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福利院社工帮助孤儿走向社会

案例研究:福利院社工帮助孤儿走向社会

帮助孤儿走向社会

案例背景

小夏,女,17 岁,侏儒症,智力正常,初中一年级文化水平。2006年由民政部门送入儿童福利院,在儿童福利院学生区生活。小夏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心灵手巧,掌握十字绣、串珠等技能。

小夏身世曲折,她尚在襁褓中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被人捡拾领养。6 岁时养父母发现其发育异常,经医院确诊为侏儒症,养母多方诊治,并将其送入学校学习。2006 年7 月(12 岁)被养父送到当地福利机构,同年由当地民政局送入儿童福利院生活。后儿童福利院将小夏寄养到一家庭中,与寄养家庭共同生活了4 年(16 岁)。经综合评估小夏情况后,2010 年8 月,小夏回到福利院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夏双膝、双踝内翻畸形加重,影响到正常行走,福利院经本人同意,先后2 次将其送入北京专科医院进行双侧胫骨高位截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现小夏双下肢功能恢复较好,能进行跑、跳等活动。小夏由于个性要强、敏感、多疑,与老师、同伴发生过矛盾,不能正确面对即将要与福利院解除收养关系的现实,不愿意离开儿童福利院,对社会产生疏离感和无力感。特殊教育部老师找到院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帮助小夏与同伴和睦相处,正确面对即将解除收养关系的现实,解决生活问题,并回归社会。

预估分析

(一)主要问题

经过初步接触,对小夏目前的状况预估如下:

人际关系问题。小夏由于身世及成长环境的变化,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身心呵护,除了幼年时期养母的关心爱护外,与养父、寄养父母、福利院工作人员有效沟通的机会少,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都较为淡漠,尤其在12 岁时,养父母一家人决定放弃对她的监护,要求她离开家庭这一事件,令小夏内心备受打击,离开家庭的那一刻她就决定不再与这个家庭有任何联系。随后发生的一切变故都不是小夏所能掌控的,令小夏的内心长期受到压抑,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再加上福利院集体生活形式,加剧了小夏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的心理负担积压使她形成要强、敏感、多疑的性格,对外界疑虑和不信任,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因素造成了小夏人际沟通的障碍。

自我认同的问题。小夏智力正常,6 岁以后对发生的重大生活变故都记忆深刻。由于自身残疾又遭受过2 次遗弃,使其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同,感觉自己是别人的包袱,但自身又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就用坚强的外表来保护自己,有时表现欲比较强,有嫉妒心理,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

解除收养关系的问题。小夏即将年满18 岁了,按照政府规章有关规定,年满16 周岁的残疾青年转入社会福利院由国家继续供养,对年满18 周岁的健康青年社会福利机构可以解除收养关系。小夏熟悉儿童福利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本人不愿意被转入社会福利院,想与儿童福利院解除收养关系,但在儿童福利院打工。

就业问题。考虑到小夏一直在福利院劳动技能培训室做十字绣、串珠的工作,已经有一定劳动技能,有独立生活的想法但尚没有谋生的技能,要加强技能培训,使小夏掌握一技之长。

社会融合问题。由于小夏成年后一直没有离开过儿童福利院,交友圈只限于福利院工作人员和与她一起生活的几个大龄学生,生活圈比较小,与社会几乎脱节,无法融入社会。

(二)理论基础

据“人在情境中”理论分析,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小夏与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其中,小夏所受的困扰有三个方面: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现实情境中的不适应;来自环境的压力;缺乏支持系统。

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对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原因不是一种简单归因。对个人问题的评估和解决,焦点不能仅局限于服务对象个人生理或心理层面,还要涉及服务对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外在环境因素。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应该着重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助其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服务计划

总目标:改变小夏所面临的情绪困扰,加强技能培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始新的生活。

具体目标:一是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单独接触相结合的方式,与小夏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专业服务关系;二是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帮助小夏分析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资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三是帮小夏找到有效的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帮助其快乐生活;四是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并鼓励小夏发挥个人潜能,选择新的人生方向;五是解除收养协议,搬离儿童福利院,过新的生活。

服务实施过程

初步了解小夏的成长经历与问题起因。接到特殊教育部老师的求助后,社会工作者觉得此案较为复杂,就与福利院负责收养工作的管理人员、医生、老师约谈,详细了解小夏的成长经历及情绪困惑的起因与过程,并与负责其康复教育及生活的老师沟通交流,双方达成共识。

缓解小夏的不良情绪。考虑到小夏比较敏感、多疑、不容易相信人,社会工作者就利用工作的便利,经常到劳动技能室与小夏交流十字绣、串珠的技术,在自然的情境中与小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专业服务关系。并通过交流,向小夏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她一些简单的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深入的交流和了解,社会工作者发现小夏有很多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并找到了解决小夏问题的切入点,为以后的介入服务作了很好的铺垫,进一步加深了与小夏的相互信任。

构建小夏的院舍支持系统。因为小夏智力正常、心灵手巧,儿童福利院领导班子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一直对她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劳动技能的培训。从管理人员、医生到老师中都有与小夏关系比较亲密的人,社会工作者找到相关人员,说明小夏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帮助小夏疏导不良的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联系与小夏一起做手工的一个小姐妹请她多关照小夏,同时,鼓励小夏和其他大龄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外出实践活动和假期夏令营活动,以开拓小夏视野和增加生活阅历。

构建小夏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小夏意愿,联系手工工作坊并安排小夏到工作坊体验经营户的生活,鼓励小夏与手工工作坊经营者保持联系。联系老年大学手工技能培训老师来院做义工,教授丝绢花、刺绣、剪纸等手工技能;联系大学生来院做志愿者,与小夏交朋友,将新的社会信息带给小夏;联系新华百货连锁超市洽谈免费提供专柜事宜,使小夏的手工作品能转化成商品,帮助她能够自食其力,靠自己的技术谋生。

解除收养关系,搬离儿童福利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小夏明确表达了与儿童福利院解除收养关系的意愿。儿童福利院领导、老师、社会工作者为庆祝小夏走向新生活,在小夏19 岁生日那天,专门组织了小型生日派对,小夏正式与福利院签订了解除收养关系协议。同时儿童福利院根据其技能表现,聘请其为儿童福利院劳动技能室工作人员,与院内聘用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小夏从福利院学生区搬离,与儿童福利院聘用人员一起租住在离福利院不到1 公里的居民小区里,继续在儿童福利院上班。目前,小夏工作生活状况良好,表示要好好攒钱,争取今后能自己开一个手工工作坊。到此,工作目标实现,社会工作者可以结案。

评估和反思

此案例比较成功,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帮助小夏建立了同伴、院舍、社区的有效支持系统,为小夏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是院内的专业人员,对小夏的基本情况较为了解,且容易接近小夏并深入了解她的内心需求,能够充分理解和接纳小夏,并以优势视角和增权的社会工作理念挖掘小夏的潜能,鼓励其发现自身优势,解决自身困难并学会了调整心态,帮助小夏逐步走向新的生活。

为保证服务计划的顺利开展,社会工作者与小夏始终保持中立的专业关系,特别是注意适当地运用“同感”的方法去体会和理解小夏的感受,能够本着平等、真诚的态度,以一种探讨、协商的口吻和小夏进行交谈。这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帮助小夏提升问题的自决能力。(作者单位:宁夏儿童福利院)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5/0410/21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