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灾害面前 专业社工们能做些什么?

灾害面前 专业社工们能做些什么?

 

社工中国网消息: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报告:4月15日15时39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北纬39.8度,东经106.3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时统计,地震造成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93人受灾,暂无人员伤亡,50余间房屋出现裂缝,具体灾情仍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经验模型估算,震中海拔约为1104米,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公里,距离乌海市乌达区、海勃湾区驻地分别约57公里和58公里,距离乌达区的苏海图街道和梁家沟街道分别约46和49公里。此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Ⅶ度,面积约59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15人;Ⅵ度烈度区面积约为1155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135人;Ⅴ度烈度区面积约为7934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8088人。初步判断,此次地震可能造成少量房屋损坏。   

另据甘肃省民政厅报告:4月15日15时8分,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纬35.4度,东经104.0度)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截至19时统计,地震造成1人死亡,系临洮县八里铺镇窑沟村村民,因塌方掩埋死亡。具体灾情仍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据民政部网站、新华网消息整理报道)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专业社工们能做些什么?

【事件回顾】

社工介入鲁甸地震灾后救援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

9月5日民政部组织实施了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协调有关省市、有关单位成立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及中国社工协会五支社工队伍。12日“五支队伍”76人到达地震灾区,为灾民提供心理援助及生产自救、社区重建等服务。

11月6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王金华司长在深入灾区对社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进行调研,在巧家包谷垴座谈会上总结道:“这次看到你们把我们之前想实现又没有实现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为云南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是一次政策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这是对全体参与支援服务团社工的肯定,也是对地方社会组织力量的鞭策和鼓励。

鲁甸地震灾难是无情和心痛的,但带来的机遇和观念是前所未有的,就社会组织发展而言,它春天的脚步已“咚咚”而来,回答“社工是干什么的?”之类问题将成为历史。

 

【实务视点】

透过“ 5· 12”汶川地震,看灾难面前,社工可以做什么?

作者:李涛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体现在灾害管理的全过程,灾难不仅对个体生命造成直接的伤害,更通过对社区环境毁灭性的破坏进而摧毁人的社会功能,限制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之一即是在尊重和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恢复和改善家庭、社区环境,进而增强人与社区的发展能力。

透过“ 5· 12”大地震,我们看到了灾难对生命的摧残,而在全国齐心协力救援的过程中,我们更看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大批心理工作者在灾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使以人为本的赈灾理念更为彰显。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一些人的质疑:“你们社会工作者能干点啥?”一些社工专业学生甚至悲观地认为,灾区已经有了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我们社工还能做什么呢?

事实上,心理辅导只是灾后安抚工作的手法之一,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体现在灾害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随着灾区的工作正在由紧急救援逐步向灾后重建过渡,社会工作者承担的使命尤为重要。

灾难不仅对个体生命造成直接的伤害,更通过对社区环境毁灭性的破坏进而摧毁人的社会功能,限制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之一即是在尊重和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恢复和改善家庭、社区环境,进而增强人与社区的发展能力。

灾后重建不只是生活、生产设施的重建,更是人与环境、人与社区关系的重建。任何社区都不只是建筑的堆砌,而是文化与物质历史性的沉淀积累。而这些往往容易被外来者忽略的因素恰恰构成了社区生活的核心内涵。伴随着原有的熟悉环境轰然垮塌的,还有大家已经适应了的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

当大量的灾民被转移到新的安置点,当失去同伴的儿童重新面对新的同桌、师长,当家庭主妇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当老人面对新的邻居,当居民面对面目全非的社区,当人们从最初的同舟共济逐步转向锅碗瓢盆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在设施重建的同时迅速有效地建立新的社区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矛盾难免将相继爆发。

1998年的张北“ 1· 10”地震后,我曾在灾区参与了为时 3年的灾后重建工作,其中最大的体会不是公共设施建设的难度,而是怎样使灾民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比如,一个新建公共饮水设施的建设过程只需要 7天时间,但围绕水池的使用和管理而引发的系列社区冲突,却让社区干部足足头疼了一年多。而那时还没有社会工作的概念。

因此,以社区为本的重建工作,必须实现公共设施与社区自我服务机制的同步建设。笔者认为,对于转移安置的灾民安置点,可以派驻专业社工协助社区服务人员开展促进灾民相互接纳、融和的小组、社区活动,以协助灾民形成对安置点的认同、对安置工作的主动参与,从而形成新的社区凝聚力。对于就地重建的社区,救援部门应合理引导社工组成服务小组,分别进驻社区,尤其是偏远乡村社区,以社区工作的专业手法开展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使重建与发展相结合,开展不同人群的成长小组活动,协助居民重新认识灾后的社区,反省社区的脆弱性,发掘社区在脆弱环境下依然潜在的资源和能力,直面现实困难和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通过小组的方式共同分析应对未来挑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建立社区的互助机制和自救机制,提升自我发展的信心。

个体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如果说心理辅导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安抚,那么社会工作则是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多个层面的专业介入,实现人与家庭、人与社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事实上,任何个案的有效解决都不能脱离社区环境的支持,这就需要心理辅导与社会工作专业手法的配合介入。

大量的外部资源,包括外来者进入灾区,在给灾区带来新的支持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外部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救灾画面中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一个小女孩撤离灾区时,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小羊;而一位家庭主妇上救援车时,还不忘扛上煤气罐……有志愿者对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认为是可笑甚至自私的。事实上,当外来救援人员努力希望为灾民建构一个新的信心支撑体时,却容易忽略灾民自身具备的支撑体。这就需要社工对外部救援人员开展接纳、同理等专业理念的引导,使重建工作成为以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灾区居民参与为动力的“自己的社区建设”。同时,社工还可以通过对社区干部、学校教师、灾民骨干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培育本地社会工作者,以实现社区可持续性的自我服务。

事实上,灾害风险永远存在,并且无处不在。地震只是自然性灾害风险的一种,其本身并不是灾难,风险只有和人类的脆弱性结合,才构成灾难。而灾区的脆弱性除了体现在物质层面(如经济能力、房屋结构、地理位置等),还包括态度层面(如信心、积极性、凝聚力等),以及组织层面(如预警系统、疏散及救援计划、社区互助体系等)。灾区重建除了外部社会的物质援助,最根本的力量依然是社区自身。而社会工作者相信服务对象的潜能,通过专业服务开发社区资源,尤其是增强服务对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正是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价值所在。

 

【案例分析】

灾后心理辅导——灾难面前 放下内疚的心理负担

作者:尤迪

岳玲,高二女生。她的同学发现她近来经常说“没有力量活下去”,就动员她找我“开导”。于是,我们团队在入驻北川中学第二天,岳玲就在那位同学的带领下,出现在我的面前。她说,同住一顶帐篷、从初中到高中一直要好的同学灾后成了仇敌,指责她自私——地震时她自己逃出来,却没有回去救那些呼救的同学。因为她当时非常害怕,根本没有想到救同学。遭到同学的指责,她感到非常受伤害,不过,她在内心里也非常内疚。

王刚,高二男生,即使在地震当时救了很多同学,仍不能摆脱内疚的煎熬。他怨自己:为什么当时自己不能跑得再快一点,力量再大一点?!他自己不仅活着出来,而且一点没有受伤,他为此感到羞耻。他经常在梦中见到死去的同学,责怪他见死不救。

被内疚压得喘不上气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李杰,这位年轻有为的年级组长,平时在路上见到我时总是友善地开着玩笑。可是,当夫妻俩坐在一起和我说起遇难的儿子时,这位羌族汉子却泣不成声。他说,在儿子16年的生活中,自己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校,培养别人的孩子,却很少有时间与儿子在一起。

张幸老师在地震中失去了贤淑美丽的妻子。他说,妻子在世时,每天都给自己和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自己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妻子。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他每天早上7点就要到校,夜里11点才能下班,整整一天都要待在教室里,周末加班也是常事。内疚,让他在承受丧妻之痛的同时百上加斤。

每一次,我都带着敬仰,聆听师生们内疚背后所蕴藏的善良、情义和责任,也深深地感受到,沉重的内疚限制了他们发挥自己内心复原的能力。我试图协助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处境。

我聆听每一位师生所表达的内疚、自责,还有不敢表达的愤怒。地震,超出人的一般承受能力,因此,人的反应不同寻常,而且个个不同。有的人会想到救人,我们敬重。不过,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自己逃出来,也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做错什么。他们把自己救出来,已经减少了一个伤痛家庭。他们没有让自己受伤,省下两个抬担架的人去救援更需要的伤员。因此,他们救自己,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他们不仅不该怪自己,反而应该感谢自己!

王刚还是不能放下,因为自己没有救出更多的同学。我问他:“你觉得救出多少同学,才会对自己满意呢?”小伙子愣了一下,然后,试探地答道:“所有的同学。”“我们的总理调动了武警和解放军,也没有救出所有的人,为什么你要求自己做到呢?”王刚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实际上,这场灾难实在太大了,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况且你只不过是个高中学生。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事情,就不需要怪自己。”

我还协助老师转化对遇难家人的内疚。我让老师们看到,他们对亲人的内疚,正在表达他们对亲人的爱。不过,用内疚来表达爱,过于沉重。我常常问老师们:“依你对遇难亲人的了解,你觉得,她/他希望你怎样生活?”老师们无一例外地表示,遇难亲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过得开心!“你说得对!纪念亲人有很多方式。不要怪自己,让自己过得开心,也是一种纪念亲人的方式。你对自己好,就是对你的亲人好。遇难的亲人就会安心……”这句话,总是能够引起所有师生的共鸣,化解他们的内疚感。

岳玲的内疚是由身边人的指责激起的,通常会伴有愤怒情绪。而愤怒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内疚。因此,需要同时帮助岳玲处理对同学的愤怒。

我请她理解,那位指责她的同学可能是在用愤怒表达丧失同学的哀伤和恐惧,请岳玲体谅同学的难处。岳玲说自己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我建议她从这件事开始,来学习另一种能力:别人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就不听。学着放过自己,就更有能力帮助别人。其实,即使自己有错误,也不必永远责怪自己。原谅自己,也是重要的能力。不伤害自己,是尊重生命最真实的态度。

但是,协助师生们放下内疚的负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对一的会谈,而且要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回应师生们的需求。于是,在暑假之前,我们专门为高二、高三学生作灾后心理教育,让同学们了解创伤反应的基本知识,建立同伴联系,以此消除同学之间不必要的指责和隔膜。暑假期间,我们在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为丧失伴侣儿女的老师及其家人举办两期“温存之乡”活动,在亲近大自然和身边人的过程中,共同面对丧亲之痛。

我们从师生们一天天的情绪变化中,看到了工作团队的工作成效。

 

【最新动态】

雅安培养1500名社工人才服务灾区

社会管理服务首次列入重大灾难灾后重建整体规划 

4月8日,“雅安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项目服务采购合同签约仪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举行。根据合同约定,四川农业大学将用两年时间,为雅安灾区培养1500名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据了解,将社会管理服务类项目列入重大灾难灾后重建整体规划并同步实施,在全国尚属首次。

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关于“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壮大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的指导思想,共青团雅安市委作为业主单位的“雅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组织培育项目”、“雅安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及群众心理抚慰项目”、“雅安灾区人文关怀项目”列入了雅安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

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项目业主单位向四川农业大学采购了“雅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服务”。雅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项目服务采购合同的签订,标志着雅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此举将全面提高雅安本土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服务水平,助力雅安灾后重建,推动灾区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四川日报)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5/0416/21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