管工资不高,优秀人才会流失。能不能有点新意!"我想对网友这一段从逻辑思维到表达方式上其实都没有新意的批示作一点辩解。首先要说明,在这里,实事求是可能要比"新意"更重要。

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资不高、待遇不好,优秀人才会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应该搞清楚的是,被打上"工资不高"标签的职业或行业,是不是真的工资不高?对网友提到的两个职业,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说国企高管工资不高,恐怕不是事实。至少是除了国企高管自己,公众大多不认可;说公务员工资不高,实事求是地说,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公务员大多数真的工资不高——— 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或许有人说,那比他们工资低的还大有人在。要说明的是:说工资不高,有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绝对比较法,就是以满足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为标准来进行衡量,月薪2000-3000元甚至更低的基层公务员确实工资不高;二是相对比较法,就是拿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工资来进行比较,比公务员工资更低的确实还大有人在,譬如有些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对于以上问题,应对的办法是:必须考虑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但同时也要考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当然,这是整个社会分配的问题,遗憾的是"顶层"们讨论了N年,连个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都拿不出来。

回到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目前他们的工资也确实太低。可以这样说,工作在基层的一线社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最多相当于当地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有人或许要问,社工的工资为什么要比农民工高?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是专业人才。且不论其他,至少他们与农民工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他们受教育的年限更长,大概要长6-10年。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再把上大学与"国家培养"简单地等同起来了。上大学是要付出成本的,首先是家庭要进行投资,至少包括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同时学生个人也是要付出机会成本的,上学时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因此当大学生学成之后,就应该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否则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再说,一个社会是否有体力劳动者就行了呢?是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不相上下就公平了呢?

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对于一个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参观成都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时她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很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来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一定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机构"。默克尔的这段话说出了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及其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作用似乎很少被提起,而这个作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可能更为重要。这个重要作用就是起到对政治权力的间离作用或者说是缓冲作用。在发达国家,公众对于政府公务员的评价远低于社会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的制度安排。在发达国家若与政府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打交道,经常会有一种铁面无私、公事公办、缺乏人情味的感受。他们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章,法律上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要多少时间办完就多少时间办完,绝少通融余地。但是,一个社会要是完全处于这样的氛围中是会形成社会张力的。于是便要有现代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出面,就像律师在法院和诉讼者之间起到的间离和缓冲作用一样,社会工作者在民众和政府机关之间也起到了间离和缓冲作用。民众有什么难事,并不直接找政府,而是找社工,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跟政府、跟社会打交道,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经济、社会或其他资源。所以,在发达国家,社工有着非常高的职业声望,被认为是科学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

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强硬的反贪腐行动举世瞩目,但要根绝中国的贪腐,恐怕还要有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社会工作在民众和政府机关之间的这种间离和缓冲作用应该也是反腐倡廉的社会机制之一。就以上所说的制度安排而言,公务员有行政权力,但只限于依法办事,完全没有"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可以交给社会工作者,但他们没有行政权力,只能帮助受助者去寻找资源。这样的制度安排,是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了,而毋需把人关进笼子。

综上所述,在现代国家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对此必须有深刻认识。最后,说明一下为什么要给宫部长点赞。这年头,能够出面为自己部属仗义执言,为他们争取经济利益的高层领导已然不多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噤若寒蝉的比比皆是———鄙视)。要干好事业,目中无人是不行的。所有劳动者都是人,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是满足基本生活。没有人文关怀,那将来做任何工作最好用机器人来取代自然人。码上这一段文字,勉强就算是一点算不上"新意"的新意吧。(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两会关注:加大投入 让社工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社工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扶处于困境中的社会人员,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社工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社会工作者也开始引起公众关注。

“社工在我国还是个新概念,与义工不同,社工专业性和公益性更强,当把这种服务当作职业的时候,就更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广西柳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韦秋利说,虽然社工的帮扶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但现实中社工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专业社工数量少、社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缺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薪酬保障机制及晋升机制、公共财政体系支持力度较低等。

为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韦秋利等代表建议,要把社工人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列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资金方面,建议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人才优先投入原则,逐步改善人才投入结构,并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社工人才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保障。政策方面,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支持运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展重大社工人才建设工程。

 

深圳对策:留住社工从制度做起

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政府购买制度求变

2008年至2013年,深圳社工流失率从8.2%增长到19.8%,市社工协会表示,深圳社工流向非社工领域根本原因在于,深圳社工人才配套优惠政策远远跟不上社工服务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仍未真正纳入“人才”系列;此外,深圳社工薪酬总体偏低,高昂的生活成本、其他城市的吸引都加剧了深圳社工的流失。

从业6年的资深社工张先生介绍,深圳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是每人每年7.5万元,其中机构管理费占到15%,业务活动经费占6%,剩下的79%包括了工资、社保和绩效,在他所在的机构,一线社工扣除个税之后每月只能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深圳的政府购买标准到现在已近十年,物价水平飞涨,经费却一直没有增长。”他说。

钟礼银坦承,深圳政府购买服务标准的确偏低,购买制度也存在不足。他透露,市委组织部与市民政局共同起草的《深圳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在论证阶段,力争年底出台。

将基层工作人员纳入“社会工作员”体系

针对当前存在的社工职业路径不够完整的问题,市民政局近日表示,我市拟形成完整的纵向职业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拟将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技术职称分为五级十三档,探索开展“社会工作员”的职业资格认证,鼓励未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在基层社区从事社会服务的调解员、计生员、组织员等工作人员参加深圳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将取得《深圳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员纳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范围,形成“社会工作员-初级社工师-中级社工师-高级社工师”职称体系。

“我们希望能建立一支宏大的社工队伍,但目前只有2000余名注册社工,离‘宏大’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打算在基层建立一个社会工作员的层级。”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钟礼银说。

钟礼银透露,市民政局正在牵头制定一部有关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施办法,已提交给市委组织部,正在报批阶段,最快年底出台。社会工作员将如何认证?“没有通过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深圳将在国家统一考试基础上,划一条低于国家线的分数线出来,然后接受一定学时的实操培训就可以上岗。”

在国内,社会工作员职业认证在重庆等其他城市已经实施,而接受实操培训再上岗的做法比较少见。

市社工协会秘书长闾晓雯认为,社会工作员相当于给社工脚底下垫了一块砖,“目前,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只有4个社工加两个行政辅助人员,服务中心要服务社区一两万人,压力还是很大的。有了社会工作员,社工就可以做个案,可体现社工专业性,而不是做大量的社区活动,以致社会各界对社工的专业性进行质疑。”

南京专家支招:用市场化手段

政策倾斜,留住专业社工也需“市场”助力

全国2亿儿童,2亿老人,2亿流动人口,8800万残疾人,都需要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数量庞大的社工需求,如何留住社工人才?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许芸指出,当务之急是制定专业社工的职业、薪酬和晋升体系,特别是增加社工在工资待遇、医疗、养老、住房、职称等方面的保障,以此留住专业社工人才。

“目前,社工就业还主要集中在公办机构,福利院、街道社区,并没有正式的编制。”徐芸表示说,若要提高社工在街道、社区等单位就业的积极性,政府不妨像对待大学生村官一样,在招考、升迁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长期致力于社会工作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益民则认为,政府不妨提供专业人才的租房补贴、工作津贴等补助。同时,通过税收减免,刺激企业购买社工服务,用市场化手段留住社工人才。

针对专业社工的发展问题,省民政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政府即将出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为社工的岗位设置、激励机制、培训体系等规划一揽子方案。

 

【百家争鸣】

换个角度看社工机构的人才流失

作者:蒋德辉

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利好政策下,社工机构在近几年内的发展势头可谓迅猛可观。目前国内已有1000多家社工机构为民提供服务,在很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社工人才流失现象一直困扰着各社工机构,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工与机构之间的供需不再对称。机构负责人在招聘工作中会反复强调,机构需要招募适合的社工,不一定要非常优秀,但一定要非常适合。换句话讲,就是社工必须要和机构及岗位相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很好理解社工的离职了。

人才流失的本质:社工发展与机构发展不同步

机构的核心人才离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机构的薪资福利不满意;机构沟通不畅,社工心生怨意;社工对机构的前景不认可,等等。笔者认为,本质的原因是社工的发展超过了机构的发展。

在机构发展的同时,社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包括专业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性格的塑造、意志的锤炼等等。当社工的发展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后,他在内心会对自己的岗位或对机构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负责更多的工作内容,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获得更大的认可,拿到更多的薪水等等。部分社工可能会直接给上级提出自己的需求,然而更多的社工却不会表达出来。当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机构的反应和满足后,社工便会心生去意。一旦在外面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挂靴而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工的离职也无可厚非,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面对社工萌生去意,机构管理者如何做合适?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遇到社工流失的情况,机构管理者要理性面对。既不能暴跳如雷,大骂社工忘恩负义,也不能简单训斥社工主管工作不力,留不住人。而是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机构的发展和社工的发展相匹配吗?

当我们理性评估后发现社工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机构的发展,社工需要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而机构暂时不能提供时,我们的决定应该是衷心祝福并欢送社工的离开,唯一能做的是希望社工做好离职交接,尽可能不影响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期望今后还有机会与其合作。机构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事情已经不好挽回。另一方面是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和社工好聚好散,并做好离职管理,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帮助。妥善做好离职管理将巩固机构在离职社工中良好的东家形象,有利于其在新的环境中传播机构形象,也有利于其在新机构中“念及旧恩”而保守机构机密,甚至为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理性评估后发现社工的发展并没有超过机构的发展,社工在机构仍然有发展空间。这时候机构该怎么办呢?首先,机构要争取留住社工,真诚地和社工沟通,倾听并满足社工的合理需求,争取让社工留下来。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工作,是机构要反思内部人才管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并及时“亡羊补牢”,确保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加强内部人才管理,规避社工流失风险

根据笔者多年的企业和社工机构人力资源实践工作经验,认为机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内部人才管理,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

第一,招聘时重点考察发展潜力。机构在招募社工时除了考察其以前的工作经验,更要看重其潜力,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等等。具体来说,一是看其能否不断发展,承担更多职责;二是看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与机构能给予的发展空间相吻合。尽量保证应聘社工的职业生涯和机构的期望协同一致,互为满足。

第二,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合理规划社工职业生涯。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计划。人力资源部要根据机构的规划去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适配相应的人才,保障人力资源的供给和支持。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在不同阶段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形成何种梯队,这些人才从何处而来。在出现空缺的情况下,机构要优先内部聘用,给社工以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

第三,机构必须建立美好的共同愿景。用美好的愿景去鼓舞、激励社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在实践工作中,很多机构存在愿景宣传推广不到位的情况。社工不了解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前进目标、工作计划等,更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如何具体影响到机构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机构愿景在社工认识上的脱节。机构应专门成立MVV推广小组,把机构的愿景扎根到每一位社工的心里。宣传时要把每位社工的具体工作同机构的愿景紧密结合起来,让社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会对机构愿景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提高社工的成就感、归属感以及工作积极性,减少社工流失。

第四,畅开沟通渠道,用心做好服务。如何及时有效地获取社工的真实想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机构的人才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社工在思想上出现波动的时候,比如对机构的战略有疑问,对机构的交待问责有看法,对工作计划有意见等等,机构要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疏导、排除社工的疑问、看法和意见,让社工回到机构统一的平面上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稳定社工队伍。

第五,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保障。社工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需要合适的物质生活保障,特别是在物价高涨的今天,社工对此更是感同身受。机构要根据行业的薪酬福利情况,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为社工提供可能的薪酬福利保障,既可解除社工的后顾之忧,也会降低社工的流失率。

总而言之,社工的流失,特别是核心人才的流失,是机构的一大痛处,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一大挑战。需要人力资源部做好各项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然而,社工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工与机构之间的供需不再对称,只有机构不断发展,以保证和社工的发展相匹配,才是真正解决人才流失的根本,否则社工的发展和机构的发展不一致,保留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社工的流失

作者:王志强   

又是年底,社工离职的狂欢季。社工为何流失?薪酬待遇,职业地位,还是其他?社工擅长理论分析,不过对社工离职进行理论分析的报道貌似不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或许能解开一些迷惑。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那社工满足了哪些需要?哪些又没有满足呢?

有人说,做社工,自己的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真的是这样吗?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对于一个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了。他的梦境里是食物,记忆里是食物,思想活动的中心是食物,感情的对象是食物。他感知到食物,只想获得食物”。客观地讲,当前深圳的工资水平,满足社工的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是可以的,起码的衣食住行还是可以保障的。

那安全需要呢?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得到满足后出现的一类需要,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收恐吓、对体制的需要、对法律需要等等。社工这份职业,相对安全,工作稳定,不用担心明天会不会被炒鱿鱼,安全的需要基本可以得到满足。

爱与归属的需要呢?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与接受;归属的需要,表现为人对加入群体、有所归属的渴望。这个怎么衡量呢?看看团队氛围如何,看看机构整体氛围如何,看看机构事务同工的参与度,就能发现一二;去问问,社工机构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还是大家的,就能明白一二。

尊重的需要呢?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尊重的需要,这个与团队及机构的整体氛围、机构的整体管理方式有关。如果把社工当作经济人,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那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社工机构,不能对社工不“社工”,而要求社工对服务对象“社工”。

自我实现的需要呢?“前四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下,这个不好说,简单讲就是需要发挥社工个人的潜能,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就“像诗人写诗一样,像猎人打猎”一样。

所以,当前情况下,社工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不再是优势需要,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社工机构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社工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工机构需要彻底摒弃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放弃经济人的假设,采用社会人的假设。社工机构不是用绩效这个胡萝卜在前面吸引着社工前行,而是创造更好的机构文化和氛围。良好的机构文化和氛围,不是不追求效率,反而能增进协同,提高效率,产出成效。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5/0423/21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