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儿童青少年 安徽试水政府购买服务 推动青少年社工队伍建设

安徽试水政府购买服务 推动青少年社工队伍建设

干了12年的职业公益人,80后残疾女青年时艳侠越来越意识到,“公益不能只靠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力量”。

尽管在合肥公益圈,她所领衔的“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算是名气最大、规模最大的一家青年社会组织,但是它的发展状况起初并不乐观。

因为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这家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机构曾经在10年里搬了5次家。因为开不出“体面”的工资,每逢寒、暑假结束的时候,时艳侠都会紧张一阵子,最后她不得不靠自己“超常”的口才,苦口婆心地说服自己的同事放弃辞职的念头。

不过,近段时间以来,时艳侠身上的担子稍稍变轻了,这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现在,安徽开始实施贫困自闭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不少像“春芽”这样的民间组织都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政府向“春芽”支付康复训练费用,每个患儿每年1万元。此外,不久前“春芽”申报的“旧物新爱”公益项目,还获得了合肥市包河区公益创投资金的支持。

时艳侠和“春芽”只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缩影。为全面掌握安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不久前,团安徽省委联合安徽大学,围绕着社工队伍基本状况、项目开展等情况,开展了《安徽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专题调研。

“待遇不高,流动率高”

因为大学时主修的是社工专业,彭良浩在校期间就加入了社工组织。毕业后,彭良浩顶着父母的压力,把社工当成自己的职业,扎根社区一干就是7年。

从去年起,彭良浩结束了“体制外”的生活,被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聘用为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公益组织孵化工作。回想起社工之路,彭良浩发现,和他一样坚持下来的同伴少之又少。

据《安徽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研究调研报告》分析,安徽省内高校每年都培养几百名社会工作专业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但是,这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为考研或通过公开招考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真正进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足10%。

因为社工的福利待遇、绩效考评、技术培训、人才认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还不充分,社工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很难吸引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前来报名,即使招聘到了也难以留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学历、较高的职业期待,与较低的工作待遇、社会认同度、狭小的晋升空间等因素构成矛盾,导致这10%的人员在社会组织或社会工作岗位上往往工作一年左右又被迫转行。

调研数据显示,安徽社工人员流动率每年都在20%左右。有些机构的流动率甚至达到了每年50%。另外,有36%的被调研机构社工流动率较高,有50.9%的机构社工流动率一般,仅有13.1%的机构社工流动率较低。

此外,调研还发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项目偏少。在省级层面上,安徽仅有民政部门“江淮社工行动”——“成长相伴”等少数几个青少年事务社工项目。在市、县层面,政府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偏少,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发展现实需要。

代表、委员呼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今年安徽省“两会”期间,团安徽省委积极开展与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在此基础上,安徽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荣国提交了“关于推进政府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加快建设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议”的提案。

该提案建议,把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安徽“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且制定年度具体实施计划;把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社工服务类”三级目录,编制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

他还建议,各级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选择若干试点,面向重点困难青少年群体,联合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示范服务项目,带动建立多元化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

省政协常委、团省委副书记李国阳在省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大会上作了“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言。他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扶持民办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体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和简化登记程序等措施,鼓励社工专业人才创办民办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办公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

他还建议,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配套体系。开发设置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健全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体系和薪酬保障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志愿者通过学习、培训、考证等方式进入社会工作岗位。

政府购买服务进入试水阶段

作为安徽省六安市首家注册成立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一成立就赶上了“好政策”。

去年这家年轻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购买项目——“江淮社工行动之成长相伴”,拿到了9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不久前,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两名社工和皖西学院学习实践协会的志愿者骑车10公里,来到城南镇宝丰寺学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活动开始后,社工霍慧鹏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破冰”游戏,让小组成员相互熟悉,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淮南师范学院下属的淮南旭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也中标了上述的项目。为此,淮南师范学院从2015届毕业生中招聘了两名专职社工,派驻至淮南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情绪疏导、关系调适、思想引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据了解,去年以来,团安徽省委与安徽省民政厅共同开展“江淮社工行动”——“成长相伴”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省级示范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全省9家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

该项目涉及资金110万元,分别直接、间接服务困难儿童330人、1100人。各级团组织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积极向财政、民政等部门申请,共实施各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项目65个。

“通过项目开展,掌握了社会工作方法,联系了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也扩大团的工作覆盖面。”团安徽省委权益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安徽各级团组织将以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纳入政府购买为切入点,加强制度支撑体系、理论研究体系、项目建设体系、培训提升体系、激励保障体系建设,打造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断探索共青团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实现事业化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拓展了工作领域,服务了青年群体,扩大了共青团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王磊)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etqsn/2015/0407/21322.shtml